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不按套路出牌

现代社会,具有普遍社会号召力的,一定是明星。这个呢,属于市民文化兴起后的必然产物。其实中国文化的分水岭就是宋朝,宋朝之前,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以官员为首的上流社会文化。从宋朝开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民文化成为了主流。

宋以前,主流的文化方式有乐府诗、围棋、瑶琴、抹茶、近体诗等,都不是老百姓玩的娱乐项目。宋以后开始流行老百姓欣闻乐见的宋词(当时的流行歌曲)、评话、元曲、茶叶、小说、戏剧等从民间开始流行的文化项目。因此,宋以前,老百姓普遍崇拜政治明星,比如战国四公子、卫青、霍去病等。宋以后,老百姓普遍崇拜娱乐明星,比如柳永、关汉卿、谭鑫培等。

你看汉朝初年,这些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经过多年战争终于登堂入室的出将入相,他们就会朝着自己偶像的道路追随下去。

当年的大明星是战国四公子,这四位分别是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这四位是全民偶象,比四大天王火的多。偶像嘛,必然能引领时尚,是流行趋势的风向标。这四位最深入人心的就是养士,养士之风在当时刮遍了贵族圈。那个年头富贵了不养士,那就是low到爆的表现。有钱有势的热衷于养士,有志气的老百姓则热衷于被当士养。养士的分三六九等,有的真是为了搞事情,有的则是为了博取好名声,有的是为了附庸风雅比的就是一个养士的数量。

士也分三六九等,有的是想跟着有野心的老板搞事情,有的是为了以一技之长混个江湖地位,有的就是混口饭吃。

在这种大背景下,刘邦年轻时都想追随信陵君魏无忌,可惜没赶上好时候。如今天下大定,底层出身的将领们还为爵位的事争吵不休。上流社会要显得自己比别人有格调,就开始养士。无论是中央的大员还是地方那个上的王爷们、侯爷们读或多或少的在养士。比如咱前边说的贯高,就是赵王府的门客。贯高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当中,以门客做文章的事情随之发生。

当赵王变成刘如意之后,前御史大夫周昌顶着巨大的压力,跟随刘如意到了赵国。周昌担任赵国丞相,任务就是保卫大汉,保卫赵王。周昌的到任,引发了大事情。

当年张敖当赵王的时候,张敖是唯一一个不掌兵权的王爷。作为铁杆太子党,张敖如果掌兵,一定会大大加强太子党的实力。当初刘邦想要废太子,所以刘邦接口防御匈奴,派陈豨掌管代、赵两国的兵力。所以很长时间以来,陈豨虽无王爵,却拥有比任何一个王爷都强大的实力。

如今风云突变,刘邦放弃了废太子,而自己的爱子刘如意担任赵王,所以陈豨掌握两国兵力钳制代、赵的作用,就成了反作用。如今的刘邦部需要有人扼制赵国,相反,他需要加强赵国的实力。那陈豨的地位就变得尴尬了。

当初陈豨回京述职的时候,曾去拜访过老上级淮阴侯韩信。韩信自从被废了王位,那是一肚子牢骚。韩信曾对刘邦直言不讳的讲,说刘邦最多能指挥十万大军,而自己则是多多益善。那意思是说,论带兵,他韩信无敌。刘邦没见过韩信这么高调,于是调侃他,说你这么厉害怎么被我擒下了呢。韩信意味深长的说:我只擅长治兵,皇上你擅长治将。刘邦这才恍然大悟,合着在这等着他呢。

当韩信再度见到陈豨的时候,韩信悄悄告诉陈豨,说陈豨手握天下精兵,早晚要倒霉。不知道哪天就会有莫名其妙的谣言传播,皇上就会选择性相信,到时候陈豨必死无疑。如果真到了那一天,陈豨唯一的活命之道只有造反。韩信和陈豨约定,只要陈豨造反,刘邦必然亲自去平叛。只要刘邦离开长安,韩信就在长安举事,到时候里应外合,大事可成。

对于陈豨来说,韩信说的每一句话他都相信。韩信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说的都是真的。但是陈豨又非常不希望这是真的,他永远都不想看到这一天。造反这个事,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轻易尝试。而且陈豨并不信任韩信,他和韩信里应外合,如果成功了,谁听谁的?就这样,陈豨敷衍着答应和韩信的约定。同时陈豨严格约束自己的部下,做事尽可能的低调,摆出一副萌萌哒无公害的样子。

但是无论陈豨表现多呆萌,他的地位注定了他的悲剧。周昌到任邯郸之后,很快就把目标定在了可以威胁赵王安全的陈豨身上。周昌分析,刘邦活着,陈豨不是威胁。一旦刘邦驾崩,吕后成了太后,只需要一道懿旨,陈豨就能把刘如意押赴长安。所以周昌上书刘邦,说陈豨搞事情。

那么说陈豨有造反的嫌疑吗?完全没有。周昌想了半天,说陈豨的门客数量多。这倒不是关键,关键是陈豨的门客还都很讲礼貌。消息传回长安,刘邦采纳了周昌的建议。陈豨的门客有礼貌,这还了得?彻查!

这哪说理去?陈豨就怕出事,所以教育自己的门客五讲四美三热爱,个个都是道德模范。平日里这些人谈吐文雅,举止得体。扶老太太过马路,捡到一文钱也要交给警察叔叔。可就在刘邦需要陈豨出事的大前提下,就算陈豨遣散门客,也逃不过次劫。

纪检部门开始调查部分陈豨的门客,反正欲加之罪吧,查谁,谁就有问题。比如说吧,查到张三,问昨天干啥去了?答扶老太太过马路了。好,结论有了。张三假借扶老太太过马路为由,实际上是到老太太家踩点,企图盗窃。这还不算完,纪检部门用尽一切办法,也得让张三招供去老太太家踩点是陈豨唆使的。

这样一搞,陈豨害怕了。很明显,上边这是要搞自己了。下一步该怎么办?两条路。或者跑,或者反。陈豨举棋不定,于是派出心腹北走匈奴。在北方还一个赵国,就是韩王信拥立赵利建立的赵国。这个赵国属于汉朝跟匈奴之间的缓冲国,陈豨要留条退路,就派人去北赵国联系王黄、曼丘臣求引见。前边咱们说过,王黄和曼丘臣都是商人出身。而陈豨的亲信部将也多是商人出身,所以他们跟王黄、曼丘臣很聊得来,就这样,陈豨的后路算是铺好了。当然了,后路多了也未必是好事,这点后面的事情可以证明。

贯高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太上皇驾崩。国丧期间,刘邦召诸王侯来长安治丧。圣旨传到陈豨那里,陈豨觉得眼熟。这跟刘邦召唤韩信到云梦泽的套路极其相似。去了,可能就完了。于是陈豨回复刘邦,说自己抱病不起,不能前往长安。

陈豨担心去长安就被擒获,不去呢又怕给刘邦留下灭了自己的口实。跟韩信里应外合吧,陈豨对韩信的门客们信心又不足。思来想去不如学韩王信闹独立,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建立第二个缓冲国。

太上皇驾崩四个月后,陈豨联系北赵国,宣布造反。由于当时国丧刚过,陈豨的造反并不在刘邦的计划之内。毕竟按照惯例,神奇的谣言还没有传播开来。等于是陈豨抢在刘邦前面下手,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

陈豨手握重兵,代、赵两国无兵抵御,所以刘邦不得不的再次动用中央军北上平叛。中央军虽然精锐,但是跟陈豨的部队比起来,并没有优势。因此刘邦下令,让周昌赶紧组织赵国子弟,先组建一支赵军扼守邯郸。如果邯郸丢了,中央军则无法在河北、山西一带有所作为。

从战略上讲,刘邦的部署没有问题。可关键是在执行阶段,周昌上哪组织一支可以抵御陈豨的精锐来固守邯郸?刘邦此行并没有把握,所以他要带上淮阴侯韩信。破代灭赵那是当年韩信的拿手好戏,在韩信曾经驰骋过的疆场上,刘邦带着韩信还是比较踏实的。

不过韩信不会再给刘邦卖命了,他称病不去。说好的陈豨造反,他就在京城里应外合。所以韩信在家召集好门客全副武装,等待陈豨传来消息。韩信没想到,陈豨压根没打算和他合作。陈豨的合作对象是匈奴,是另一个韩国人韩信。所以陈豨一来没跟韩信通消息,二来没按照和韩信的约定南取邯郸。陈豨大肆劫掠河北,然后打算去北方建国。

由于陈豨的不按套路出牌,导致原本没准备好的刘邦仓促应战,导致抱定必死决心的周昌没遇到陈豨的大规模打击,导致一心造反的韩信傻乎乎在家等消息。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的命运因为陈豨的非主流叛乱而改变。至于陈豨叛乱的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下节再聊。

写有态度的文章

坚守最初的梦想

是我的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