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一周年巡礼——绿色共生:碧水蓝天装点生态美

作者:周成瑜 

核心提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吴江不断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实施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卫行动,让水更清、天更蓝,为擦亮一体化绿色底色,守住示范区生态底线作出应有贡献。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绿色乃题中之义,绿色是底色,生态是底线。对标“世界级生态湖区”,未来,示范区将构建以水为脉、蓝绿交织、林田共生、水城融合的自然生态格局,而为实现这一共同愿景,吴江主动探索、积极联动,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一系列立足长远的治理行动,厚植示范区绿色发展根基。

跨界水体联保

联合河长制扫除治水“盲区”

10月15日,来自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的三位镇级河长吴建芳、陈晓春、陈贤明登上同一艘船,从青浦区金泽镇出发,驶向太浦河流域开展了一次联合巡河活动。

贯穿青吴嘉两区一县的太浦河,上承东太湖,下接黄浦江,既是排泄太湖洪水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流域向下游地区供水的骨干河道,对于示范区水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伫立在船尾甲板上,三方河长共握一张水系图,一面巡视一面商谈。在发现河面上漂浮有零星水葫芦后,三人当即决定共同安排保洁船进行集中打捞清理,第一时间把问题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随后一张《示范区联合河长湖长日常巡河记录表》上留下了三人的名字。

打破行政“藩篱”,实施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是吴江多年前就希望做的一件事情。

吴江素有“千河百湖之城”的美誉,区域内水域面积大,区域外交界水体多。据统计,全区共有41个河湖与周边省市交界,交界长度达80余公里。而且在省际交界地带,除了叫得上名字的大河大湖之外,还存在大量无名的村级河浜,错综复杂的水系结构使得治水工作留有不少“盲区”。

为了扫除治水“盲区”,2017年2月,吴江与嘉兴秀洲先行先试,就两地跨省交界区域水环境保洁联防联治工作达成共识,并签署了相关机制协议,联合河湖长制由此迈出尝试性一步。2018年11月27日,两地区(县)级总河长联合巡河,并共聘联合河长,正式建立了联合河湖长制。

借鉴与秀洲的合作模式,吴江不断拓展交界区域联合河湖长制的覆盖面,在一体化示范区尚未挂牌前,就已与同为示范区的青浦、嘉善沟通对接,联动开展交界河湖巡河、治河、护河工作,落实好河湖长制各项任务要求。去年10月30日,三地同样共聘联合河长,携手深化联合河湖长制五大机制,正式拉开了示范区联合治水序幕。

在示范区联合河长制即将建立一周年之际,近日,联合河湖长制被写入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这不仅意味着发轫于吴江的联合治水经验在更高层面获得认可,更将在一体化示范区和协调区范围内得到制度化推广运用。

水域生态修复

从天罗地“网”到一览无“渔”

秋风起,蟹脚痒,每年的九、十月份正是太湖蟹产销两旺的时候。

如果把时间倒推到两年多前,此时距离七都镇南太湖大道10多公里的东太湖水域上早已是船来船往,密密麻麻的围网之间穿梭着蟹农们忙碌的身影,一批又一批批成熟的太湖蟹将被挑选出来销往岸上。

如今,既不见围网,也不闻桨声,放眼望去,唯有太湖碧波荡漾。

今年64岁的老渔民陈国祥年轻时也是这湖上的“弄潮儿”之一,人到中年随大流承包了15亩围网开始养殖太湖蟹,一养就是20个年头。“以前的太湖水很干净,舀一瓢能够直接喝,后来开始大规模养蟹,成片地投饵投药,眼见着水越来越浑。”连陈国祥也不得不承认,曾经帮助一家人致富的老营生,是导致太湖水生态环境日益趋劣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连水都不干净了,太湖便会“花容失色”。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太浦河、黄浦江的源头,太湖的水质还直接影响着吴江本地以及下游嘉善、青浦等区域的供水安全。

2018年6月,吴江吹响拆除太湖围网的号角,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保护攻坚战在东太湖水域紧张上演。经过一年多时间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吴江太湖水域境内1.72万亩围网得以全部拆除,同时还累计拔除毛竹约105万根,拆解生产渔船1729条、住家船305条,拆除看护棚2.93万平方米。

随着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的全面启动,今年7月,吴江又部署实施了太湖水域禁捕退捕攻坚行动,以“高、快、准、稳、狠”的态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太湖渔民自愿退捕工作,通过降低渔业捕捞强度,保护太湖水域水生生物资源。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今年10月15日,最后一艘太湖渔船实现移交,至此,吴江完成全部905艘渔船的退捕任务,太湖水域也彻底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一户一船一网”传统捕捞模式,并将在长久的休养生息中慢慢恢复往日的生态健康。

空气质量提升

战“V”行动守护蔚蓝天色

今年7月19日,在汾湖高新区的一家玻璃钢叶轮生产企业内,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吴江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检测仪更是出现了强烈反应——读数居高不下,并且持续报警。

深入企业厂区,执法人员发现其叶轮生产车间内正在进行补漆生产,不少成型玻璃钢叶轮产品还在晾干固化,车间窗户全部敞开,树脂取用区的塑料桶内均有树脂液体,桶口也未封闭。

“问题就是这里了,马上对这个车间的VOCs无组织排放情况进行现场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该企业车间窗外1米处无组织排放废气的非甲烷总烃每小时平均浓度为7毫克/立方米,某一时段的瞬时浓度值甚至达到24毫克/立方米,严重超出相关标准排放限值。

证据确凿,吴江生态环境局立即依法对该企业进行立案调查,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按规定给予行政处罚,这也成为了江苏省内按照新出台的《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实施厂内无组织排放超标处罚的第一案。

受本身工业结构影响,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导致吴江夏秋季空气质量超标的重要因子。“吴江工业体量大,并且涂层、化学制品、电子等行业企业多,所以VOCs浓度一直偏高。”吴江生态环境局大气科副科长顾晓红介绍,为了改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今年,吴江加大执法力度、加密执法频次,掀起了一场战“V”行动,对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餐饮油烟整治、加油站油气回收和汽修企业开展督查检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在启动战“V”行动前,吴江生态环境局还首次借助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智库”力量,开展了颗粒物和VOCs来源解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决策研判,在科学治气、精准治气方面走在了示范区前列。

除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PM2.5也是空气质量超标的“老大难”因素。今年,吴江刀刃向内,创新区镇空气质量补偿办法,以PM2.5和空气质量改善率为考核指标,建立了空气质量考核奖惩和补偿机制,进一步压实属地治气责任。

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如何,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前三个季度,吴江PM2.5日均浓度为28.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18.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达标比例达到81%,与去年相比同期提高了11.4%。空气质量的提升,不仅让人民群众真正呼吸上清新空气,享受蔚蓝天色,也为示范区这一方水土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生活空间。

来源:《吴江融媒》公众号
2020-10-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