叶菊 | 书香怡人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编者按:
腹有诗书气自华,亘古不变的道理。沉下心来读一本好书,能够开阔视野,丰富学历,其乐无穷也。
——编辑 媚小曦
书给人精神的力量,像一盏明灯,照亮夜行人的路,给迷茫的人指明方向,充盈和丰富一个人的精神和内在。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劝学》《送东阳马生序》……无不是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
关于我的读书片段至今难忘的其实寥寥无几。只记得还在小学,某个周末,刚入夏,阳光温暖而明亮,我在门前的水井边洗完头发,突然心血来潮,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柿子树下,翻看一本学校发的中国历史。那样的一个孩子,很多字都认不全吧!但似乎也并不妨碍阅读。柿子树应该是开完了花,长出一个个绿色的小果实。阳光从叶片的缝隙照进来。那画面真美!仅仅是那样的一个场景而已。
我上小学的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父母都忙于温饱,家里有书的才叫稀奇。我的邻居家有一个孩子比我年级高,有时去他家玩,就会好奇翻他的课本。有一课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忘记回家,还被妈妈教训了一顿。后来的后来,我也学到这篇课文,感觉内容好熟悉,老师让回答问题似乎都会,竟可以频频准确的答出,在老师的表扬肯定、同学的羡慕惊讶中,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也许这就是我最初的阅读动力,“像一个小小的火苗点燃了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我也在那时知道,那是作家冰心写的《小桔灯》,在每次吃完橘子后,还会像书中说的那样,慢慢的捏,轻轻的取出橘瓤,四角用线对折穿起来,用一根小棍挑起,翻箱倒柜找到一截小小的蜡烛头,小心的点燃,似乎很像那么点样子,于是成了童年最珍贵的玩具,如今也成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也许读书的兴趣就这样培养积攒起来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一点点渗透到骨子里。所谓的书无非就是高年级的课本,或者同学从家里带来的不知是何种类的旧书。这些读书的片段打发了我贫瘠的童年时光,正是这些零散的阅读伴我成长。
上了初中,阅读生涯几乎停滞了,不再有机会碰触,那些高年级的同学很多辍学了。偶听同学说语文老师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大书架,有好多书,平生了许多羡慕和赞叹。那时我已爱上了写写画画,也会写几篇老师作文之外的作文,也做过什么时候能有一篇作文被发表的梦。
高中时有一段印象颇深的窃读记忆。我的同桌家在镇上,条件不错,人也很好,为了高考作文能写出色,她每期都会带一本叫《作文与考试》的书,内容很精彩。我也想买,不敢跟家里要钱,因为贫穷。只好每周不吃早饭,省下几元钱,央求同桌也每期帮我买,偷偷的看,不敢带回家。每周十元不到的生活费,只够吃饭,所以买书读书更是一种奢侈!
放假了,该怎么办呢?这些书依旧不敢带回家,又舍不得扔,于是就想出来愚蠢而稚拙的办法,在每本书的扉页都写上同桌名字的首拼字母,如果父母问起来,就说是同桌送的。这样看来,那时的我似乎也是拼了,连撒谎这样的招数也用上了。只可惜我每日胆战心惊,父母直到今日都从未问及,提起。看来是我多虑了。这些书也就成了我的第一批“藏书”。
上了大学,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的大图书馆,那样一栋楼啊,该有多少书啊,恨不得振臂高呼:“我要开始好好的读书了”。然真正进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激动,反而出奇的平静。只挑一本本喜欢的一心一意慢慢看,认真读,写了好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也不为什么,只纯粹的喜欢。记得有一晚宿舍熄灯了,读《穆斯林的葬礼》,欲罢不能,就点了一截小蜡烛,挑灯夜读,不小心将蚊帐烧了一个大洞,差点酿成大错。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时至今日,依旧喜欢阅读,再没有萌生过作家梦。但越读书就越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越读书就越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如今,每一个周末的清晨,每一个寒冷的冬夜,每一个清闲的午后……一切空余时间,捧一本书,充盈贫瘠的内心,别有一番滋味。回忆我的读书生活,只能说从未走进,亦未走远。像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零星的读,在某个时刻幡然感悟:哦,这就是书对我的影响。
现在我的孩子三周了,已经有两年的阅读经历,对书很有感觉,颇感欣慰。
本文由作者叶菊授权吧啦原创文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