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扫塔,为何从下向上扫?并非他无知,看里面藏有哪些奥秘?
从下向上扫:唐僧扫塔为何有违常规?并非他无知,看藏有哪些奥秘
普通人打扫楼梯,一般都是从上往下,由里到外,这样省时省力,不必重复劳动。
被天庭、佛、道三方公认推选出来的西天取经团队负责人唐僧,却做了一件有违常规的事。
他在祭赛国打扫金光宝塔时,却是从下向上扫。这一扫,还扫出了两个小妖,拯救了祭赛国许多僧人的性命。
唐僧师徒遇阻酷热无比的八百里火焰山,孙悟空三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好不容易过了火焰山,进入了祭赛国境内。
古人说: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不远处,孙悟空望着一处城防,对师父说道,前方是一处帝王之所。这让唐僧非常地诧异不已,天下城池那么多,徒弟你为啥就断定是一处帝王之居?
孙悟空有火眼之睛,当然懂得望气之仙术,也能识破真假妖魔鬼怪。但此次他依据的并非这些神通本领,而是他平时所积累起来的观察学问。
“师父您看四面有十数座门,周围百余十里,楼台高耸,云雾缤纷,不是邦国帝王所居,哪会有如此宏观壮丽?”
唐僧闻听,不觉竖起大拇指,为聪明智慧的徒弟点了个赞!
继续行走,唐僧师徒知道这个国家叫祭寒国。但眼前看到的一幕幕,让他们这些出家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热闹的大街上,要么是和尚们身披枷戴锁,沿门乞讨化缘;要么是寺庙中的僧人被吊起来打……
天下僧人是一家。唐僧师徒询问后得知,这些僧人大多是祭寒国金光寺中的和尚。
3年前的一天,祭赛国金光寺内宝塔顶上的一颗夜明珠,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血雨之后,失去了往日的祥瑞之气和满天霞光。
这是令祭赛国上下引以为之骄傲的一颗夜明珠,成为国宝的祥瑞之物,此国被称作“天府神京”。也正因这颗宝珠,博得了周围月陀国、高昌国、西梁国和本钵国的年年朝贡。
可是这个骄傲的资本,突然消失不见了,周围夷国也不来进贡了。祭赛国王大怒之际,怀疑是僧人盗了塔顶上的“宝贝”。
来到传说中的置放夜明珠的宝塔前,已近黄昏时分。满天星辉下,唐僧对徒弟们说,自己要趁着月色扫塔。
当年,朱自清乘着荷塘的月色赏荷,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孙悟空却发现师父在扫塔时的一个非同寻常的举动:打塔的程序,是从下向上!
西天取经途中,唐僧是第一次扫塔,不知道大扫除的方式吗?并非如此!
四大名著《西游记》第62回,“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一章节中谈到:唐僧对悟空说,当时曾立下一个宏愿,遇庙烧香,见佛拜佛,遇塔扫塔,这一次,他也不能例外!
唐僧在佛塔下许了个心愿:路遇金光寺宝塔被盗,国王疑僧盗宝,僧人含冤受屈,上下难明,弟子竭诚扫塔,望我佛赫赫威灵,早示污塔之因,早雪僧人之冤……
许过心愿后,唐僧与孙悟空师徒二人,各拿着一个扫把,各端着一盏琉璃灯,打开塔门,从第1层,一直扫到了第12层,此时已近三更时分。
金光寺中的这个宝塔一共高达13层,孙悟空扫到12层时,忽听到最顶端的塔楼上,有人在说话,顿觉好奇。
夜半三更时分,对话的二人正是碧波潭万圣龙王派来巡塔的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个小妖。
两个小妖一边猜拳喝酒,一边透露了夜明珠被盗的机密:乃是万圣龙王的发婿——九头虫怪,将夜明珠盗后,养在了碧波潭底下。
就这样,唐僧师徒通过扫塔,帮助祭赛国王找回了夜明珠,也救下了国王要杀害的这些僧人们。
网络中,有读者提出一个疑问,常人扫除都是从上到下、从内向外打扫,为何唐僧却是从下往上扫,他扫过的塔岂不是白费功夫,最后还会再脏?
其实,并非唐僧无知,只会诵经,不懂劳动的方法,而是他通过扫塔暗藏了高深的智慧和境界。
赵玉平老师在揭示唐僧从下向上扫塔的奥秘时,用了12个字: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
是何意思呢?
所谓的“起点低”,是告诉我们要从基层做起,从脚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所谓的“当下净”,是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不念过往,珍爱眼前,爱之能爱,爱之所爱;
所谓的“回头脏”,是每个人要吾日三省,回顾下不同年龄阶段的成败得失,特别是当初与人处世、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果能发现当初的幼稚和不足,说明自己的境界和格局提升了,如果没有,说明自己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处于停步或倒退阶段。
所谓的“平常道”,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之道,就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就在生活的琐碎点滴之中,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修得一颗平常心,保持平常道,日积月累,就会有质的提升,水到渠成之日,功德自会圆满。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当年,唐僧立下“遇塔扫塔”的大愿,与其说他为了佛塔的洁净卫生,不如说他为的是扫除内心的杂尘。
心底的垃圾扫干净,心底自然也就清净了!
当年,如来佛祖也曾对忘性最大的弟子——周利槃特迦说: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觉照,念念分明、念念作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这样,就能把心中的灰尘扫掉了。
佛经《清静经》中说:寂无所寂。透过唐僧看似有违常规扫搭的方法,您看唐僧的境界和智慧有多高深,难怪他最后修成了“旃檀功德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