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经典 | 徐涛:戴望舒《我的记忆》

我的记忆

戴望舒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记忆,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也是人追忆往事的一种情感方式。在诗人戴望舒的笔下,通过具象的描述和拟人化的手法,这种抽象的情感变成了一位具有生命、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老朋友” 。诗人在“记忆”中注入了人的感情,又在对“记忆”的描述中隐藏起了自己的感情,使这首象征派诗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唤起无数读者情感的共鸣。诗人对过去生活无限的眷念之情,像流水一样淙淙流过每个读者的心灵,记忆的原野因此绿茵丛生。一首无主题的变奏曲就这样在读者的心灵中唤起各种人生的回响。《我的记忆》这种隐藏了自己私情的抒情内涵的普遍性,正是它最重要的艺术魅力的根源。

人类美好的一切,包括理想、爱情等失去之后,伴随孤独寂寞而来的最忠实的朋友,就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记忆忠实,记忆亲切,记忆几乎成了慰籍生活的密友,这是怎样一种辛酸而幸福的心境啊!《我的记忆》为了写出这种心境,首句便以拟人化的手法给记忆做了明确的定义, “忠实”一词更是把作者对记忆的感情描绘出来。作者把记忆当成“最好的友人” ,是全文的潜层次基调,为下文娓娓道来的叙写做了铺衬。纵观全文,作者把记忆当成最忠实的朋友,实际上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叹,反映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碰壁,最终不得不寄希望于自己的记忆,用虚幻美化的记忆弥补自己内心的痛楚。因而,开头的两句在全文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诗的第二节写我的记忆几乎无处不在,诗人用了一系列细微的事物的排比,把过去和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泯灭了它们之间的距离。选择的意象具体而充满生活的气息,给人以形象的亲切感。如几个连续的“生存在”勾勒出作者的生活状态,“烟卷、粉盒、酒瓶、木莓”分别用了“燃着、破旧、颓垣、喝了一半”加以修饰,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生活在百无聊赖、郁闷烦躁的甚至自暴自弃的状态中,唯一的亮点是“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就像是满山遍野的枯树中的一株新苗,它是希望的化身,是作者精神世界的支柱,倾注了作者所有的寄托。后几句写记忆在“凄暗的灯上”和“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记忆无处不在的生存着。这些具体的意象,看起来信手拈来,实则有很丰富的暗示性,是美好的爱情生活,是爱情的欢乐与枯萎,是在痛苦中不平静的……任由你去想象。诗人朦胧的境界构成给了你丰富的想象空间。读了诗之后,不论你怎样想象,诗人那颗不断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总是会显现于你的面前。你的经验与诗人的意象互补,更会灿烂地展示这一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进入第三节,转为写记忆到来时的情态。它“胆小”,它怕“人们的喧嚣”,它是人们孤寂的朋友,所以在寂寥时,“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实际在说自己的内心的脆弱,残酷的现实使作者产生了厌世、逃避的想法,它以很低的声音和碎琐的话语,与诗人作不肯休止的谈心。“它的声音很低微”是说记忆对自己的慰籍效果甚微,但却比没有好的多了,正因为如此,才有“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在连绵不绝的时空中,记忆成了作者唯一可靠的避风港。这一节末尾的五行诗,更具体地透露了这“记忆”的内涵:“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叹息。”这是在讲回忆的内容,由于经常的回忆,所以“它的话是故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作者这样不厌其烦的回忆,一方面在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从回忆中攫取生命的力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这也正映衬了“它的音调是和谐的” 。回忆中并不全是美好甜蜜的事情,其中也充斥着酸涩和苦闷,“眼泪、叹息”道出了作者的苦衷,但因为虚幻的回忆,作者并不拒绝回忆这些回忆中的痛苦,相反,正是回忆中有了这些痛苦成分,自己的回忆才显得完整。古老的故事和同样和谐而古老的歌曲,这些意象,很容易唤起人们对爱情的联想,把这联想与“爱娇的少女的声音”、“眼泪”、“叹息”放在一起来读,这“眼泪” ,这“叹息”当然是记忆中来造访的“少女”的,但又何尝不是在记忆中度日的诗人心境的外射呢?
诗的第四节是写记忆到来的时间没有一定的。“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它都可以出现,虽然这拜访的突然,“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可是我却喜欢,因为“我们是老朋友” ,它会在孤寂中带给我甜蜜的慰安。实际上在说作者对于回忆的依赖,如果作者不主动去回忆,那么回忆是不会出现的,没有规律的回忆恰恰说明作者无所依靠,时常要与回忆相伴,而不是对人倾吐心声,最后一节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无法摆脱这记忆的絮语,那些美好而辛酸的往事太使自己难忘了,除了自己“凄凄地哭了” ,或是“沉沉地睡了”的时候。诗又骒以一种圆圈式抒情结构完成的,末尾两行又返回开篇的两行。但它比开篇在情感色彩上深化了:“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有美好的记忆固然是幸福的,但只靠记忆的忠实为友的人,内心又是多么荒凉和寂寞啊!诗人虽然没有说自己内心的寂寞和痛苦,但这种感情在种似乎是轻松快乐的调子中却显得深沉,更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们会带着同样的心境走进这首诗的感情世界。
在诗歌创作中,逻辑性并不突出,而此文尾段以回忆的终止结束全文,从而构筑了回忆悄然来、轻声低语、绵绵不休,最后话别的完整结构。更重要的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呼应了前文,升华了全文的对回忆无限依赖的感情,当然越是对回忆依恋,越是说明作者在现实中的困境。

全文的感情起伏稳定,始终在伤感怀释中进行,虽然没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精彩,但也达到了声情并茂、寓理于情的效果。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 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的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同时,爱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予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其次,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诗人以咏秋的传统题材来呈现现代人寂寞与青春烦忧的感伤情怀,加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而理解隐藏在悲秋主题背后的死亡意识则能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忧郁情感。分析戴望舒的《致萤火》等诗篇,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的死亡想象与书写方式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统。最后,戴望舒诗歌中的田园乡愁与牧歌情怀是一种传统的人间情怀的流露,深具东方诗的神韵,而漂泊的、倦行的旅人形象不仅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羁旅者形象的影响,同时寻梦者与夜行人形象又明显地带有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构成了一个带有现代性意味的创作母题。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文学和文化影响的诗人,戴望舒积极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融合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现代诗。戴望舒在新诗的民族性建构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启示现当代作家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中国新诗的创作,应该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机制为基础,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来吸收外国文学的艺术营养,建构具有现代这一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