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 |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写在花善祥先生新著出版之际
往期链接: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写在花善祥先生新著出版之际
吴 耀
作者吴耀,江都区小纪镇党政办公室主任。
两个月前,花善祥先生专程告知,他的新著《杨树庄风情录》将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言语中透着兴奋,也有些激动。我很是为他高兴。先生嘱咐我为书的出版写些东西,我虽感勉为其难,又因先生抬爱,而受宠若惊,有些飘飘然。
直至两周前,先生特意将《杨树庄风情录》的初校稿交给我时,向来马虎懒散的我才深感愧疚,更觉惶惶然。
转眼间,与先生相识相处已近30年头。其间,两个多月的抵足而眠,无数次的促膝长谈,都让我记忆犹新,获益良多。于我,先生亦师亦友,更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情,无论是在做事拟文上的传授,还是在处世为人上的点拨,都让我受益匪浅,感激不尽。
虽然收录进《杨树庄风情录》的文章,大多已在 《扬州晚报》、《江都日报》、“丁中广祥”公众号和《竹墩史话》中解读谈过,但在正式出版之前,有幸先睹为快,还是让我怀着不一样的心情,认认真真、从头至尾读了一遍。自认为对先生很熟悉,很了解的我,除了心生感动、由衷欣喜而外,更对先生为人为文多了一些了解。
与先生相识,缘于那年原竹墩乡广播站自办节目编辑的招聘考试,时任乡科文卫助理的他是主考官,我是应试者。我本以为自己那篇《私人砖瓦不得挪用》的命题作文已经跑题,而不可能通过笔试,没曾想,是先生眼光独特,力排众议,使我得到了参与面试的机会,并顺利通过,走上了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岗位。此后,先生对我一直关爱有加,举荐我当文书、做秘书,直至今日,仍对我关怀备至,总让我心怀感恩。
对先生的敬重与钦佩,源自先生年轻时创作,既让他闻名乡里又仕途受挫的小说《为仁大伯当代表》,因疑似影射个别实权人物,而让先生受到排挤,产生了消极情绪,甚至动了封笔的念头。而当年年轻气盛、不谙世事的我,在读了先生的小说后,对先生的勇敢、耿直和文采顿生敬意。
在与先生相处的这些年里,先生除了起草公文、编编小扬剧、《三句半》而外,很少动笔。我本以为先生已无意于文学,不曾想,先生在退休后又拾起笔,重启文艺创作,从编撰《千年古镇的记忆》到主编《竹墩史话》,从向“丁中广祥”公众号投稿到今天的《杨树庄风情录》集辑出版,一发不可收,创作渐入佳境。先生近年的新作,多记事记人,平凡的人物、平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感,也让我感受到果真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先生是文人,但没有文人的清高,也是性情中人。如果说年轻时,创作文艺是先生的爱好和特长,文化站长、秘书、宣传科长、文联主席等职务是先生作为文人的标签,我倒觉得现如今,对先生而言,文学是他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他已彻底摆脱了仕途失意的困扰,正以平常心享受着创作的快感,感悟着诗意人生。
先生亲口对我说过,有时一个晚上便能创作一篇自感满意的文章,即便通宵达旦,并无丝毫倦意。近两年每次与先生见面,先生聊得最多的是写作心得,说起自己的作品或其构思,往往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就像诞出了一个新生儿那般喜悦。这也感染了我,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创作的激情与快乐。在他的言谈举止中不矫揉造作,喜形于色,一目了然。
先生很强记,也很重细节。先生的好记性,在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他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只要和他交往过一次,此后无论时隔多久都能说出初次见面的大致时间、准确地点、在场人员。这一点,经我多次验证,所言不虚。对于有“脸盲症”的我而言简直不可思议,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博闻强记、关注细节,让先生在经历的生活中发现了真善美,看到了假恶丑。我想这也是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创作出这么多作品的主要原因吧。不仅速度之快让我咋舌,而且条理清晰、人物具体、叙事细腻、语言丰富,记人栩栩如生,叙事如临其境,没有超强的记忆力不可为之,不热爱生活、不关注细节者不可为之。毋庸置疑,《杨树庄风情录》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在先生生活的竹墩庄内找到原型,凡是读过《杨树庄风情录》的竹墩人都对书中的人物有所耳闻,或非常熟悉。我想先生敢将其以文学的手法表述出来,且公开出版,那就一定是有根有据、站得住脚的,且都经得起时空的检验的。也只有先生才有这份自信和底气。
先生是一个讲究生活品味,懂得生活情趣之人,既有雅好,也有俗趣。与我心目中的文人一样,先生除了爱好文学创作而外,懂书法,以隶书见长,也练过一段时间的指书;爱乐器,钟情二胡,前些年更是苦心自学;善博弈,以“国粹”为好,多年来乐此不疲,除此而外,先生喜美食、爱信鸽、好烟酒。无论是雅好,还是俗趣,都是那么的真实与自然,也让先生的生活充实而立体。有时,我也在想,或许正是先生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才让他关注生活,留心生活中所经历的每件事、相处过的每个人。他所熟悉的每个人都在他的作品里丰富、鲜活起来,每个过往都成了创作的素材,也印证了“生活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先生性情耿直,待人实诚,办事可靠,愿成人之美。这在四乡八邻是出了名的,也是熟悉他的人最真切的感受,与其相处时间不长的王慧琪老局长曾专门撰文。而先生的耿直,表现在待人热心上,尤其在帮助相对弱势的群体上,只要是不违背原则、规定,只要力所能及,先生往往是有求必应;也体现在正义感上,多年前,先生说过若当初不当干部,就去做一名法律工作者,依靠法律为百姓伸张正义;更见诸于关爱弱小的言行中,当干部的若干年里,先生一直对年轻的同志倍加爱护,经常为了维护小同志的合法利益,与镇领导据理力争,甚至吵得面红耳赤,不惜得罪领导;年轻人有什么难事,都喜欢与先生商量,希望得到先生的帮助与支持,这也是先生退休后,机关里年轻的同志与他走动较勤、互动较多的原因之一吧!
文为心声,亦显人性。知其人,更懂其文;读其文,便知其人。对先生的文章,我是门外汉,不敢妄加评论;对先生的为人,因久相处、常交流,我无比敬重。
值此先生新书出版之际,纵有千言万语,却因缺乏笔力无法言表,唯有真诚地祝福先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且行且快乐、绽放不一样的精彩,也期待着先生创作出更多的佳作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