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七步诗》?但未必对……

大家都知道曹操有个儿子叫曹植,字子建,才高八斗,兄长曹丕逼他七步之内成诗,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等等!说得挺溜儿,但是对么???

怎么会不对呢?已经选入《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了嘛。

好,无影江湖今天给你讲讲都哪不对?

1.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曹操在世时,世子之位传给曹丕or曹植,确实是犯过核计的。后来曹丕成功上位,曹操死后,又迫汉献帝让位,自己成为魏文帝。由于争世子这段经历让曹丕对曹植耿耿于怀,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

好了,这是“七步诗”传说的最早来源,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曹丕让曹植七步作诗不假,但曹植是“应声便为诗”——没有走七步之数,此处存疑。

这个故事还见于《太平广记》。但《太平广记》中说的也不是“七步”,而是“走马百步”,马跑百步,似乎比人走七步还快吧?!

2.一共有几个版本?

流传到今天,此诗大体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煮豆燃豆萁”的四句版,还有一个是“煮豆持作羹”的六句版(注:六句版中又有“漉菽以为汁”和“漉豉以为汁”、“本是同根生”和“本自同根生”的微末变化,如此算来也可以说是共有4个版本)

(版本1)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2)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一作“漉豉”)
萁在釜下燃 ,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作“本是”)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七步诗是六句版的,《太平广记》中也是六句版,不过这两个都是志异、志人小说类的文学形式,正史类的《三国志》中反倒没有这方面记载,《曹植集》中也没有收录。也就是说,“七步诗”可能是通过传说而流传出来的,也可能是后人假托之作。

更多人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基本是从《太平广记》故事出发,但已经是比较经典的四句版(可能是罗贯中进行了修改润色)。从文学水平来看,“四句版”文字精炼,意思表达更有冲击力,虽然少了两句话,但表意一点也没减省——“四句版”从文学造诣上超过“六句版”,这个似乎没啥说的。

3.“七步诗”原来是“一步诗”

实话实说,现在已经彻底乱了!《世说新语》提到了出题者的要求是七步,但答题者是“应声为诗”;《太平广记》里面数了,但是马步,也和“七步”不沾边——那“七步诗”哪去了???

我们弃繁就简。既然大多数人是从《三国演义》知道《七步诗》的,我们看看《三国演义》原文是怎么讲的这事呢?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丕曰:“……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然,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 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欻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 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OK!这下清楚了吧?七步成诗的乃是“两肉齐道行”那首,指斗牛之事为诗,诗中却要避让斗牛之词,难度不小!而“煮豆燃豆萁”这首果然是“应声立就”(一步都没用)——《三国演义》至少说清了“煮豆”不是七步诗的问题。

——这件事是传说也罢,事实也罢,曹子建才高八斗,本事真是不赖,但在没有任何其它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今人硬说“煮豆”这个是七步诗,也确实是不负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