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之后的这天,原来有这样一个名字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如果只看这首诗的内容,咱们可能都会心生疑惑:怎么会有“两个重阳节”呢?莫非是一枝“长寿”的菊花持续开放了两年?
非也。
再联系标题,难道,除了咱们熟知的九月九日之外,九月十日也叫“重阳”吗?
这回猜对了一半。
其实,九月十日这天,自古已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小重阳”。
《岁时广记》卷三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都城士庶,多於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赏,号小重阳。”
原来是这样!尽管在重阳节当天已经举行过登高、赏菊、宴饮等庆祝活动,然而还不尽兴和过瘾,在之后的一天还要再办一次相同的活动,“小重阳”这个名称也就应运而生了。
众所周知,重阳节是以菊花为主题的传统节日,而小重阳又与重阳节一脉相承,菊花本应为自己“又多过了一个节日”而感到高兴,不是吗?
那么李白却为什么要说它“何太苦”,并且在“此两重阳”前面特意用了“遭”字呢?这就要说到本诗的创作背景了。
纵然是潇洒浪漫的“诗仙”李白,在仕途上也是久不得志,可以说是终生都未能真正实现理想抱负。而此时他已是垂暮之年,平生两次来到长安,却都遭遇重创,满腔苦闷无处倾诉,这不正像是连续两天遭到人们肆意采摘的菊花一样吗?
可能有的伙伴已经从小重阳联想到了小年,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传统节日,拥有相对应的“小字辈”的一个日子呢?
还真有,而且直接出现在了“诗圣”杜甫的作品标题上: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小寒食”又是什么?这还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国隐士介子推因坚决不肯做官而宁愿被烧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他,规定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为禁止烟火、只吃冷食的“寒食节”。而与小重阳的日期确定为九月十日不同的是,关于“小寒食”的日期究竟在哪一天,定义则有些模糊,现在同时有“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和“之前的一天”两种说法。
杜甫在写这首诗时也同样年老体衰,内心仍在为国家深深地忧虑着……
一生饱经沧桑的杜甫,开怀惬意的时刻太少了。而下面这首诗所展现的,正是他在“小至”这一天,与儿子一起饮酒时,难得的片刻欢欣。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
冬至,在古代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小至”同样有“冬至后一日”和“冬至前一日”的不同说法。
在冬季到达了“至高之点”的时候,性格坚强的杜甫已经提前看到了正在孕育中的新春,如同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所写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可能伙伴们会觉得“吹葭六管动浮灰”一句较难理解。其实这与古代的音律有关。
六管,是指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共十二支,分六律、六吕,因此得名。葭,原意是初生的芦苇,诗中则指代用芦苇内膜烧成的灰,放在十二乐律(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的玉管内,每月的节气到来时,相应律管里的灰就自动飞出。
怎么样?音乐在古人的生活与文学作品中,是不是无处不在?而小小的一个“小”字,是不是也大有讲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