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事先预演的凶杀案
中午回京的高铁上,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姑奶家的小村发生了一起命案,14岁的男孩奸杀了6岁的女孩,抛尸在某座常年无人的楼房屋顶,十天后才被发现。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以至于我接电话时,呆望着车外的不断后退的村庄,思绪久久无法拉回来。
那就是我小时候常去度过寒暑假的小村庄,如果不是这桩命案,它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温馨的童年时光,多年未曾回去过,现在记忆蒙上了灰蒙蒙的一层纱。这样的事件不会出现在新闻中,即使出现,也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更可能会在村庄中口口相传,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猎奇谈资。
类似的事情现在会发生,以后更有可能发生。因为在农村,第一代留守儿童正在长大,被手机俘虏的孩子也在长大。看似一切平静,其实暗波涌动,这个不稳定因素会对社会一直构成威胁,现在可能只是开始。每当网上有这种暴力新闻出现时,新闻稿提到凶手的过往生活,评论总会有人说不想知道凶手的作案动机,新闻这样写就是为了引人同情。但我认为,事件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存在问题,更是隐藏着严重的根本原因,只有刨根问底去追寻答案,才能有效地杜绝问题重复出现。(这并不代表我赞同新闻过多渲染凶手杀人动机和背后的故事)
我曾无数次表达过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担忧,日常中也会特别留意国家在教育资源上对农村的政策,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一两个决策就能解决得了。我曾在去年回老家时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时留下的一些文字:
“如今小孩子人手一部手机,看似可以方便地接受更多的讯息,但视野却依旧狭隘。待他们年龄再大一点该如何谋生,事关社会稳定。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基数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大,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这个问题迟早会引爆一系列社会隐患。
避免留守儿童的产生,我个人认为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多发展经济产业,制造工作岗位;提高教育水平,包括教学器材和师资力量。”
这是我浅薄的观点,“缩小城乡差距”,是为了让父母不必去大城市打工,在老家就能挣到钱,这样就会多些机会陪伴在孩子身边。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从根源上培养孩子正面的价值观,这样留守儿童就不再走向极端。除此以外,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也该有些包容性(但这背后还有深深的户籍制度问题待解决,而中国的户籍制度是跟国情和现阶段社会资源相关的,这样的问题根深蒂固,更难修改)。这些措施,说起来容易,每个人都知道该这样做,但真正落实到执行层面,成效甚微。
即使很艰难,社会资源也该多往这边倾斜一些。这不仅仅是一件意外,暴力事件是有连锁反应的,待发生到一定的数量,势必会危害到社会安稳。
在女孩失踪的这十天里,春节过去了,烟花照亮过这个6岁女孩的尸体,又降了一场大雪,大雪也淹没过着具尸体,没有人知道这个6岁的小女孩被暴尸在2月寒冷的屋顶上。这世界上,只有一小撮人知道了这个惨绝人寰的凶杀案,更小的一撮人在为之哭泣,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暴力事件被掩盖起来,更多的不安稳因素正在预谋,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这篇文章写于2019年2月10日,我还记得在高铁上听到这个消息时的震惊,刚下过雪,看着车窗外满世界的白色,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留守儿童是我一直都很关心的话题,每次回家看到村里那些孩子们,都很痛心,他们本该生活在更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有父母的陪伴。然而事实上,父母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保障他们基本生活,没有人引导他们作为一个孩子还有其它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告诉他们世界很大、他们的未来还有其它的可能性。陪伴他们的只有手机,从手机中他们学会了暴力,学会了无节制的即时享乐。
回到北京后,忙碌的城市让我距离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遥远了一些。在城市里,他们变得隐形,我只能在社会新闻中看到他们的身影,大都是一些负面的社会事件,每次看到仍会痛心,但是却无能为力。
我自己也是作为留守儿童长大的,我懂得那种渴望得到迷茫又渴望得到关注的感觉。多么希望这一群体能够得到更多的爱护,让这些孩子们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和父母的爱。然而,在目前社会所处的阶段,这些问题都很难解决。留下的,只有一声叹息。
乐观、悲观受什么影响?乐观的人更长寿更容易升职?悲观者是否有可能变得乐观?最近我读了一本和乐观相关的书,下一期推送,我会和大家分享这本书,讲一下乐观这件事,以及如何变得乐观。
文中配图来源于摄影师 Martin Vlach
封面Photo by Alexander Shustov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