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套路,让你立刻就能写出爆笑段子
主播:赛男
这本书是由美国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格雷格·迪安所写。资深脱口秀表演专家格雷格·迪安,通过观察和挖掘知名喜剧演员的表演,发明了一套针对脱口秀表演的学习方法,诸多喜剧大咖都曾受益于这套方法。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写段子的三个步骤,分别是:做铺垫、再解读和连接点。
看过脱口秀的朋友都知道,很少有人能用第一句话就让人笑。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先铺垫几句,然后才抖出包袱。大家都这么做的原因是:没有铺垫,就没有情景。只有把听众带入到一个情境中,他们才会有感而发,忍不住哈哈大笑。
作者擅长的铺垫方式有两种,长铺垫和短铺垫。先看一个长铺垫的例子。
“我前两天去看望奶奶。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噢,倒不是因为她病了,或者怎么样。只是她让人无聊到爆。”
长铺垫的好处是,能够让人进入读者预设的情景。老人、最后一次、不是生病,这些用词能够充分调动起读者的好奇心,想了解最终的原因。
长铺垫能够让人提前感知意外。
短铺垫则不遵循这个逻辑,我们看着这个例子。
“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我太想这个哥们了。”
一个段子只有两句话。但喜剧效果是非常惊人的。老婆和朋友跑了是铺垫,然后瞬间抖出的结果是:想哥们。
短铺垫就是能起到这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②
铺垫营造预期,笑点揭示意外。那么,笑点来源于哪里呢?
笑点来源于对铺垫的再解读。
当观众进入了你铺垫的故事1后,他们在大脑中就有了一个预期。这种预期基本跟大家的常识相吻合。
比如,在长铺垫段子中“我前两天去看望奶奶。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在普通人的预设想法中,我们的体会是最后一次,可能是这位奶奶身体不那么健康了,甚至会在不少人心理激发出悲伤情绪。
可是,对它的再解读变成了“她让人无聊到爆。”这样的解读让人感觉也在情理中,也就是两代人生活模式和思考模式不同,肯定说不到一块。而意外则是这和故事1给我们带来的预设场景不同。
如果我们平铺直叙这件事就是:“在奶奶家太无聊了,我以后再也不去了。”这样的抱怨是不是比较常听到呢?可是,改成段子后,还是这个结果,效果却完全不同。
在短铺垫案例中“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我们正常的反应是:这个人好可怜,他一定在怨恨自己的媳妇或者朋友吧。但结局却是:他太想这个朋友了。对故事1的再解读,形成了反转效果。
在铺垫和重新解读间,有一个桥梁是:连接点。
这个连接点不一定是具体的词,它可能是情感连接点、逻辑连接点或者想法连接点。总之,它一定有多重含义,或者至少两重含义。
在前面的长铺垫案例中,“最后一次”就是连接点。比如,我们说最后一次去这家饭店吃饭,可能是因为它要拆了、你要搬走了、这家店老板不干了、你被他坑了、它的饭菜太难吃了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想找到一个爆笑点,就得给它一个对立的连接点。前面奶奶的案例中,“健康状况差”和“太无聊”就是这样一组连接点。
而对于后面的短铺垫段子,它的连接点是“人物:老婆和朋友”。在铺垫中,大家以为是老婆。可是,在结局中,作者用了朋友这个连接点,效果就出来了。
段子对连接点的要求只有一个:连接点只能有一个,也就是说要聚焦。
笑话的结构很简单,它会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来呈现。如果有多个连接点,就会分散读者注意力,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你要表达什么。
总结一下,段子不难写,难的是入门。当你了解了一个段子的构成,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矛盾、误会和尴尬的地方都是很好的段子素材。把它们揪出来,写成小段子,你的生活会更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