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正骨是怎样发展来的呢?
而提起谓之拿正骨推拿学发展源流: 推拿起源,萌于人类本能的自我防护。 《素问》:导引按摩从中央来(中原地带、殷商,今河南)
“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
马王堆帛画《导引图》描绘44种导引姿势,(最早的按摩绘图资料)(最早的世界性保健体操图)
《引书》—导引术专著,治疗颞下颌脱位口内复位法,将按摩用于骨伤科诊治。
《周礼注疏》:“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 按摩用于急救。
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已佚 。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概括了推拿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镇静、止痛、退热等作用。
《灵枢》记载了推拿可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斜和胃痛等多种病症。描述了推拿工具“圆针”、“钅是针 ”
秦汉时期,临床已科学应用 体外心脏按摩 抢救自缢死者。
汉代淳于意以寒水推头治疗头痛、身热、烦满; 《金匮要略》提到膏摩(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进行按摩)
晋,推拿广泛应用于抢救,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字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最早的捏脊法),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详细介绍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记载治卒心痛方、卒腹痛方。
隋唐,推拿发展为一门专业的治疗方法。隋代太医署里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太医署有专门按摩科。
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唐六典》中载有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推拿广泛应用于防病养生。
隋代《诸病源侯论》几乎每卷都附有导引按摩法。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宋、金、元时期,推拿的发展令人瞩目,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
宋,《圣济总录》开创治眼科疾病的先河。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发展了骨科。
宋,庞安,用按摩催产、助产。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认为按摩也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
明代,民间发展广,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
推拿在明代两个显著特点:1.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2.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
民间称推拿为“推筋(惊);掐筋(惊)。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推拿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
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滚法推拿。
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推拿治疗内儿科疾病有较大进展,如推拿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糖尿病。
作为临床医学中相对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一、学科主体边际清晰;
第二、有反映其特殊规律的理论;
第三、有独特的治疗技术。
推拿正骨学的特点
1.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
2.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
3.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
推拿正骨意外发生的原因
1、诊断不明或误诊;
2、对疾病的机理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
3、手法操作或选用不当;
4、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学习推拿正骨的两个环节
一、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包括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二、刻苦学习手法和进行锻炼,掌握手法的基本技能和临床应用。
手法的技巧是关键;力量是基础。两者缺一不可。
学术代表人物:李墨林、王子平、郑怀贤
推拿的调理原理: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推拿的调理原则:
一、整体观念,辩证施术;
二、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手法:(成人,操作要领,治疗作用,注意事项。)
如果您认为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正骨传承网分享正骨手法,传承和发扬正骨文化,欢迎更多正骨行业的老师及爱好者一起加入,分享、交流、学习!(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做其它用途。)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71235241928425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