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1:毁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

世间最可怕的事便是给予不可能的希望——这是通过制造无形的漩涡让其自己溺死的最有效方法。营造出美好的幻境,却没有抵达的路径,人就会沉溺于自己幻想出来的美好梦境而忘记现实——那种如同毒瘾发作,求而不得的饥渴感,会像百抓饶心一样怂恿着自己不惜代价的飞蛾扑火并一直自欺欺人…

人之所以不愿意醒来,不是因为梦太甜,而是因为现实太苦。每一天早上被闹钟反复催促依然起不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干的事有什么价值。似乎不去干又不行,去又很痛苦。当人陷入这种失去目标牵引的状态之中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拖延。与其说拖延是一种消极的反抗,不如说拖延是一种暂时的麻痹。女生能够一整天逛街或者刷抖音,男生能打一天的游戏——虽然事后会懊悔不已,但又管不住自己。许多人被困在无聊和无趣的无形之阵中,如同无法充分燃烧的木头,整个生命就这样被一点一点的消耗着…

人在加入一个组织之后,通常情况下只有3-6个月的新鲜期。一旦手上的事和周围的人都熟悉之后,就不再有任何动力,开始变成和其它人一样的老油条。在此,我们无意去指责企业的管理流程和激励机制。因为,如何引导自己已经成为这个容易让人陷入无力和虚无的时代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一个雕塑家哪怕是做完一把椅子之后,花一天时间在完全没人会看得到的背面雕花,也感到无比的愉悦,并获得一种无法言表的满足感。而一个在家具生产线上常年做椅子的工人,不仅对自己的作品毫无感觉,而且对这种重复的动作,和流程控制的节奏感到厌烦。在行为上会表现为消极和拖延… 为什么会这样?

纠结

女人是试探性的思维方式,所有的假设都是为了试探对方的态度。男人是决策思维方式,任何问题都会看成面临的选择,以及是否能承受得起选择的结果。女人会天马行空的假设各种问题让男人选择,以试探其态度。男人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是真的会考虑选择后的落实方式以及结果是否能够承受得起。如果不确定落地的方式和承受得起选择的结果,往往表态会比较谨慎。而这种谨慎的态度,在女人的思维中就是态度不够诚恳的确凿证据!于是,彼此争论不休,误解越来越深,都觉得不值,彼此都感到很受伤、很无力、很累!

有一个人发了一个帖子,说自己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一个女司机追尾。这位女司机既不下车,也不报警,不闻不问,还不报保险。他走过去的时候,女司机正在打电话给她男朋友。然后就什么都不干,也不与对方交流,也不下车,就这样耗了一个多小时,等她男朋友急急忙忙赶过来处理。那个男生带了一个棒棒糖过来,然后,这个女生接过棒棒糖就坐在后排去了,一个人躲在车里吃棒棒糖。那个男生报保险并处理后续事宜。这个发帖的当事人本来是想对追尾的女司机这种生活不能自理表达一种无语。结果,下面跟帖的女生们居然无比羡慕起这个女生。说她的男朋友真的把她当女儿宠着,她什么都不需要懂,什么都不需要会,那个男生太好了,还会想到先安抚她的情绪,给她带一个棒棒糖过来!

明明是两个独立个体构建起一个对抗风雨的共同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期待自己能躲进一个避风港并一直处于一种生活不能自理的寄生状态?更要命的是:她们把这种成年人退化到婴儿状态的行为视为人生莫大的幸福!事实上,这种状态就如同把一根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并把绳子的另一头交到对方手中。因为,由生命体构建而成的任何形式的共同体,如果长期处于扭曲和失衡状态就必然会破裂——小到家庭,大到国家联盟,无不如此——因为所有的组合都是为了创造增量,而不是为了消耗存量,否则,有悖于生命体结构的基本属性和终极目的。然而,为何有那么多人憧憬、期待并向往?

梦境越甜美——美到让人渴望沉浸其中不愿意醒来,恰是因为现实太苦。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不管个体的行为如何怪异,它都是被一双无形之手拨弄的有章可循。诚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任何东西都有成本,成本不会消失,只会转移——不管你的诉求是什么,也不管它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当你要满足这种诉求的时候,就需要向社会支付某种形式的成本,如果自己无法支付,就必须要转移到别人身上。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受挫败之后,往往就会变得更加的小心翼翼。不管这种挫败是什么形式的挫败,最终的反馈都是对整个人的自我否定——人变得小心意义不是对某件事变得小心翼翼,而是对所有事都变得将信将疑和小心翼翼——这是因为人的行为受自己的精神结构所驱动,具体来说,驱动力源于对自我的判断。然而,自我判断形成的结论是:“我不行”,而不是:“我做这件事不行”!你做成功一件意料之外的事之后,第一感觉也不是做这件事很在行,而会觉得自己这个人与众不同——如果这件事不仅出乎意料而且影响较大,你甚至会有一种自己可能是天选之子的盲目自信!我曾经就有过这种自我判断——在碰巧做成第一个创业项目的初期阶段。

焦虑

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同时影响到了三代人,父母那一代人还没有活明白,就已经在无形之中给我们这一代人造成了这样或那样的创伤。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一代从农村和小镇迁徙到大城市中的人,与父母和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紧张,甚至除了隔离和斗争之外,别无它法。彼此都渴望对方的在乎和关注,却又以相互强迫和彼此伤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这种需要——特别是在求而不得以后,甚至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用最恶毒的言语和最冷漠的行为相互伤害。如果你凝视深渊,一定会被深渊所吸引。那些特别讨厌父母身上某些特征的人,往往在成年之后,惊奇的发现自己的身上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有的女生特别讨厌母亲的情绪化,讨厌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破口大骂。然而,她们在这种环境之中,潜移默化的模仿这种行为,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方式。当她自己做了母亲之后,也变成了这个样子!她恨自己,更恨让她变成这样的母亲。同时,她也无比的害怕,自己的女儿又会成为下一个翻版,也会像自己恨她的母亲一样痛恨自己…

人有的时候就处于一种无路可退的窘迫之中,所以才会变得无比的焦躁——既不愿意接受,也无力改变。这一代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过快,而其它方面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突破。这种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对微观造成的恶劣效果就变成了:绝大多数人趴在井沿上看到了远处璀璨夺目的城市,却又不得不回到自己住的下水道或地下室中睡觉。这个比喻或许有点夸张,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现实中的这种落差感比这个比喻更加的夸张!如果我没有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一旦让我见过了太阳,我就再也无法忍受一丁点的黑暗!它的最大破坏性不是在事实上造成了什么损伤,而是无形之中无限放大了参照系,从而在精神结构中造成严重失衡的自我判断。当你发现生活标配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达到标配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你连达到标配都做不到,那种相形见拙的自卑感能够击碎人好不容易积攒的勇气和信心——关于这一点,那些来自乡下的高考状元最有发言权!

生存结构的困境内化为自我的各种扭曲,有些扭曲会形成如同吸毒上瘾的漩涡,它往往怂恿着人采取一些不受自己控制又时常懊悔的行为,这些纠结所造成的无力,会让人更加的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人,在面对任何选择或做决策的时候都会无比纠结——既害怕自己犹豫不决,又害怕自己承担不起。反复纠结举棋不定——既会冲动行事,又会立刻反悔。这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让人不可捉摸,越发的讨厌,并主动疏远。讨厌自己的人本来自我存在感就很低,所以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疏远和讨厌的态度只会让其更加的焦虑、更加的纠结、更加的小心翼翼——这是一种不断消耗人精力的恶性循环!

找不到出口的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紧张兮兮的人也很难受周围的人欢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还未采取行动,就已经遭受打击。然后又退了回去——一面退缩,又一面焦虑。不管是生活上的自律,工作上的规划,还是人际关系,或亲密关系,都处于一种气不打一处来,又不知道该向谁发火的痛苦状态——宽严皆误,进退失据。然后,就只能习惯性崩溃,习惯性放弃,不断退缩,主动推开整个世界,时常沉浸在自我悲悯的情绪中……

这个时代的人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内在问题,你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完全没问题的人。当今时代,全国的离婚率高达43.8%,深圳的离婚率据说高达84%,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那些试图找个地方躲起来享受安宁和幸福的人必然会被现实狠狠的打脸!真正的人品,是能够跳出来看清自己和所处的环境,能够自我解剖并打碎重组,主动解决问题且不断变得更加强大的人!

据说需点一下右下角【在看】才能收到更新!

以上初略阐述精神结构在现实中对人的影响及其后果,解决问题需要抽丝剥茧的理解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以及驱动力形成的底层逻辑。需阅读【觉悟社】中的正式内容《C16:论破坏性行为的驱动力》、《C17:论内在价值的不可持续性》、《C14:论自我价值的判断标准》、《C12:内在驱动力的形成机制》等等。

注:所有付费文章和不公开的内容都在觉悟社里,及时查看觉悟社更新。获取下注标的需满足觉悟社中的条件。进入觉悟社,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