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帕里,印度入藏的咽喉
西藏核心地区,分为前藏和后藏。所谓前藏,指的是西藏的拉萨、山南一带,而前藏的核心,又在拉萨河谷。拉萨河谷海拔约3600米,土地肥沃,面积宽广平衍,气候温暖,适合农业生产,为西藏传统的核心地区。
拉萨河谷
在公元7-8世纪时,西藏高原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雅隆部落首领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并从雅隆河谷北迁至拉萨河谷,建立逻些城作为都城,迎娶大唐文成公主,修筑布达拉宫,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帝国-吐蕃王朝。在此后的历史里,拉萨河谷为西藏高原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布达拉宫和拉萨河谷
到了14世纪时期,格鲁派逐步发展成为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的教派,拉萨河谷的布达拉宫便成为历代“da-赖la-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直到现代,拉萨河谷一直为西藏的中心。
而后藏地区指的是日喀则地区,其核心地带为肥沃的年楚河谷。日喀则的藏文意思是“土质最好的庄园”,日喀则河谷海拔约4000米,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出产青稞,小麦等。日喀则人口稠密,是除了拉萨外,第二大人口集聚区。
年楚河谷
扎什伦布寺
早在吐蕃时期,日喀则就是其核心地区。明代时,建有扎什伦布寺,后四世班-禅将其扩建,其规模可和“da-赖la-嘛”的布达拉宫相媲美。到了清代时,清廷驱逐准格尔蒙古后,为牵制“da-赖la-嘛”,清廷划分日喀则为“班-禅la-嘛”的领地,驻锡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拉萨河谷和年楚河谷
拉萨河谷和年楚河谷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向来为西藏的政治、宗教、经济中心,即使到了现代,拉萨、日喀则的人口占西藏的总人口的45%,而GDP则在50%以上。自古以来,西藏高原同外界展开商贸往来,皆要以拉萨、年楚河谷为中心,而在动乱时期,富庶的拉萨河谷、年楚河谷向来为外部势力劫掠的目标,如清乾隆时期的廓尔喀之乱及近代的两次英殖民者入侵西藏等。外部势力若要控制西藏高原,则必须控制拉萨、日喀则。
由此,在广袤的西藏高原上,便形成了以拉萨、年楚河谷为中心的通道体系。由西藏高原通往外界,主要分为2个方向,即往东通往中原汉地和往南通往印度。近代以来,由于我国国势虚弱,西藏南部的印度次大陆成为外敌主要入侵方向,常常给我国边疆带来巨大的灾难。
印度通往西藏,则必须翻越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固然险峻,但其中不乏大裂谷,成为西藏南下印度的天然通道,在众多裂谷中,要以亚东-帕里裂谷最为重要。这条裂谷东为中不边境的卓木拉日雪山,西为泡罕里雪山,两大山峰中断,形成一个大缺口,为西藏通往印度的天然通道。
亚东-帕里裂谷
在工业革命以前,由于有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受限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印度对我还没有形成危险。西藏先民南下交流的对象,主要为处于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在18世纪时,廓尔喀人开始崛起,并积极往外扩张,尼泊尔方向为西藏地区的主要威胁,穿越喜马拉雅山而到廓尔喀都城阳布(加德满都)的东西两条裂谷,吉隆、聂木拉大裂谷,为西藏对外交流的主干道,而亚东-帕里裂谷还未开发。自英殖民者控制印度后,为开发西藏的商业贸易,更加便利地掠夺西藏,英殖民者便开始积极地探索新的便捷的通道通往日喀则、拉萨,亚东-帕里通道因密迩西藏腹心,距日喀则、拉萨最近最为便捷,遂逐渐成为英殖民者北上西藏的主要贸易通道,英殖民者的2次大规模入侵西藏,都是由此道而入,亚东-帕里通道成为西藏的命脉。
拉萨,日喀则南下印度之路
帕里-亚东裂谷也叫春丕谷,是拉萨、日喀则通往印度最便捷的道路。由拉萨经浪卡子县而到江孜,或者由日喀则沿年楚河河谷而到江孜,往南经康马、堆纳等地而到帕里,就进入这条大裂谷,再顺麻曲河谷而下,经亚东翻越乃堆拉山口而到锡金首府甘托克,然后经噶伦堡,沿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直下而到印度西里古里。
这条重要的印藏路线以乃堆拉山口为分界点,实际上可分为两部分。其中,乃堆拉山口以北为中国部分,主要指的是康布麻曲及其支流麻曲河谷部分。康布麻曲是卓木麻曲的上游,其源于泡罕里雪山,往南经康布乡、亚东县城、下亚东乡、庞达村等,流入不丹、印度。其深切山体,形成一条大峡谷,使得印度洋温暖的气流可以深入峡谷北部。因此,康布麻曲河谷环境非常优越,有“小江南”之称,为一条优良的横穿喜马拉雅山的天然通道。
亚东所控制的要道
由于亚东地当卓木麻曲的上游支流康布麻曲和麻曲的汇合处,故亚东实际上控制两条重要路线,即一:由乃堆拉山口下至下亚东乡后,往北沿卓木麻曲河谷而至亚东,然后即可沿麻曲河谷东北行,经上亚东乡而至帕里镇。二:由亚东继续沿康布麻曲河谷北上,经康布乡直抵吉汝乡。因此,亚东向来为西藏南部咽喉,在晚清时期,亚东英军入侵的必经之地,是我国抵御英国入侵的前沿。英军入侵西藏后,亚东遂被英帝国强行辟为商埠。
堆纳平原
在这两条路线中,要以沿麻曲河谷东北行的这条通道最为便捷、冲要。由亚东沿麻曲河谷东北行,出帕里镇后,便豁然开朗,至堆纳乡后,便为广阔的平原,这一广阔的平原因堆纳乡而名,被称为堆纳平原。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沿亚东裂谷北上,堆纳平原的降水较为充沛,气候也较为温暖,成为西藏最为肥沃的草场之一,是亚东县主要牛羊肉产地,因此,经帕里镇、麻曲河谷的这条路线,向来为西藏南下的主干道。在晚清时期,这条路线是英军入侵的主要路线,在堆纳平原上,为抵御英军入侵,我国藏族军民曾在此展开了顽强的阻击。到了现代,这条路线是我国同印度展开贸易的主要路线,今修有国道G562。
在现代,亚东已为西藏南部耀眼的明星,但在英殖民者来到这里之前,亚东还寂寂无名,地处山谷出口处的帕里镇,才是西藏的边贸重镇。在帕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商贾云集,西藏屈指可数的商贸重镇时,亚东只是卓木山谷里的一个小村子,并隶属于帕里宗。到了二十世纪初,帕里已成为了西藏的一个“宗”,西藏大宗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在此进行,各国商家云集于此,西藏有实力的大商号也纷纷在此设立分号,同印度展开进出口贸易。
帕里所控制的2条要道
帕里之所以能有如此地位,和另外一条通往不丹境内的商贸通道有关。这条路线,为由帕里经中不边境的特雷莫拉(Tremo la)山口翻越卓木拉日雪山,接帕罗曲(paro chhu)河谷,经不丹东部重镇帕罗、楚喀,而到不丹、印度。在古代时,这条路线是西藏通往不丹的商贸大道,来自于拉萨、日喀则的商队常将商品由此道运往不丹,然后又将不丹的大米、纸张等物产运回西藏。因此,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帕里镇为西藏南下的枢纽。早期的英殖民者由印度通往西藏,都是走此路。英殖民者控制不丹后,便封锁不丹北上各道,非局内人,不许入不丹境内,此道遂绝。晚清、民国时期,云南有很多商帮经营滇藏缅印贸易,鹤庆商帮中的恒盛公商号张相诚先生曾秘密调查此路。
锡金
在乃堆拉山口以南段落,则属于印度锡金部分。锡金原为处于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两侧,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独立国家,在清代时,这个国家叫哲孟雄,是清帝国的藩属国,其语言和宗教、文化、风俗都和西藏相同。哲孟雄境内虽为山区,但海拔不高,受印度洋温暖气流的滋润,其自然环境是非常优越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稻米,是印度平原北上西藏的天然通道。自英殖民者控制锡金后,锡金成为英国人向西藏渗透的桥头堡。到了现代,锡金已被印度吞并而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乃堆拉山口
在我国亚东和印度锡金边境上,有多个山口可以通行,如乃堆拉、则里拉、多卡拉等山口,但其中要以乃堆拉山口最为便捷。乃堆拉山口海拔4500余米,东距亚东约15公里,西距锡金首府甘托克约22公里,是亚东通往甘托克距离最短的山口。自英殖民者以武力打开西藏大门,逼迫清政府开放亚东后,乃堆拉山口是西藏同印度展开贸易最为繁荣的山口,在20世纪初,通过这里的贸易额占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80%以上。但在1962年时,中印边境爆发冲突,乃堆拉山口被迫关闭,贸易中断,此后乃堆拉山口一直处于沉寂之中。直到2006年,中印双方重新开启乃堆拉山口,这条古商道重新焕发活力,不仅为中印边境贸易的主干道,还是印度香客北上朝圣的重要路线。
噶伦堡
由乃堆拉山口而下,经锡金首府甘托克,即可直抵锡金南部重镇噶伦堡。噶伦堡处于山巅之上,沿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而下,即为广阔平坦的恒河平原。因此,噶伦堡是恒河平原及青藏高原进出门户、人流及物资集散地,西藏解放前后多年,英、美、日、俄、台湾等众多方面的情报人员蜂拥至此,被尼赫鲁称之为“特务间谍之窝”。
噶伦堡北上的2条要道
除了经乃堆拉山口到亚东春丕谷这条通道外,还可由噶伦堡溯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而上到西藏岗巴的通道。由这条通道北上,便可断亚东、帕里的后路。英国人在控制锡金后,就将此路封锁,成为军事禁区,以供在非常时期使用。在第二次入侵西藏时,英军就由此路突进到岗巴。到了现代,自印度吞并锡金后,在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中大修公路,直抵喜马拉雅山顶,并在山口修筑哨所,对我国的边防形成很大的威胁。
在英殖民者来到印度之前,西藏同中原汉地联系密切,为我国神圣之领土。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国势日薄西山,西藏高原因处于边疆地区,通往中原汉地之路艰险而漫长,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的离心力越来越大。与通往中原汉地的道路相比,西藏通往印度的路程却要便捷的多,自以武力打开西藏的大门后,英殖民者积极开发印度通往西藏的道路。其先是修通印度西里古里通往大吉岭的铁路,因喜马拉雅山麓坡度较大,难以继续修通北上的铁路,遂又修通西里古里沿特斯泰河(Teesta River)河谷经噶伦堡通往甘托克的公路,通过这条道路,英殖民者已经渗透到了西藏的各个领域,西藏同英印殖民地的联系反而越来越密切。
晚清,民国时期借道印度的路线
尤其让我们感到屈辱的是,在蒸汽机出现以后,航海已经成为比公路更为便捷的旅行运输方式,我国中央政府派往西藏公干之人员,因内陆汉藏陆路困难重重,遂不得不借道印度,先坐海轮到印度加尔各答,然后沿亚东、江孜道路进藏。最后几任驻藏大臣如张荫棠、联豫、温宗尧等,以及北洋、民国时期各要员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入藏宣示中央政府的政令,或者代表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劝慰”、“宣抚”、“册封”等,试图恢复中央同西藏的关系。但因英帝国主义觊觎西藏已久,蓄意干涉西藏事务,对我中央政府派出的特使百般阻挠,导致他们无法入藏完成相应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