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之路的“道与术”(精彩演讲万字文稿)

作者留美旅居30年,美国教育的写作、考察、辅导近20年之久。此篇通过大量采访与实例,以“道与术”的崭新视角,由浅入深阐述了美国名校之路的意义与内涵,这是一篇好评如潮讲座之后的万字文稿记录。

“留美学子”原创、精选天天读!公益“自留地”

美国名校之路的“道与术”
陈屹
群主按
陈屹女士,  旅居美国30年,从纽约职场转变而来的自由撰稿人,其1999年伊始,连续6年的北京青年报《陈屹视线》曾广受欢迎。她专注于中美教育研究,跨越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中美的多所名校演讲、交流,观点独到而深入。本次演讲,陈女士针对中国人有抹不去的名校情结,提出一系列让人深思的问题:名校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名校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名校之后的人生又能走多远?没有进名校,是否还可以走更远?如何走?那些少有人走的路,我们能怎样改变自己?我们将如何去改变世界?

集多年采访之精华和深沉之思考,陈女士避开泛滥在网络和微信圈各种如何进入名校之“术”,重点分享名校之”道“。她认为,名校的距离,不仅是自物理的距离,标准化、可以量化的距离(比如考试成绩等);更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无法丈量无形的距离。同时,名校,这条路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也不是所有人可以走过去的。陈女士所提的问题,非常值得正走名校和非名校之路上的家长和学子们深思。

嘉宾介绍

陈屹,文革后第一届中国大学生(77级),旅居美国30年,纽约职场打拼,进入高管;10年后无心插柳,一篇短篇小说美国获奖,偶然成为中国主流媒体的自由撰稿人。1999-2005, 在北京青年报《陈屹视线》任专栏作家。出版了:《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美国素质教育参考》、《背洋书包的中国孩子》、《不是男人的错》、《因缘际会-超越EMBA》。

近20年间,陈屹完成美国名校校长系列、留学生系列,驻华大使夫人系列、世界商界精英系列等数百资深人物的采访写作。曾在美国中国的多所名校进行演讲交流,包括哥大、哈佛、西点、北大、人大等。此外,陈女士潜心美国教育的研究与咨询、辅导升学、公益服务,在美国康州、新州等十几所高初小学受邀交流授课。

陈屹儿女,分别入读美国私立寄宿高中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和 The Masters school, NY,后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

陈屹2009年网易中国制造系列中,被评为《60年中国影响力女性》之一的77年代表人物;  CCTV《“生”于1977》的中国历史特别系列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访谈嘉宾,她先后出现在CCTV等电视台里的《东方时空》、《对话》、《中国经济报道》、《半边天》、《12演播室》、《英文对话》、《国际双行线》、《读书》等20多个电视栏目中。

引子

大家好 此时是2015年12月19日,美国东海岸晚上8点,北京时间2015年12月20日早晨9点。先问大家早晨好,晚上好。感谢360群主的邀请,也感谢李群主给我设定这样挑战的题目做为2015年360群最后一次讲座内容,今天我将分三个主题,三个关键词进行。

第一:美国名校的"名"在哪里?

第二:美国人如何看待大家排名的?

第三:美国名校距离究竟有多远?

在此首先感谢:在这个过程当中,取得许多教授、教育工作者给我的启迪和帮助;感谢西北大学陈卫教授、哈佛大学梁黎明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踞诒光教授和康毅滨教授、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犹他大学文鸣教授, 360群主李诗剑教授,以及几十位牛妈牛爸,我的新老朋友给予的帮助。

谨此也想第一次公开感谢,让我潇洒行走世界,一直在财力上资助,几十年如一日赐予我走上“自”(自己)派“公”(老公)费的写作之路,曾经的78级北大人,伴我走过30多年风雨跌宕的老公先生。

其实美国名校之路是一个可以写出一本书的主题,有很多群友问,名校讲座已经这么多,这次还能讲出什么新花样。而且,我们群里这么多经历过名校的教授、专家或者父母,我又凭什么资格来讲呢?

这让我想起2002年北京一个盛夏夜晚,上岛咖啡厅里身边围坐的十几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事业有成的企业家。那时正是我《北京青年报》每周一期,已经历时三年的“陈屹视线”专栏最火的时候,而且已经出版了三本关于美国教育的畅销书。访谈还没有开始时,就有人问:“陈屹你是谁?你凭什么来采访我们?我们是给北大的面子坐到你面前的。”

我说:“是谁,难道会如此重要吗?”

99年自己采访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萨皮尔先生时,他说:“自己不过是一位热爱教育的普通教授,正因为我是普林斯顿校长,我可以怀抱更大的情怀,可以超越我个人,可以影响普林斯顿几代人。”从采访10位到50位,最后到200多位,我完成了展示中国EMBA众生相群体的第一本书。

2000年采访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问到做为第一代移民我们如何做得更好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田长霖校长,生前对我说的话:“你看我英文本身是有口音的吧?这个不重要,我是用激情和努力,感染着周边的人。” 田教授说:“我最忌讳与中国人说话时,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美国人一起的时候,说中国人的思维语言。千万不要在中不中、洋不洋中迷失我们自己。”

2000年采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七任、首位华裔校长田长霖
(田教授生前是早期第一代华人移民,最优秀的榜样之一)

已经被轮椅束缚住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我曾经前往南开大学,拜访过他数次。 生前他对我说, 他不太喜欢过节,因为过节太多热情的人要来看他,也许大家以此表示对他的敬重。 他说:“虽然我天天坐在轮轮椅上,但我感谢老天爷,他让我的脑袋可以继续活动,这样我可以抓紧时间在我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地琢磨我的数学,数学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

与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生前的采访、交流

西点军校,我先后去过六次,但是走进校长办公室采访,至今仍像梦幻一般,西点人的“责任、荣誉、国家” 以及西点人的“没有任何借口”,才是美国教育里真正的 character 教育。

西点军校校长办公室里的留影

在谈论名校的时候,为何拿出与这些受访人的对话小插曲来,其实我们生命中的丰富多彩,更多的来自我们如何感悟世界的角度与胸怀,我们谈名校,不是仅仅谈如何进入名校的简单概念,我们需要进入的是名校的灵魂与格局。

回到今天的主题,美国名校距离有多远,可以说现在有成百上千关于如何上名校的群体,然而,交流比较多的是如何进入名校的术,技术的术,这些是可以量化的内容,而我今天要来分享的是道,这个道不是一次在有限时间里可以解释透彻的,但是我愿意抛砖引玉,开启一个思索之后,欢迎大家继续下去,下面进入第一个主题。

第一部分 美国名校的“名”在哪里

关键词:纠结

1、质疑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

普林斯顿大学康毅滨教授,在纽约史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结束博士后研究时,有幸得到普林斯顿大学招聘助理教授的面试机会,他是当时15位侯选人第3位面试学者,结果面试了康毅滨教授之后,校方很快就给他发了聘书。如此竞争的位置,为何普林斯顿大学这么快就做出决定?

其实快是相对而言,康毅滨的博士后导师,是这样来评价他的学生:“康毅滨极具创造力,他是一位有能力而且总是提出最关键问题的学者。“会提问题,提好问题,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至关重要,而普林斯顿所招聘的人,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这个人是最顶尖的学者(scholar)。

2、忘我的品质---全情投入

普林斯顿大学有位不修边幅,说话轻声细语,也许你会认为他只是位普通教职员工,他叫EricWieschaus,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有趣的是1985年他来普林斯顿大学应聘,一进校园就被这里的学术氛围所陶醉。他独自散步在校园里,不知不觉,脑海浮现出他在全系师生面前讲述自己研究成果的场面,顿然心旷神怡,情不自禁手足舞蹈,旁若无人的唠叨着,糟糕的是,他居然把面试的时间地点忘记得一干二净。校园突然出现这样一位莫名其妙的演说家,警察还以为校园里闯入一位精神患者。最后在警察的监护下,他被等待多时的系主任认领回去了,有如此的学者教授给学生们授课,那么你可否想像大学生们将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3、强烈而热情的求知欲

自幼特立独行,对学霸有天然反感,来自中国大陆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石晔同学,他是这样形容他在斯坦福大学里读书的感觉。

他的同学们脑洞实在大开。本科物理系里一直有一个很地下的比赛,叫MockResearcher’sContest,比赛每两年不定期举行一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因为委员只会给他们看得上的人发出邀请。长话短说,就是被邀请参赛的人员需要在三个月内根据已知的化学物理数学甚至生物原理发出的一个理论,比赛时用最少漏洞的逻辑理论获胜,石晔同学常常发现周边同学们什么都懂,同学们对未知的事情拥有巨大的热情,他们无何止地探索生命宇宙社会历史,文化,音乐以及好厅的一切,对已知的世界他们有着巨大的不满足,被不满足所驱使,让世界改变,让世界更加美好。

人们常会因为这些人的成功,归结为他们聪明,问为什么人家出生总比我聪明呢?其实真正问题应该这样的质疑:“为什么人家对社会那么热情,而我却没有呢?”

是的,无论如何纠结名校值得还是不值得,名校里从老师到学生格局的不同,带给成长中的大学生的远景也当然不同,这样的氛围确实打造成功的比例更大,能引领世界人物更多。

4、通识教育--人文科学

无独有偶,生产美国总统最多的大学是:一哈佛,二耶鲁,三西点军校,四普林斯顿大学。

说起视野,从清华到日本学府,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再连接欧洲,普林斯顿大学能源与航空教授踞诒光先生,自己就是一位见证人,他认为名校就是一个“缘”,这个平台让他与世界连接。

说到功利实惠,几天前看到一份《美国大学毕业薪酬排名表》,就在芝加哥大学的父母群里转发了,然后我问父母:“为何芝加哥大学本科薪酬排位比其它名校学校靠后很多呢?”

有的父母解释:“排前面的大学,基本是本科工程学院比较强的,而芝大本科没有工程学院(刚刚开始设立)。芝加哥的人文科学和经济专业比较强。其实能让人一生走远的是人文科学给予的博雅教育。”

现实中百年名校在发展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矛盾本身就是挑战,所以我非常欣赏来自名校校友的那些自我反思。

5、通病---名校教育的盲区

耶鲁本科、哈佛研究生的高雨莘同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耶鲁教给我不是如何去成功,而是教我如何质疑成功。”

江学勤是《创新中国教育》的作者,他反思了耶鲁没有教给他的三点,其实这也是许多名校学生通病,他的讲述也解答了为何我们常说“上了名校不代表你最终的成功”的道理。

能考进耶鲁的学生,相对都是比较优秀的。然而一方面耶鲁人充满挑战,质疑他们的分析智能被欣赏、被习惯的同时,他们的情绪智能在被消弱。

这些人到了社会上,如果还是持续质疑不断,会理所当然被人们认为骄傲自大、高高在上。另一方面,这些名校学生患得患失心态比较严重。为了考取名校,从高中时大家已经开始规避风险,进入名校后这种心态反而得到了加强,所有人追求成功,而且需要短期内的成功。如果尝试几年后,看不到成就,名校学生就早早放弃,而所谓非名校学生还在孜孜不倦努力着。

江学勤说:20多岁时,我之所以非常不快乐,主要原因在于我将生活看做成一场个人主义的奋斗;我的教授们、我读过的书、每场晚餐时与校友们的交流与头脑风暴,真的让我确信耶鲁学生就是被选中的一个团体,我们的生命注定要升到社会顶层。

然而其实现实中真的成功在于一个人最好的教育来自生活中,困苦与挫折。比如与人合作的能力,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克服挫折的能力,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能有什么样的成就。

在第一主题快结束之时,我要说无论如何质疑名校,名校就是名校,即使你努力读了所有名校课程所有要求的书籍,名校的氛围,百年文化里铸成的DNA,是不在相同氛围中,难以模仿出来的。也就是说:老师与学生挑战中的交锋;同学与同学,梦想的互动,共享的舞台;还有伴随一生的校友情。

对于名校录取与否,我想引用丘吉尔先生金句: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成功不要紧,失败不致命。继续前行的勇气,才最可贵。)

上名校不代表最终的成功,没有考取名校也不意味着结束,这个过程只要我们走过了、我们尽力了,我想应该还是值得的。名校的“名”在何方?自己这样理解的:它不是单纯的光鲜的名气,它如同各自传承百年的校训一样,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所以申请者需要要自己静一静从焦虑中解救出来,才能让名校的DNA注入你的血骨里。

第二部分:美国人怎样看待大学排名

关键词:定位

其一:家族的传统,创始人,捐款人,毕业生,粉丝效用的统一性延续家族的传统。

其二:州立大学,纳税人的优惠。

州立大学也是各自州的公立大学,州立大学每年会给本州最优秀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孩子即使被其他考取名校,因为学业免费,也会进入到本州最好的公办大学。

另外也是因为各州立大学就在家乡,朋友多离家近,大家对于这个环境很熟悉,很方便,自然的,这是美国居民很实际的选择。当然作为本州纳税人,也可以得到学费上比其它州和国际生更加实惠的学费价格。

其三:严重的体育情结。

每年州立大学的比赛特别是篮球橄榄球比赛,是这个州也是这个大学的盛事,这些孩子从小就是这些大学的粉丝,考进这个大学,将与偶像球队共度四年大学时光,对他们来说是情感上最好的归宿。

其四:地域性连接着传统的产业。

首先我要说,美国经济的发展相对均衡,不像中国北上广的情节,人们会对大城市的向往,如此强烈。相对而言,相当一些美国人,不太关心绝对的大学排名,因为排名很前的学府基本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州。美国人口分散,对于一些美国人来说,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大学,不现实。

而且经济较发达的州都有各自的大牌企业,比如乔治亚的可口可乐总部,密歇根州的汽车工业,新泽西州的世界知名药厂等等等等。

其五:专业自身的排名。

综合排名二十几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本身与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大学计算机专业并加驰骋。

所以名校与否,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真正的名校,来自每个人内心的呼唤与匹配。这里想提一下,中国大陆申请人总是把前100名的学校名单作为座佑铭,这里本身就是误区。其实美国有三百到四百非常棒的大学,一些小的文理学院同样非常出彩,我们不知晓的大学,不代表不好,你去的所谓名校,也不代表适合所有人。

第三部分:美国名校的距离有多远

关键词:有形与无形

如前所述,这里我不需要来讲技术的术,告诉你,SAT,AP,GPA等等要求,告诉你文书有多么重要!要如何来写?我不否认术的重要,但是如何平衡这个术与道的关系,这是智慧与艺术的结合。

下面我分享几个故事,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受一下,名校教育的精髓,以及申请人与名校的匹配度。

1、名校距离之我见

距离之一:倾心投入的精神与情怀

2015年12月1号,美国JohnsCreek城市诞生了第一位华裔市议员,第一时间我联系到陈苑生,笔名:园子的妈妈,选举结果下来时,她已经凄然泪下。是的,无数个日夜,她和丈夫,还有一批华人,如痴如醉,几乎癫狂、全身心的投入助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了当地华人历史。

2015年,华人助选团队在商议中

陈苑生夫妇早前这样回复我:我们推动选举参加议政就是要引导和教育华人和下一代,不要把目标局限在常春藤名校。常春藤每年录取亚裔都到了百分之二十,而且过去三十年比例中,高于百分之十五。但是华人和亚裔真正走到美国政治、商业、科技高层的,寥寥无几,又回到了人口的平均数上甚至更低。难道我们付出高额的常春藤学费就是将来要做一个好雇员?为常春藤培养白人和其它非亚裔最高领导,做陪衬吗?因为他们夫妇和团队的不懈努力,让许多当地根本不关心的人都积极投入到竞选行业中来。

这让我联想到这两位清华毕业本科,研究生保送,双双留学美国的爸妈,儿女后来双双进入哈佛,这个结果是必然,但非偶然。

我们许多孩子为了考取名校,现在做公益参加活动的功利心,愈来愈强烈。参加一个活动不是说自己如何全身心投入,而是,自己是什么职位,干了多少小时,获了什么奖励,如何纪录活动内容填写进申请表。

陈苑生的一双儿女,他们各自做了一件事情,而且几乎从初中就开始的,从头至尾,就跟这对父母投入选举一样,如痴如醉的去做,彻彻底底的去做,老爸老妈也全身心的去配合。不仅孩子的能力在真正提高,而且,看着孩子们一点一点长大的美国学校老师,不仅主动要求给孩子写推荐信,而且还主动告诉孩子,你是我教学生涯里,写得最厚的推荐信。

发起、组织数年的义工服务

陈苑生不觉得自己孩子是学霸那种人,华裔的孩子学业都差不多,活动吗?也都大同小异。然而,这个推荐信,我们也不知晓老师写什么,但是,我们能感受儿女们的老师,会用心努力去推荐孩子的。

而这个细节,就不是所谓我这里提到的术能衡量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记得西北大学的陈卫教授在招生博士生的时候,愈来愈强调学生一定要对研究热爱,不是因为来拿名校的博士而拿博士。有些学生非常不错,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入研究领域,因为相当时候,需要守望寂寞,重复的做着小小的细节,要认真,要有奉献,而这些离不开由里到外的激情(passion)。

距离之二:抱负、责任心、自知自律

当然,犹他大学的文鸣教授说,关于激情(passion),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过于强调他们的激情(passion),不现实。因为发自内心对某一领域的激情(passion),其实他们还在探寻之中。但是,有三点,高中生应该努力培养和具备:

1.Aspiration          今生有所作为的抱负。

2.Responsibility      责任心。

3.Self-controlandSelf-discipline    自制与自律。

说到激情(passion),我想起99年采访的高中到美国读书的李飞飞,十几年过去了,她如何?我坚信她一定非常优秀,但是,我还是google了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TED上的演讲,一百多万人次的点击率,讲述了她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内容。我当即给她发email,也是在第一个时间收到她的回复。

记得当初面试李飞飞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包罗先生,曾经分享了也许改变飞飞命运的两个小时面试片断。

保罗先生是这样对我回忆的:

对于这位申请者的到来,已经有了一些思想准备,因为她是我要面试的所有学生中,大学入学英文考试成绩最低的一位,而且,比最高分,差出一大节,(记得飞飞告诉我:800满分的英文,大概不到700分)。当时,飞飞的英文成绩虽然不高,但是我也了解和发现到,她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无论在写作和思维形式上,飞飞非常有独创之道。那次,我面试了超过100位的申请学生,所有人都是如烟云过雾,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是李飞飞同学。

她非常特别,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期间,她讲述着自己的梦,勾画着有一天要赴西藏做研究的蓝图,而且,我发现她对物理方面,有非常扎实的根基,和独特的见解。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也是我们初识后的第五年,她没有忘却自己的初衷,毅然只身一人前往西藏。

不能说,在她录取的问题上,我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她的能力以及巨大的潜力,我欣然把它们记载到我的推荐信中,果然,李飞飞终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了。

说来也巧,SAT英文成绩不高的另外一个申请人,我也采访过。他来自大陆考入耶鲁大学的学生,完全靠他与众不同的创意进去的。他美国高中同学都很奇怪,这个英文讲得都不顺的人,怎么能进耶鲁?但是,他的美国高中老师们一点不惊奇,英文表达能力有限的他,竟然可以完成有音乐韵律的英文诗作业,还有许多其他令人耳目一新、不断给别人震惊的杰作。

距离之三:全然开放与自由的环境

提到创意,我曾经历时两年,在中国做了近50位世界驻华大使夫人的采访,暂且不说,采访都这些大使夫人是多么艰巨的工程。这里提一下,就是她们妙语连珠的对话,“非”常规的思维模式。

比如:我问希腊大使夫人:希腊这么一个小国,怎么能生产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帕拉图,这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啊!哦,我们的 weather,白云蓝天,大海、山脉,一年四季的阳光灿烂。人能不心情大好,能不放飞自己的想象与思索吗?

距离之四:校友DNA看名校精神养成

提到校友的力量,不得不谈一谈最近Facebook小扎夫妇捐款的壮举,由此出现了到处转发、来自哈佛大学杨女士的《何谓哈佛精神》的文章。

哈佛多年来录取人的宗旨一直在坚守:在高智商的年轻人中选出来想着要改变世界的未来领袖。捐款更不是条件,每年我们经手掌管的捐款人以十万人为单位,这中间哪怕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要送子女进哈佛,也有一万人,所以不要功利地想某某名人给哈佛捐了款是为了送女儿进哈佛。

再谈谈毕业生家庭。很多人以为哈佛的毕业生子女自然就容易进入哈佛,这样想有一定道理,但是原因是复杂的。如果有幸生在小扎家里,从小听到父母身教言传的告诉他怎么样解决世界上的难题,怎么样改变世界,而不是隔壁家里的孩子,每天听到的是成绩要考A、数学竞赛要拿名次、参加哪些对考大学有意的活动不同?

这样的不同,假如在成绩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谁更有可能以后去当哈佛的毕业生?功利永远培养不了领袖

关于名校legacy的说法,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名额留给校友子女,为何会这样?有位去非州教书的高中女孩,用当地水洗脸后,眼前发炎肿了很久。他父母了解到因为当地的水出了问题,毅然决然,每年会放下手边工作、生意1-2个月,去非洲,用自己的钱,一个村一个村,一口井一口井的打。

那个女孩是第三代普林斯顿大学生,爷爷奶奶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都回到边远的家乡,用知识改变当地的状况,女孩父母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做着同样的事情,现在女孩毕业后,也要回家乡去教书。他们生活非常简谱,简单,孩子懂事、低调、认真努力。

去年这位父亲在媒体上写了篇文章,讲到许多去非洲做义工的人员,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一个长远的为当地人解决困难的计划。跑去哪边,走马观花,本身做不了什么实事,还要用当地紧缺的资源,给他们提供吃住,还要担心这些高中生的健康安全,来十天半月,说是义工,只能算是体验一下生活,实在没必要。

回到这三代普林斯顿人,我想,就是第四代,第五代,他们家也会是普林斯顿人,即使有人的SAT成绩相差100-200分,或者AP考试少了几门。为什么他们家还能进去?不言而喻。

距离之五:无法量化与丈量的内心距离

再回到名校距离有多远,其实不仅是来自物理的距离,标准化的距离,量化的形式,更多的来自灵魂,无法丈量无形的距离。是的,名校是许多人抹不去的情结,没有对与错,名校就是名校,然而这条路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也不是所有人可以走过去的。

几年前,在读药学的朋友孩子,就在他完成博士论文实验最后三个月中,几乎就是24小时守候在实验,结果终于出来,而结果却是零。他父亲跟我说,儿子手砸在凳子,都把自己弄成了骨折,还不知晓疼。这一切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可想而知是多大的震惊和沮丧,而在这个时间点上,一个伟大的父亲出现了,其实父亲解救不了孩子,后来的故事,以后再来分享吧。

还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艺术,喜欢音乐,但是父母跟他讲,孩子我们不能靠这个吃饭,艺术如何养活自己啊?孩子很争气,考取了名校七年连读的医学专业。结果学到第六年怎么样呢?精力、物力、财力都花费了,然后孩子跟父母说,我实实在在学不下去了,因为我实在不喜欢。

给小学生介绍中国文化

也跟许多父母一样,我和孩子他爸也经历了孩子进入名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霎那?也许就是15分钟的喜悦,甚至瞬间虚荣心的满足,然后,就是一切归零,继续向前徒步行走。而当初孩子高中被PhilipsAcademyAndover录取(安多佛),我们那时还不知晓这所寄宿高中如此难考进去。

许多人认为,去私立高中名校,孩子会离美国大学名校更近。其实这个回答对也不对,时间有限,在此无法赘述。其实我更愿意回答,在那里,孩子们感悟了什么。

2、名校的高贵与品格锻造

在美国顶尖的私立高中名校里,孩子的感悟:

那里,你会看到许多多少热爱教育的名校毕业的老师,相伴你的儿女成长。

在那里,比你更加富有、更有背景、比你家孩子更聪明、更有才华的孩子,而他们更低调、更加谦卑,而且更加努力着!

当然,在那里,当来自全世界都是第一名的孩子一起,他们很早接受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道理。在青春年少轻狂之时,懂得欣赏与包容,懂得第一名,不再轻而易举,懂得去拥抱别人的第一。

学业上的Harknesstable,让他们不再为考试成绩而学习,而是如何去提出问题,去不断在不可能中,挑战自己。

最基本的贵族气质里,包括: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也许这些潜移默化中的某些品格的打造,让这些曾经的优秀者,在高中时,重新被打碎,回到原点,如同西点军校的修炼一样,他们未来走得更加坦荡。

3、承担精神与高远的情怀

还记得分享前,那些质疑我资格的北大老板学员们吗?中间许多人已经成为交往十几年的老朋友,他们中最大的变化,当初他们不知晓自己不知晓的世界,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don’t know(他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的),如同半瓶子水,逛荡。而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太多不知晓的东西时,they know what they dono tknow(他们知道了他们不知道的),他们变得谦卑,明显的表现,他们曾经抢话说,现在更多的时候,愿意是听者。

这也就是我们讨论名校意义时,往往侧重那些8-10项,如何进入名校硬实力,那些软实力,并不是一个标准考试成绩,当了如何的校队领袖等等,并非靠1-2-3点可以说清楚的。

其实,上名校的孩子确实都很优秀,但是必须承认,上名校的孩子是许多优秀孩子里最幸运的一批,如果认为自己最优秀而被名校选中了的话,本身就是误区。因为孩子的们的未来,还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也不可忽视:难道我们没有发现,去了名校之后,我们的孩子,比我们父母更加有全球视野、情怀,更加无私的去为这个世界付出,有些宁可去做一些自己热爱,而与物质金钱稍微远离的工作,

就在我身边的孩子里:

·过其最简单的生活,全身心的投入创作的她,

·从医学院出来,改学哲学的他,

·从名校毕业,不去接父母班,而去到加州教会公益组织去服务的她,

·热爱读书、酷爱历史,从大陆考进名校本科,跟妈妈说,毕业后,我就想去中学做老师,去育人;

·包括,那些名校毕业后,不马上去工作,而是要出走天下,让自己找寻自己是谁?找寻自己未来的激情所在?

我想我们这一代父母曾经吃过许多苦,曾经为生存而奋斗过,今天我们的后代成人,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儿女毕业即刻去拿多少钱多少钱?拿到如何有脸面的职位?我觉得:我们自己其实低估了孩子们的潜能。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我们年轻时无法做到的,其实我们今天可以给予我们的孩子,他们今天可以做到的是:他们的年轻路上,输得起,非常输得起的历练。

哈佛校长曾经做过一个大概主题为《为何这么多毕业生都去了华尔街》的演讲,她其中讲了一段有趣的停车的比喻。不要因为觉得肯定没有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街外的地方。你应该去直接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满了再绕回来。在醒着的时候,去做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否则你会后悔。人生之路很长,所以,有时间去实施必选的方案,但是不要一开始就退而求其次。

4、归本溯源---通向名校的教育之“道”

说到名校距离有多远,表面上我们谈的是名校,其实离不开子女教育问题,关于子女教育,我们谈的是多方面的:

-男孩子家庭还是女孩子家庭;

-单亲家庭还是双亲家庭;

-感情好的家庭还是破裂的家庭;

-男主持还是女主持;

-全职妈妈还是非全职妈妈;

-三代人一个屋檐下还是夫妻自己带孩子;

-叛逆的孩子还是听你话的孩子;

-可以平爸爸妈妈的孩子还是无助的孩子;

-大城市的孩子还是二三线的孩子;

-爸妈名校毕业还是非名校的孩子;

-当然还有,是孩子自然成长进入名校?还是升学机构包装打造进去的?

…………

CCTV《对话》之后,与当年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合影

所以,这些不是一个简单的定式可以说清楚的,也不是听听成功父母教子经验就可以套用到我们自己孩子身上的。所以了解名校内涵与精髓,需要岁月的沉淀,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相伴子女的成长是我们父母一生的修行。

然而,当今做父母其实挺艰难的,信息太多,以至于多到不知道从何做起,怎么做都不够的窘困。以前呢,我们静心做一两件事情,安安静静好好做完。现在突然发现别人做完了二十件甚至一百件,自己做了什么,都不够完美。因为时间上的紧迫感与竞争的透明化,功利心赶驱,希望短期成功的效果显而易见。去做一位满意的爸爸妈妈,确实越来越难了。

然而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节奏与季节,有的正与名校的有形指标踩上了点,有的因为种种因素,没有对接上而错过了。如果父母能够静待花开守望成长,真的需要相当的淡定与睿智。

其实我也要说,现实对我们的孩子也更加挑战了。你想想现在别说考名校大学?就是考名校高,从高中起都很难很难了。13、14岁,17、18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都要一些辉煌的简历来打造自己。我有时候也在想,这么小的孩子,现在就已经取得如此炫丽的简历,这些人未来的几十年,需要再如何地精彩,才能匹配他们13、14岁时考名校高中,17、18岁考大学时简历上的业绩呢?

这几天一个杭州女孩考上哈佛,媒体闹得沸沸扬扬,对于本身就是一个美国人的ABC到中国上高中的学生,媒体却这样表述的:哈佛大学本科校友面试官某某某,对某同学赞不绝口,面试官说我在中国区面试六年她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计算机水平放到美国同样的女程序员,也是最顶尖的。她在美国大学预科考试中五门满分,英文非常流利,颜值还高,简直就是近乎完美。

哇!颜值?AP五门满分?对于本身就是美国人说,你英文还很流利?等等等等,这是中国式思维?还是美国式思维?真不知道这样做是害了孩子?还是成全了孩子?

自己无心插柳从事美国教育研究与顾问近20年,接触到太多的案例,成功的孩子不是偶然,失败的教训是从一开始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耳濡目染,而成为必然。同时,父母武装自己的教育意识非常好,但是太有意识?好也不好!你想想:父母拼命学习,希望了解1000分,但是这些代替不了孩子能够接受的800分,父母更解决不了孩子们的消化不良。

有时,在咨询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我真看到了自视高明纠结万分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固执的去布局孩子的一切,把原本可以走好的一盘棋,遗憾地走烂了。

5、教育的起点--水到渠成的点滴功夫

这个主题分享前,我采访了几位美国大学名校教授,他们身上有共同的三点:

其一:他们无不非常、非常感谢中国教育给他们打下的,扎扎实实的基础。

其二:他们今天从事的教育是因为那份激情与热爱,绝对不是因为能挣多少钱而选择做这个职业,因为美国做教授需要不断的科研挑战与自我挑战,将是一生一世。

其三:他们无不感激留学时给他们指导与引路的美国博士导师,他们导师对他们在人生关键点,指出他们看不到的方向;他们导师给予他们的那份热忱,现在他们也同样给予他们现在的学生。

采访的美国哈佛、普林斯顿、西北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教授

话又说回到名校情结,真的是我们抹不去的情结。我看到周边太多子女上了名校的父母,他们对子女的品格教育与能力培养,是从小就开始做的事情。他们尽心尽力相伴子女,做好身边每件小事,久而久之,孩子名校之路,最后也就“水到渠成”。《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这是园子、陈苑生妈妈写的一篇育子文章的题目。

如果给我一天也许我可以把如何把“道与术”的艺术结合起来,“如何让我们离名校距离更近”展开分享,也可以把采访过的数百位的精英人物,那么多的换位思考与人生经典与感悟来做分享,然而,此时下课铃响了,我也该收场了。

结语

今天分享三个主题,三个关键词: “纠结、定位、有形与无形”,这些大家可以再延伸下去,我们继续交流。

本人特别喜欢罗伯特著名的诗句,其中几句大概意思这样:有两条路只能选择一条,而另外一条唯恐难以再返回;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名校距离到底有多远,也是我们对自己所走的路的选择。

-名校里不仅仅是我认识了多少名人?

-其实美国教育精髓之一在于它通识的教育,而你的思维思辨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哪里?

-名校之后我们的人生又能走多远?

-没有进名校我们是否还可以走更远?

-如何去走那些少有人走的路?

-我们能怎样改变自己?我们又如何去改变世界?

-这是我对自己的提问,也是留给大家继续的思索。

2015年圣诞节前夕,目前也是美国大学申请“提前录取”收到通知的时候,也是许多大学申请接近尾声冲刺之际,谨此,祝福所有人心想事成!

最后我还是感谢360群的群友们,在此耐心听我的讲述。如果分享中哪些不妥,或者冒犯敬请大家指教。

360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聚集全世界华人精英的公益家园。也期待明年大家在这里继续重逢头脑风暴,“我思故我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