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残酷得多
朱自清是饿死的吗?司徒雷登是好人吗?真相往往比想象要残酷得多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儿时的自己学到这篇名为匆匆的文章后,第一次对朱自清有了印象,当老师通知,这课文要全文背诵的时候,更是对他久久不能忘记,毕竟那时候需要全文背诵的文章可不多。
在老师介绍他的时候,有一件事是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然后慢慢长大以后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始产生疑问,他真的是饿死的吗?我爱我师,吾更爱真理,对司徒雷登先生的印象以前也停留在孩子们对他的喜爱之处,然而他是怎么走到学生的对立面的呢?
儿时对事物的判断总是过于简单,对是非的判断也过于死板,对好坏的标准也是太过固定。然后一点点的长大,发现事物本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真相也比想象的要复杂很多,残酷的多。长大后慢慢的明白了,一个人所做的行为真的是有很多因素导致的,评论一个人的好坏也是很多方面总结而来的。
朱自清去世,并不是饿死的,他自己在日记里曾经记载过。自己那个时候,病情严重,多吃一点就会觉得撑,在别人回忆起来的时候,也是说他病情严重,只能吃很少的东西,病情严重才是他去世的主要原因。
当时朱自清的家庭很困难,他一个大人,要照顾八个孩子和另一个大人,家里的粮食本来不多,他的收入又不够补贴家用,虽然是老师,但在那个年代里,想要养活如此一个大家庭的人,还是很困难的,所以朱自清每天吃饭只能吃一点点,慢慢的长期不舒服,便积累出了病来。
至于怎么跟美国救济粮有关系的,这就是因为他在病床上告诉家人,不要去领美国的救济粮,因为他曾经在拒绝美国救济粮的文件上签过字,那个时候,很多家庭都急缺粮食,大家很抗拒在文件上签字,而朱自清签了。自己的家人虽然困苦,也不会去领美国的粮食。
病情持续恶化的朱自清,最后去世于北,虽然他并不是因为不领美国救济粮而饿死的,但是他愿意在文件上签字,愿意以身作则,这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有气魄的中国人,身为华人,就该有如此的节操与风骨。
司徒雷登曾经也是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如果问起他是不是好人?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只能说他曾经是好人,就连学生们也记得曾经那个教书育人的先生,那个风度翩翩的教授。后来,在大家都在抗美援的时候,他选择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司徒雷登在评价大家抵抗美援之事时曾说:既然接受了美国的救济,就不该指责美国的政策,他本是一个为了中国教育事业付出努力的老师,一个合格的教育家,可现在他成了一个努力为了美国征求利益的人。
人们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司徒雷登成了驻华大使,开始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开始污蔑华人,国人也开始抵抗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抵抗司徒雷登对华人的污蔑,人民开始与司徒雷登做对抗。孩子们也告别了那个曾经自己喜欢的老师,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原则,为了国人的利益与司徒雷登对立着。
司徒雷登从此失去了学生的喜爱,可人们不愿意看到司徒雷登所做的事,也不愿意否认他曾经为了中国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辛苦。于是,他成了一个有好评有差评的人,真要以好坏做定论的话,只能说,司徒雷登在少年时是个好人,但后来成了与人民对立的人。
有了朱自清先生病情严重而去世于北,有了司徒雷登从一个好老师慢慢的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看着这些事情,才发现儿时所了解的真相是那么简单,对好坏的定义是那么容易,如今发现,真相比想象中要残酷的多。
朱自清去世的真正原因虽然与美国救济粮的关系不大,但当初他在拒绝美国救济粮的文件上签字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人们所敬佩的人了。那个时候,敢为了情节与美国不进行交集的人不多,毕竟人们需要生活,需要粮食,正因为如此,朱自清才显得那么高尚。
可能就是人们因为他的品格高尚,慢慢的才把事情美化成了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人们所记住的也是朱自清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是他言传身教,教育着自己的学生们,是他春风化雨,感动着每一个了解他的中国人。
当初的传言虽然被美化了,但他依然是在拒绝美国救济粮文件上签了字,而且还告诉家人不许领,想来他一定是不会去领取美国救济粮的。
看着朱自清和司徒雷登的故事,让人有了不少想法。第一,人们不管何时,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些人走在路上都会记得捡起不小心被风吹落的国旗,因为那是祖国的标志,我们深受祖国庇护,又怎能选择背叛那个生养自己的国家呢?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有的是中华魂。
第二,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保护自己的学生,而非站到学生的对立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能够深受学生的喜爱,本是一件幸福的事,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教育好后代人,让大家都努力的进步,提升自己,本来是值得骄傲的。
看着一脸赤诚,善良天真的孩子们,怎么能选择站到他们的对立面,去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呢?师者不再庇护自己的学生,这样的事,令多少人感觉到温暖不复存在,令多少学生齿寒啊。
第三,对待真相,应该秉持客观的态度,不该掺杂主观情感。其实事情的真相往往比想象中复杂的多,残酷的多,人们很多时候不愿追根究底,也就是因为不想面对更为残酷的事实罢了。毕竟一件事情本身很复杂,来龙去脉很多,一个简单的又经过总结后的结果,怎么能全部阐述出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