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真情实感,随心所欲”——答《中国教师报》
1、自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叙事研究被介绍到国内以来,很快就受到了足够的肯定和认可。学界认为,中小学教师适合和喜欢教育叙事研究,且教育叙事研究对其专业成长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作为一线教师工作者,您认为教育叙事写作在教师成长中的地位如何?是否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答:我印象中,从理论上比较早谈教育叙述研究的是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他有一本书,叫《生活体验研究》。与通常的量化研究相比,他提倡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来研究教育。在叙述教育故事的过程中,叙述者既是故事的记录(描写)人,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是对这个故事进行反思的研究者。教育叙事研究当然不只是记录故事,但写故事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步骤或内容。其实,马克斯·范梅南只是第一个(或许是)从理论上给了教育叙事研究一个“合法地位”,但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他首创的,并不是从他开始才出现的。实际上,不只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就有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素,而且在那之前许多一线教师就在这样做,只是不知道这就是“教育叙事研究”罢了。但马克斯·范梅南的贡献还是令人赞赏的,因为他给了这种方式一个非常贴切的命名“教育叙事研究”——叙事与研究同为一体,叙事是研究的手段,研究是叙事的目的;在这种研究中,不需要所谓“科学研究”强调的“客观”“理性”“精确”,而是主张在研究中代入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情感、切身体验、模糊感受。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故事可能是一个平凡的事件,也可能是一个非凡的传奇,研究者和亲历者融为一体,甚至就是一个人。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所特有的人文性,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所以我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不但是一线教师最容易掌握的研究方式,而且这种平易亲切的研究方式,更能使一线教师快速成长,因为教育叙事研究把实践、反思、阅读、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在写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反思与阅读;最后,精彩地写,又能促使更加精彩地去做。这也是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
2、典型的教育叙事是教育故事、教育传记和教育自传。这种以讲故事为主的写作形式普遍为一线教师所接受,甚至不少教师出版了自己的教育自传体专著。但有许多教师尽管勤于写作,仍讲不好故事。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故事能称为好的教育故事?
答:在我看来,好的教育故事应该有这样几个要素:真实,细节,情感,思考。所谓“真实”,就是忠实于生活的质朴自然,不要写成虚构的小说,或过分地进行文学渲染与夸张。所谓“细节”,就是要保留故事本身的情景、过程与来龙去脉,不要过滤掉故事的原汁原味。所谓“情感”,就是叙事者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爱,完全可以也应该自然而然(而非故意煽情)地倾注于故事之中,有时候情感本身就是教育的要素,也是教育研究的要素。所谓“思考”,就是对故事的反思、提炼、升华,就看似“个案”的故事推导出带有普遍性的价值。
3、在许多一线教师读写共同体中,教师读书、写作的热情很高,写作的数量很多,但高质量的稿件并不多。您认为,当下教师的教育写作存在哪些问题?
答:就我看到情况,目前有的老师的教育写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故事不典型。所谓“典型性”,就是要有一般的意义,别人读了会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其中蕴含的教育道理会给更多的老师以启发。如果这个故事太特殊,太个别,甚至太离奇,它就失去了让其他老师借鉴的意义。第二,叙事不生动。本来很精彩的故事到了一些老师的笔下则索然无味。这和写作者的文字表达有关。要学会用“描写”把故事展开,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不是“编造”,而是忠于生活本身的丰富性,这就和教师的观察力有关了。所以,细腻地感受、敏锐地观察、形象地再现,是写好教育故事的条件。
4、您经常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讲述身边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讲述生动,让读者受益良多。那些看似普通、平凡的教育故事,是怎么成为您的写作素材的?在选择故事素材时是否有技巧?
答: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习惯。我从小就喜欢写作,自然特别敏锐。这种习惯带入教育,我便有了写教育日记的习惯。凡是让我“怦然心动”的故事,都能让我情不自禁地记录下来,这也算是选择故事的一个标准吧!至于技巧,真的没有刻意想过。当然,也许因为写作本身就是我的强项,所以写的时候更多是追求真实自然,而没有在结构呀、语言呀等等上下功夫。我特别推崇巴金的一句话,大意是,写作技巧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要技巧。
5、同样的故事,为什么有的人写得平淡无奇,有的人却能写得波澜起伏?您在写作教育故事时,有什么经验?
答:这个话题太大。写作是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的,很多老师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可写在纸上却干巴巴的,这就是文字功底不足。简单说,老师们要学会把故事“展开”。所谓“展开”就是要学会描写,而不仅仅是记叙。举个例子:“太阳升起来了。”这只是说“发生了什么”,是记叙;而“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山巅冉冉升起。”这就不仅仅说“发生了什么”,而且还说明了“怎么发生的”。这就是描写。又比如, “他在吃饭。”这是记叙,是简单的交代;而“他正狼吞虎咽地吃着,摇头晃脑,嘴里发出'吧唧吧唧’的咀嚼声”,这是描写,形象的刻画。“描写”就是展开,老师们要学会展开。当然,我再强调一遍,所谓“描写”当然需要一定要对文字能力,但绝不是堆砌辞藻,故意追求“文采”,而是基于生活观察的真实再现。
6、您认为教师的写作有捷径吗?是否有一定的写作套路?
答:没有捷径,更没有套路。如果一定要说有“捷径”,就是敏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教育,乐于记录故事。如果一定要说有“套路”,就是 因为“怦然心动”而叙说,基于“若有所思”地提炼。
7、李老师曾经晒过出版过的专著照片,可以说著作等身,近年来也一直不断推出新的作品。许多教师都很好奇李老师是如何管理写作时间的?每每看到李老师发出的多年前学生的作业、合影等,想了解李老师对这些“回忆”是如何保存的?
答:一切都是习惯而已。我在等候航班起飞的候机室里可以写作,我在贵州山间高速路的小车里也可以写作。别人在打盹的时间里,我可能已经完成一篇文章了。至于那些资料的保存,也没有刻意说要“珍藏史料”,不过就是当时顺手放进抽屉或夹进书中而已,后来搬家舍不得丢,几十年过去,便成了“文物”,拍成照片放进文中,便震撼了读者。就这么简单。
8、教育写作的形式有多种,李老师在新书中列举了“教育备忘”“教育杂感”“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学实录”“教育论文”“教育书信”“教育文学”等,您认为认为这些写作形式是否有主次之分,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只选择一两种写作方式,您认为优先考虑哪些?
答:没有主次之分,根据情况而定。如果精力有限,先从“教育备忘”和“教育故事”入手。
9、接下来您的写作重心是什么?是否一直都有写作的自信,如何持续不断地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