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逝世85周年,留下了什么?

  听音频拉到文章末尾,音频内容更全!
1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逝世85周年。

昨天是鲁迅先生的祭日,上月26号,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在浙江绍兴举行,《鲁迅手稿全集》新书首发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把鲁迅推上了新时代岸头。

可以说,近十年来,鲁迅热升温,人们发现,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在100年前都说过了,该骂的也都骂了,该讲的道理也都讲明白了。

鲁迅的文学地位很高,在世界上也属于著名作家,在新中国的文学界是一号人物,“鲁郭茅巴老曹”是官方的排序。

不过,在文学方面,鲁迅是有缺陷的。那就是他写了不少很优秀的中短篇小说,但没有一个长篇,这不仅让后人略感遗憾。有意思的是,这也给后来没有写出长篇的作家以说辞,鲁迅也没写过长篇。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号人物,主要是因为鲁迅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并且是对现实无休止的批评,大清在的时候批大清,大清倒下批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倒了批国民党南京政府。

而且是作为民国政府的既得利益者进行批判,也就是吃人家的饭,砸人家的锅。

那么鲁迅为什么这么绞牙呢?简直就一无赖、青皮?

不错,鲁迅确实认为,在中国社会想进行现代化的变革,想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就要有韧性和执着,要有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有点像天津的青皮。

青皮就是天津、北京街头小流氓的代称,在社会上混饭吃的,当年主要聚集在天津码头。看到有人下船,青皮就凑过去拉活,要帮你拿行李。

你问他多少钱,他说两块。

你说我的行李不重,他说两块。

你说路不远,他说两块。

你说太贵了,不用你了,他还说两块。

总之,赖上了,就要两块钱。

鲁迅的意思是想在中国社会真正干点儿事,就得像青皮这样执着,奔着理想不放松。因为我们是文明古国,沉积的污垢太厚,病症太重,一代两代好不了,就要有这个决心和韧劲儿。

2

鲁迅看似是一个革命者,其实他更想当的是一个启蒙者,所以,他说,只呐喊。

作为一个永远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但要说这个社会是什么样,他也不知道,或者是怎么建立,他也不知道,所以才彷徨。

鲁迅也曾说过,甚至是高度怀疑过,自己写的这些书、批判的文章有可能一点用也没有。特别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依然浑浑噩噩地当抬轿子者,然后被人吃或互吃。

他开玩笑地说,正是我写的东西没用,因为没用,民国政府才不怕,才没把我抓起来,还让我胡说。

正因为鲁迅不停地骂民国政府,所以,我们定义他这个人和作品有革命性、反抗性。

但更准确地说是有现实批判性,并且,我们发现,他的现实批判性是跨时代的,要不然我们就不会觉得现在读鲁迅的作品,感觉他是在骂现在。

那么,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批判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批评民国时代社会,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社会呢?

我前面说了,他不知道,可他知道最终要的是什么。

他批传统主要是批中国传统的奴役性,批民国,后期主要是批南京老蒋政府的独裁专制。也就是说,鲁迅批的主要是对人束缚和控制,特别是对思想的控制。

有可能他没法描述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但他能描绘出理想社会里都是什么样的人,能独立思考、思想自由的人。

但这个理想太高,独立思考有可能就是一个彼岸理想,想让每一个人都能独立思考、富有理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利益面前总有趋炎附势者。不可能都是鲁迅那样的硬骨头,毛主席都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而硬与不硬指的是面对政府的态度,在面对大清或是民国政府的时候,鲁迅的骨头一直是硬的。

因为他的理想是基于批判现实主义的。

什么叫批判现实主义,就是只要批判现实就是对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批判历史是没用的,历史不能重演;也没法批判未来,没人能未卜先知。就只能批判现实。那么,不能表扬现实吗?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宣扬正能量。

不行,因为社会总有阴暗面,只表扬就等于放弃了阴暗面的存在,有阳光就有阴影,特别是权力的高光下,阴影更大。你指望自我校正,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这样的话,鲁迅到了新中国会怎么样呢?

鲁迅讲过,还是要批判现实。

鲁迅之所以被划入共产党阵营,除了他当时反国民党政府外,就是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创始人叫冯雪峰是他的好朋友。

他曾和冯雪峰说,革命家和知识分子都有改变现实的愿望,但革命一旦成功,革命家就变成了政治家,就不会再对现实不满。知识分子不一样,会永远对现实不满,永远批判现实,让时代进步。

冯雪峰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夺得了政权,那你怎么办?鲁迅说,我只有逃。

鲁迅在这里强调的是,政治家是会向现实妥协的,而知识分子不会。

3

他所谓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相当于公知,就是站在弱势群体立场上批判现实社会的人。这里的知识和有没有文化知识没关系,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大量作家并不是学文学的,都是记者出身,他们往往是现实政治的批评者。

另一方面鲁迅心里的知识分子也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政治理想,那就是不为权力服务,只服务于道统、良知。在古代有名的文人都是和皇帝唱对台戏,比如魏征、海瑞。

鲁迅提出过中国社会和知识分子面临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对于当下也有现实意义。

一个是东方专制主义的病;另一个是西方文明病。

东方与西方并不是一个纯地理的概念,而是政治概念,或者是意识形态概念。

现在说东方、西方时,东方人会觉得西方自由,而西方人会觉得东方神秘。

神秘的原因就是皇权专制,西方的国王、皇帝都没法专制,因为还有教皇。东方就不一样了,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国,完全是一人高高在上,其他人都是臣民。

稍有不同的是日本,日本天皇没有权力,所以,日本认为自己是西方国家,我们也认为他是西方国家。所以区分东西方的一个标准就是皇帝有没有至高无尚的权力。

几千年的专制主义想改很难,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一代两代的事,所以鲁迅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不要得东方专制病,就像从大清改到民国一样,照样是专制。

还有一种病就是西方文明病,那就是认为西方啥都好,西方的月亮比东方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多数知识分子是这样,鲁迅说这也是一种病,叫西方文明病。

可以说,现在这两个病中国社会都有,或者说,一点没变。这就是鲁迅说的中国社会的顽固性。

那么,鲁迅是怎么看这两病呢?

他的态度是,在二者之间,先坚决反对东方专制主义,再反西方文明病。可以说,鲁迅是真正的科学视角,抱着怀疑的态度接受并批评一切。

同时,鲁迅还强调,作为知识分子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和地位?

知识分子的责任只有一个,批判现实。因为批评现实,社会执政者一定不喜欢,所以,一定受排挤、受打压、被边缘化,并且这种声音一定不是社会主流。

这也是鲁迅对自己的定位,非主流声音,被社会边缘化,这就知识分子的宿命。

所以,鲁迅讲知识分子的一个艰巨任务是反收编。

反收编是先反权势收编,永远不为权势服务。

这里的权势包括三方面,一是政治权利,二是财富权利。就是永远不能为当官的、有钱的站台,这一点鲁迅做到了,只教书、出书、骂人挣钱。

第三方面就是不被群众收编,就是不当大众明星、民众代言人,因为这样也会失去你个人的立场。知识分子只代表自己,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独立知识分子,其实叫知识分子就应该是独立的。

反收编其次要反的是不被学术思想收编。

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把自己学的当真理,无论东方的、西方的思想,都要小心学懂了之后走不出来。从而被一种思想收编,为之打鼓吆喝,而失去了自己的主观判断。

这一点非常重要,好多人被一种学术思想收编,别人都不能说一句坏话,并对这思想的创造者崇拜、神化。其实最终到了迷信的程度,对科学也是一样,对科学的深信不疑就是迷信,就是被科学绑架。科学的本质是,我抱着怀疑的态度认可。被东西方的价值观绑架也是这样。

反收编的最后一点是不去收编别人。

就是不去主要宣扬自己的思想,不主动去影响他人,不追求别人强信,在自己有自由、独立的思想的同时,也让别人有思想的自由和独立。

也就是当年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高度。

在纪念鲁迅先生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记住他留下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精神。

最重要的是不被收编的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