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2) || 作者 杨海川


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
——(2)五十年代屏阳的文艺现状
作者    ‖   杨海川
杨海川在唐关(通渭碧玉关)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1)》《百年回眸——纪念》《丹顶鹤》《屏阳师表系列之九(附后记)——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在革委会主任郭安仁老师与校长吴振中老师率领下的教师总阵容》《屏阳师表系列之八——记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农业基础课刘振琪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七——记七十年代中期大沟中学原副校长刘振亚老师》《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的会宁大沟灾情记略》《屏阳师表系列之六——记原大沟中学体育课周尚礼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五——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武止戈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四——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王泰华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三——记原大沟中学建校元老王善治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二——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老师李炳宸》《屏阳师表系列之一——记原大沟中学崔炳华老师》《会宁县陈祥同志工作事迹——省报里的老实圪塔“陈喇叭”》《建国初大沟抗美援朝等为国征战人员事略》《接骨(下)》《接骨(中)》《接骨(上)》《老兵传奇(二十一)》《老兵传奇(二十)》《老兵传奇(十九)》《老兵传奇(十八)》《老兵传奇(十七)》《老兵传奇(十六)》《老兵传奇(十五)》《老兵传奇(十四)》《老兵传奇(十三)》《老兵传奇(十二)》《老兵传奇(十一)》《老兵传奇(十)》《老兵传奇(九)》《老兵传奇(八)》《 老兵传奇(七)》《老兵传奇(六)》《老兵传奇(五)》《老兵传奇(四)》《老兵传奇(三)》《老兵传奇(二)》《老兵传奇(一)》

大凡文艺,必然与民众的生存生息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共和国建立前后,这片自然山乡之间,所谓文艺活动与其“社事”相关。因为传统文艺相应承载着对于神祗祭祀的功用,因而其组织与活动都应由“社事”安排。关于“社事”,在古典书藉中之“春社”“秋社”可以印证。春社为农历三月初三上已节,秋社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由这一方乡土的民众组织祭祀神灵的活动。由道士咏颂经文三日,本地又俗称“念庙”。社事则是这个组织的乡间称谓。

这一时期的民众文艺,大多配合社事活动,因而,文艺应由社事安排成立一个“社火会”,由社火会组织排练与演出节目。

一九四八,四九两年间,屏阳(大沟)社火会由侯入觐负责组织与排练节目。内容是灯火队和腊花表演,形式比较单一。侯入觐正当十六七岁,酷爱文艺,他的父亲携家由通渭搬迁而来,也是通渭社火中的演艺人员,精通灯火腊花表演,在屏阳,将一系列技艺传给儿子,侯入觐则成了屏阳最早的社火匠。这又牵涉到文艺的传承特性。通渭自古为书画之乡,戏剧文苑之地,在《屏阳师表》的相关文字里有过叙述,并且,后章中许多文艺人员的技艺与艺术情愫皆有同样源出,这不禁让人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古文化源流了,“根脉”不在现象,只有触迹而寻,才能洞见那一束由远而来的明光!

1956年大沟大队各队人口,土地,畜力,猪羊数量原始资料。

话说这灯火仪仗,腊花谣歌,至今仍能见到有些乡间村社在年节里表演。只见一个个化妆俏丽的女孩子手执腊花盆,排一列载歌载舞。歌词也加进了新词语,什么“高考中状元”呐,“腊梅接新人”等等。现代多以人间娱乐为主。而在旧时代,女孩不得出入庙堂,腊花手皆是男伴女妆来演出。而歌词内容分类近如《诗经》中的“风”与“颂”,颂在庙宇唱,风则是入得农家门户的唱咏之词,内容宽泛,和悦。上言天地和泰,风调雨顺,万民安乐,下及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子孙繁昌。唱词内容十分丰富,整场演出则数十段落的不同内容。当时是庙宇里颂歌唱罢,社火队入庄,在家家门口都有唱念。有老人的有专用唱词,添有人丁的分男女各有所表,凡人间喜乐之情皆可入词。且歌调为小调小曲,胡弦牙子小铃铛伴奏,铜鼓击节,悦耳动听!

一九五零年农历正月初三晚,家家给除夕夜接来的先辈供桌上献上祭品,待饭后焚香送纸,方表大年已过,初四日开始大张旗鼓装备社火。侯入觐为总领队,傍晚在庙上点火列队,装备了狮子(用麻丝扎成),旱船,灯火队和腊花队,颂词唱罢,社火队鼓乐争鸣,狮子开路,旱船殿后,沿街逢门,载歌载舞。古朴的山乡迎来了新社会的第一场社火。而唱词仍然是古老的歌咏:

一列屏阳少年们擦脂抹粉,借来各色女孩衣装,头扎花朵,手执蜡台,踏着四拍的腊花步唱道:

哎呀哎腊花白白儿亮,

家家传来呐米酒儿香。

前晌里村头野鹊子(喜鹊)唱

灯火升起呀么喜洋洋……

歌声婉转,嘹亮,是传统的陇中小调。和那些义岗川的《柳青》,《摘棉花》《花开十二月》等等小曲调有所不同,起承转合很明确,即景性很强,段落衔接也很自然,很有民间文学的趣味。

初四五演出两个晚场,初六晚要去屏阳东北山后的掌里王家去表演。这是一个自然村落,在后来组建成一个生产大队的规模。当年,这里与屏阳同属一个社事,演出自然得兼顾后山群众。

太阳刚搭山畔,社火队立即整队,锣鼓齐鸣,向东北山洼进发,大队越过山梁,下到川田里己是夜幕闭合。社火队立时点火张灯,锣鼓齐鸣,走不多远,前头探马回报,已近庄口,不远就有迎接。只听一声炮响,震波在空山间回荡,鞭炮也哔啵乱响,对方两位穿皮袄的长胡长老双双上前搭揖,这厢也是两位老者作揖互答。鼓声雷鸣,听不见问候的言语,只见人人满脸欢喜,都在祝福“过年好呵!”。

这时候,长老们让开了场地,大狮子一跃上前,在鼓声中开始跌绊。铜铃清脆,进退腾跃,确有一派不可收勒的威武之气,震撼着这座夜色中的黄土山庄!掌王的各色灯火也繁盛,屏阳的虎头灯更是硕大出彩!只不过这时候人们全用的是胡麻油灯盏,也有自家灌制的羊油蜡点起的灯烛,八卦灯茏一罩,只要不吹风,一滩灯烛点起,倒也光明一片!

蜡花资料图。工艺为纸花浸蜡汁定型而成,社火使用中,也可以称为“腊花”。蜡花盆中央点蜡烛照耀,晚间花光照人!真佩服我们祖先的心灵真的妙极!

狮舞过后,艄公领花船上场。这艄公自戴一顶没有帽沿的草帽顶子,破棉袄棉花露白,腰间一条戏箱里的杏黄板带扎得甚是威武,因为舞蹈与摆洒(动作)中要有撩襟拽带的动作,因而特意备齐,艄公年岁不小,胡子花白,演得扎实卖力,真切感人,满口呼呼,直喷白气!

花轿似的船蓬里是借了新媳妇衣妆的船姑娘,是由屏阳马湾的小伙路进川扮演,小伙本身长得俊朗,油彩画脸,墨色提眉,活脱脱一个俏姑娘,小碎步,摆船身,维妙维肖!引得庄子上男女老少争相观瞧:哎哟哟!这是谁家的姣姣女,长得这样子俊呀!

路进川的船姑娘成为这次社火出庄的亮点,和土头土脑的老艄公配合得十分融洽,冲浪,搁浅,扛船,出江等等戏份演得很到位,人们的记忆中,船姑娘和老艄公成为屏阳早期文艺中的经典形象!

这次社火出演的成功,引起了民众广泛的文艺热情。进而在戏剧上,陆续两年中开排了几出秦腔折戏:

侯入觐主演的《定生扫雪》《苏武牧羊》《烙碗记》

王宇一主演的《花亭相会》《别窑》

李长林主演的《赶坡》

这些折子戏的出演并不在舞台上,而是串家唱滩子戏,和现在的“自乐班”差不多,只是演员和观众慎重得多,按大戏来演,没有自乐班那样随意。化妆很尽心,借用衣物也是尽心尽力。

至一九五六年,这一年风调雨顺,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年底时候,早早着手排演秦腔戏剧。请来画工冯老者(后来的画工王守孝的姥爷)画做蟒袍,本戏《铡美案》演出中,同样于通渭迁来的梁彦山唱了包爷。屏阳舞台上他的包公演出几十年。也是一个演得极有神采的角色!

屏阳四队的安永泰主演《宋江投朋》中的须生宋江,也是十分洒脱。另外,安永泰自备一柄铜号,每在武戏开幕的武乐声中夹带号音,摹仿马嘶声,大壮武戏声威,也是早期文艺中的活跃人物!

还有屏阳一队的王志成,饰演《金雁滩》中的王宝玔,是早期文艺男旦中的担纲演员。

这一年的演出是屏阳五十年代文艺最有气氛的一年。由于本戏的开演,文武场和演出全部搬上舞台,唱起了真正的“大戏”。这也是屏阳第一座舞台,旧址在中学操场南隔壁,后来建成银行的这一片区域,坐东朝西,三尺高台,两侧高墙,后壁左右各开一个小门,为上下马门。没有屋盖,每当演出时用棚布搭盖,前后垂上幕布就可以演出。照明则是挂起两只牛茏嘴,里面各置一口大黑碗,装满清油,泡一根粗粗的棉花捻子,点起来仍然明亮。至六十年代,在这原地又将舞台建在坐北朝南的一边,照明用上了更先进的设备,这是后话。

在前辈文艺者中,1956年的文艺,尤如屏阳文艺的龙颈,虽显单薄,但己初具规模,能演出舞台全本戏。不再是“自乐班”式的地摊戏规模了。这一代青年艺人们,在将后的数十年间为屏阳文艺的兴盛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假如将这一方乡土文艺看做是人民的文化事业的话,他们是奠基者,开拓者,发扬者,并身体力行,为整整一个时代唱响了新歌!这个时代的意义,的确也是空前而绝后的!

辛丑九月十八日

注:后续连载。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