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原中医没有胰脏是错误的!
——作者:陈景耀
古前人在中医诸多书中,藏象学说里,只提心、肝、脾、肺、肾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府,唯独没有胰。我国最早的一部古典医藉《黄帝内经》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就确定了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直延续到明、清,乃至现今。没有人提及胰。清代医学家张锡纯的“滋脺饮”提到了“脺”,这个脺指的就是胰。但张锡纯也没有把“脺”列入脏、腑或奇恒之府之中。
那么胰是否存在呢?从所周知,现代人体解剖学早已证明了胰的客观存在。它是人体第二大腺体,胰的形态是长条形,质软,灰红色,位于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它分胰头、胰颈、胰体、胰尾四部分。胰头比较膨大,位于第2腰椎右侧,被十二指肠所围绕。胰颈和胰体位于第1腰椎平面与胃后壁相邻,胰尾较细,肾接脾门。它的重量约为80110克左右。它有两个分泌部,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制素,以调节血糖浓度,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在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胰的客观存在性。通过解剖还证明了胰的大小、位置、组成等等,充分表明胰的确是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脏、腑、奇恒之府中没有胰呢?是胰在人体中没有存在价值?不是!论它的体积不比脾小,论重量脾约130150克、肾一侧重约134148克、即胰重约80110克,和它们比不相上下,论它在人体中的作用,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胰具有两个分泌部,内分泌部在胰体中间称胰岛,胰岛由B细胞群、A细胞群、及D细胞群组成,B细胞群分泌胰岛素以细胞群分泌胰高血糖素,D细胞群分泌生长抵制素,来调节血糖浓度。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等)在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脾相比,脾的作用是产生免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还可以调节循环血量,胰比脾的功能也不相上下,因此不能说:胰没有存在的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藏象学说中应该有胰。
有人把脾和胰捏在一起统称为脾
(一)脾的解剖形态
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是指胰而言)。
2.脾主生血统血(是指脾而言)。
以上是我摘自一个教授`的讲稿(脾的生理功能只摘小标题)。这个讲演不难看出原中医说脾就是脾和胰两个器官捏在一起统称为脾。“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从脾的生理功能上看:1.脾主运化:(是指胰而言)。2.脾主生血统血(是指脾而言)。也是脾和胰两个器官捏在一起统称为脾。
我要说的是:1、为什么原中医非要把脾和胰捏在一起算作一个器官。有人说为了五脏配五行,所以不能再另立一个胰脏,成为六脏。六脏没法匹配五行,所以把脾和胰两个器官捏在一起统称为脾。请问为什么不把肝和胰捏在一起统称为肝或称为胰?为什么不把肝和脾捏在一起统称肝或脾。
2、我认为在《内经》时期,人们没有认识到胰。错误地认为脾主运化,但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了胰,还不愿意推翻《内经》时期的五脏论,所以就把胰合并到脾中。有人还认为这样合并很圆满。其实把脾和胰捏在一起算作一个器官是愚蠢的作法,因为脾和胰象兄弟一样,兄弟两人不能合并起一个名字。就是双胞胎也不该起一个名字。脾是脾,胰是胰,不能混淆,就象心和肺或肝和肾不能合在一起一样。如果脾和胰两个器官捏在一起可以的话,那么什么都可以合在一起了。如心和肺、肝和肾都可以合在一起了。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贺志光主编的第3版《中医学》第426页上说:“胰属于脾”。古代医书上没有胰,从古至2000多年也没有胰脏。2000年后陈景耀在《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上发表《胰脏之提出》才从此有了胰脏的说法。但是还有人不承认有胰脏,2004年陈景耀编著的《现代简明新中医概论》一书出版后给胰脏才正了名。说“胰属于脾”是不对的。胰和脾不是谁属于谁的问题。两者是并列关系。胰是胰,脾是脾,脾和胰是两个组织、结构、功能完全不同的两个脏(器官)。不要混为一谈。有人说,原中医说脾就是胰、胰就是脾。这种说法好像是哥俩生要说是一个人不可。
( 作者:七行说创始人陈景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