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说谭派(七)全面发展 博而能精
全面发展 博而能精
当然,谭鑫培所以成为一个艺术流派的开山宗匠,绝对不仅由于他的能“唱”而已。谭氏在剧目方面的丰富和发展,其功至伟。很多开场戏如《战太平》、 《南阳关》,都变成了谭派独有的看家戏。《翠屏山》原是武小生戏,《珠帘寨》本名《沙陀国》,原是花脸戏,《盗魂铃》原是武打戏,这些到了谭氏手中都变成 了老生的传统剧目。《定军山》删去了四将起霸,改为黄忠戴扎巾由下场门出场,《空城计》删去了出场时的慢板,却把城楼大段三眼和二六的唱腔给丰富了,这都 是由谭氏首创。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谭氏早年曾有过演出大量武戏的事实。人们都知道谭氏早年演过《金钱豹》的孙悟空和《黄鹤楼》的赵云,其实他连《状元印》的常 遇春,《挑滑车》的高宠,《恶虎村》的黄天霸等,也都演过。甚至他还演过武丑和一般武行,如《五人义》的周文元,《三岔口》的刘利华,以及《八蜡庙》的朱 光祖和米龙、窦虎等。
有这样宽泛的戏路和如此雄厚的根基,无怪他能独树一帜,卓然成为一代艺术大师了。就在谭氏后期,像《战宛城》的张绣,《战仍州》(一 名《对刀步战》,是昆曲《铁冠图》中的一出)的周遇吉,也还不时上演。至于《南天门》的甩罗帽,《碰碑》的甩盔,《卖马》的耍锏,《翠屏山》的耍刀,《闹 府》的踢鞋和《打棍出箱》的“铁板桥”,更是举重若轻,仿佛家常便饭。即使在谭氏晚年,这些戏要么不演,只要演,一定是一丝不苟,决不偷工减料。而后辈的 演员,如有的老生演《奇冤报》不摔吊毛,演《连营寨》不翻抢背,演《打棍出箱》不使“铁板桥”,甚至有的人演《战太平》,生怕闷帘二黄导板的嘎调唱不上 去,竟先让胡琴落低调门,等唱完嘎调再把调门升上去……这比起谭鑫培和老一辈的艺术家来,其热爱艺术事业、重视演出工作的精神,真是不可同曰而语了。
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老生戏演得好,一定不能只会几出老生戏,要想文戏演得好,一定不能只会几出文戏。要想有突出的成就,必须先有全面发 展的雄心,做到一专多能,博而后精。谭氏以后,有卓越成就的老生人材如余叔岩、周信芳、李少春等人,都是很注意全面发展的,这一经验确值得我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