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那人 | 掼坯师傅小袁
【往期回读】
掼坯师傅小袁
江都 谭宏明
小袁在我们生产队掼坯的时候,我正在准备“小升初”,那可是人生很重要的时期,我开始明白了读书的重要,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小袁是我们生产队第一个引进来的人,而且是海门人,据说那里靠海。
小袁,人长得标致,满面红光,国子脸,中等个子,那时看上去三十出头,见人一脸笑,喜欢喝酒。八十年代后期,小袁是怎么通过熟人介绍来的,我不知道。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一个小学生是理解不了的,但是高邮湖西的农村,开始普遍盖起了瓦房。
1987年前后的农村,盖瓦房就是大事。生产队在向阳河的河堤上砌了个砖窑,我们生产队可以自己烧窑出砖盖瓦房了。生产队通过抓阄,决定了各家烧窑的大致时间和顺序,一窑能出一万多砖,没排上的人家,就先找地方制坯,风干后就等码进窑烧制。
掼坯其实不复杂,选好黄泥土,最好小心清除掉里面砖块、瓷片、贝壳等杂物,圆堆成一堆加水和拌,和拌的强度和粘度是个技术关键,和拌做得好的泥堆可以过夜,也就是熟泥了,加盖塑料薄膜,俗称“醒泥”。第二天,一大早掼坯的人吃过蛋炒饭,精气神十足地开始掼坯。掼坯是体力活,蛋炒饭早上下肚扛饿。榆树和桑树木做的坯模子,跟机械零件一样可以拆卸,平放在砖或石头堆砌的操作台上,稍微用水将木模潮湿,高高举起一团熟泥,啪地一声砸中木模,与木模配套的钢丝矩形架子,从容地从木模上下拉过,翻开上层的熟泥,端起木模放在长条木板上,一拎木模,下面一块成型的砖坯就出来了。余下的就是风干,码放成岭,等待入窑烧制成真正的砖。
由于制坯机不多,而且费用高,生产队的人家主要都是人工掼坯的。掼坯的程序并不复杂,大人们说,制坯机制的坯除了出来快,没有别的好处,看上去就知道刚性不够,一开机没有十来个人手就动不起来。吃喝等杂支算下来,还是人工踩泥,人工掼坯,最后出来的砖坯子好,费用又低。那时侯,我没有出过远门,大概知道海门在我们生产队的东面,小袁说话一开始我们听不大懂,听多了也就七不离八的听得个大概了。
小袁就住在我们生产队的“老保管”家,老保管是生产队大集体时候的说法,等于是生产队的库房看管员,人缘好,家里房子多,小袁是好师傅,很自然地住到生产队最有威望和高信任的人家里。
和拌黄泥的活,小袁很在行,踩泥动作娴熟,黄泥堆一层层的加上去,人在上面打转踩泥,劳动的美就在这里。扑哧扑哧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力的上层黄泥浆有时会形成压射,喷在旁边观看的孩子脸上身上,引得大家一起哈哈大笑。小袁很健壮,几乎看不到疲惫的样子,擦汗、喝水、抽支烟,和我们开开玩笑,又继续干这个枯燥循环的活。
夏天的傍晚,小袁就在池塘码头边洗澡,擦擦肥皂,拖着拖鞋就到老保管的家里过夜。我看到过小袁和老保管的儿子晚上用手电筒找青蛙,白天红烧半脸盆青蛙来喝酒,我也看到过小袁喝酒吃龙虾,还吃蛇,总之在我眼里,小袁什么都敢吃。外地人就是外地人,胆大吃什么都不怕。
小袁走的时候,我已经离开村里,外出上初中了,队上家家盖上瓦房,再也不需要小袁这样的能人了。初中要毕业的时候,听老保管的儿子说起过小袁,当时没有在意。
事实上,小袁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第一个能人,偶尔想起以前在农村的生活,不由得想起了小袁。
感谢谭先生的大作!
恭祝各位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