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故乡,路远山高,贾元春到底怎么死的?
文/和悦
《红楼梦》前八十回并没有写到元春之死。那么,元春是不是像续书第九十五回写的那样忽得暴病而死的呢?她死的时候是不是远离家乡呢?我们还是从判词和警幻曲中找找线索吧!
贾元春判词的第一句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我认为,这句是在彰显元春美德的,而不是说她二十年来在辨认秦可卿的真实身份。
十二钗中的前面几位,她们的判词或警幻曲中,多有提及她们的特点。如判词中黛玉有“咏絮之才”,宝钗有“停机之德”,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警幻曲中,湘云是“英豪阔大宽宏量”,妙玉则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那么,作为贵妃娘娘的元春,她的为人是不是也应有所交代?所以,判词的第一句,应该是对她德行的褒奖。我们可以确定元春是一个辨是非、明事理的人。正因为元春有德,所以才“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在第十八回“元春省亲”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春并非一个心狠手辣、骄奢靡费之人。她体念父母、怜爱幼弟;她不羡慕富贵,只羡慕田舍之家能聚天伦之乐。看到大观园内外的豪华,她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对于小戏子龄官的冲撞,她不但不生气,还命“不可难为这女孩,好生教养。”这可见她的宅心仁厚。
对于家族,元春是做出巨大牺牲的。她明知王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还是接受了家族进宫的安排。而在宫中经历了多少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生死攸关,也只有元春自己知道。她心中便纵有百般委屈,千般痛苦,万般恐惧,更与何人说?即使见了亲人,也只能把这些情感化作无声的眼泪。我不相信作者对这个人物是持批判、否定态度的。
但是,世事总是无常!正以为封了贵妃,荣华正好,无常却来了。无常,民间传说是阎王派来拘锁人命的鬼差。有黑白无常之说。
常言说,“阎王要你五更死,谁敢留人到天明”。所以,只能“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这句看起来好像是死于非命,有点死不瞑目的意思。那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结合判词的插图“弓上挂一个香橼”。弓,射箭的器具。搭上箭,就是有杀伤力的武器。跟宫同音。橼和元同音,暗指元春。人挂在弓上,搭上的就是一条命。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元春在宫里被吊死了。
回过头看看曲子“荡悠悠,芳魂消耗”这句,人吊着才会荡悠悠,而魂魄是慢慢脱离肉身,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掉,这个过程应该是相当痛苦的。
“望家乡,路远山高。”这句是不是暗示我们,元春是死在他乡呢?非也。贾家在朝中并没有什么实权人物,如果皇帝要处死她的话也不用带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去吧?况且宫中权力斗争甚烈,究竟是何人要置她于死地也不确定。从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句来看,反正元春是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了。
我们不要忽略了,这首曲子,是以元春托梦的形式写的,人死了才会托梦,所以,说这话的时候元春已死。
相传人死后便踏上了鬼门关。过了鬼门关,便上了一条黄泉路。路上开着只见花,不见叶的彼岸花。路尽头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条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来到望乡台时,鬼差会让亡魂上望乡台看最后一眼人间。然后喝下孟婆汤忘了一切。
对于死了的人来说,人间就是家乡。既是天人永隔,那么,家乡对于元春来说当然是路远山高了。此时的元春,已身在望乡台,所以只能托梦告诉爹娘,“儿命已入黄泉”,劝告爹娘,“需到退步抽身早”。
自古伴君如伴虎,元春已死,贾家的靠山已倒,如还不知趁早抽身,也只有等着抄家的命运了。
对“望家乡,路远山高”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大家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