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四川三河镇马家山,出土三千块碎...

30年前,四川三河镇马家山,出土三千块碎陶片,陶片拼接后,一位专家激动地流下泪水,念念有词地说:终于找到了!
 
这三千件陶片是复原了什么,为何让专家如此激动,竟然还和诸葛亮有关系?
 
四川的马家山,位于新都县南郊,大约几公里的地方,

八十年代初期,四川博物馆和新都县联手,在这里先后发现了21座东汉古墓。过了两年,当地一个砖瓦厂内在取土时,又找发现了一座古墓,
 
这种东汉末年的古墓,其出土的文物显示时间段是三国蜀汉时期,而墓中最特殊的就是发现了3000多件的碎陶片,因为陶片破碎程度很大,并且数量太多,认为没有修复的必要。
 
但是文物修复专家坚持认为,它有修复的可能,他把这些碎片运回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

和同事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和努力,终于把3000多件瓷片拼接起来,当他们自豪地把成果展现给众人看的时候,
 
结果让许多专家惊讶,竟然是一驾非常稀罕的,三国三轮马车。就此,四川唯一的三轮车马俑,出土并和世人见面。
 
不过这驾三轮马车的出土,却让考古和历史学家疑惑不已,因为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三轮马车出现最早在唐末五代,

并且后来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三国蜀汉时期,成都出土的这辆三轮马车,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历史的认知,它把三轮马车的出现提前了几百年。显然,这件文物改写了中国车辆的历史
 
这辆陶俑马车,并非是小件的摆件,它是按照一比一的尺寸烧制而成,全车高1.17米,长0.97米,后面是双辕车轮,前制一辆独轮车的结合。
 
专家分析,它还可以拆卸使用,把两个后轮分开,前轮就成为独轮车,如果把前轮拿开,后面就是一辆双轮马车。
 
双轮马车,是从商朝到东汉车辆的主要车型。东汉末年,民间才开始出现独轮车,而独轮车的优点,就是机动性和灵活性,并且相对双轮马车,它经济实用方便轻盈,非常适合短途运输,更适合四川这种山路崎岖的地方。
 
但是为何四川会提前数百年出现,独轮和双轮马车的结合,而这两马车到底有何优点呢?后来专家经过复原成品,发现多出的前轮,增加了车辆的稳定性,并且载重量增加;同时,三轮的出现,减轻了马的负担,同时平衡性更好,更有利于山路运输。
 
三轮马车陶俑的复原,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因为与诸葛亮有关,因为三国蜀汉时代,正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诸葛亮历史赞誉“长于巧思”,木牛流马、八阵图,都出自诸葛亮之手。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大的对手,不是曹真和司马懿,而是粮食。
 
由于蜀道难,运粮就自然更难。为了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为了提高运载量和兼顾走山路两个特点,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
 
三国志记载: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 木牛运。十二年,诸葛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 流马运。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流马者,前后四脚,形制如象。
 
木牛流马出现,是诸葛亮根据当时蜀中的地理条件,为了解决粮食运输问题自己发明的,从侧面是说明诸葛武侯,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可智慧的诸葛亮,却没能熬赢司马懿的长寿。
 
此后,木牛流马就好像消失了一样,很少被记载了,而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只有只字片语,木牛者,“载多而行少,载一岁粮”,“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至于流马更少的可怜,“前后四脚,形制如象”。
 
对木牛流马的记载,太过于简介,可是苦了后人。全部的文献,都没有记载他们的做法,尺寸,如何运作,导致它们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后人煞费苦心地做出一个又一个模型来。
 
而这驾三轮马车,正是出现于三国蜀汉时期,同时还出土在成都附近,是考古文物中,最接近木牛流马的实物证据,其装载量大,适合山地运输的特点,应该说是贴近诸葛亮的本意,而且汉中出祁山的距离遥远,依靠人力推动,确实不如马匹拉动的更快。
 
但是为何怎么好的车辆,后来就忽然消失了呢?

专家推测,一是,三轮马车制造的造价不菲,比独轮车和双轮马车花钱,所以是少一辆是一辆,而且他基本很少民用,都是蜀汉作为北伐的运输工具,所以没办法在民间普及。
 
不过虽然是少用,但是肯定有民间工匠传承了工艺,到了唐朝末年,三轮马车再次被世人认识,不过出现了一段时间后,三轮还是因为实用性,和二轮马车的区别不大,只是提升了山地的载重量和稳定性,可从经济上看,其制造成本和工序,更高更复杂。
 
而且当时,四轮马车良好的稳定性和巨大的承载量,在长途运输中独树一帜,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三轮马车便鲜少有人问津,此后就被历史遗忘。
 
四川三河镇出土三轮马车陶俑,作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在存于四川博物馆内,它见证了一段三国的风云变换的历史,它可以说是古代工匠奇思妙想的结晶,同时见证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做了诸多努力,可惜最终没有成功。

对这驾三轮马车,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三国志》;《诸葛亮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