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古代漆器辨认
漆器的原料叫生漆,从一种名为漆树的树木上取材。漆器艺人更喜欢称之为大漆。起因已不可考,但在中文里“大”有伟大重要的意思,足见生漆在漆器艺人心目中的地位。
戗金工艺在清官善本装具中应用也比较多,因为用金量相对少,制作相对成本较低,戗划的金线还能和图案底色相互衬托,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戗划工艺最早见诸于战国漆器上,但是成熟的戗金工艺在宋代的漆器上才较多出现,这种工艺既能表现细若游丝的线条,也可以象素描一样用细密的线条组合表现体块与明暗关系,戗入的金色线条与红色或者黑色背景漆产生强烈的对比,装饰意味很强。至明清时期,戗金工艺则较为常见,并且多与填漆工艺同时使用。戗金工艺使用特殊的钩刀在漆面上戗划出图案以后,在凹陷的图案内施以金胶漆,待其将干时戗入金箔或者金粉,然后将周围多余的金屑清理干净,人荫房干燥即可。
金银箔贴花是将金银箔贴在漆器表面,而金银平托则要在贴完之后再刷上几层大漆将金银覆盖住,之后再反复打磨让金银露出来,跟周围的漆面平齐,是为金银平脱中的“平”。
我国夏代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用于祭祀等活动。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说明夏朝大禹时期的漆器,外面是黑色的,里面用红色漆装饰纹饰。
中国精美的漆器艺术却随着盛唐文化传播到了日本,莳绘、螺钿、平文、漆绘、密陀绘、箔绘、沈金、酱、存星、雕漆、雕木彩漆等艺术形式,均是从那时流传到日本的。
漆器主要有竹、木胎和夹胎两种。木胎主要根据器物的形制用途,用工具从厚木、圆木通过刨、削、剜、凿等方法获得。卷木胎是木胎的一种,是用很薄的木板卷成圆筒形,接榫处削成斜面,用胶漆粘合,这是一种非常轻巧的漆器。到了汉代由于刀具和技术条件的进步,卷木胎漆器得以大量生产。
中国大量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关于漆器的叙述。中国先秦著作《山海经》里,曾经讲到中国漆树的分布,比如“熊耳之山,其上多漆”,书中有七八处地方描述了漆树的产地。《诗经》里也有云:“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漆”就是指漆水这个地方,说明当时有大片的漆林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