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 —姚荷生谈“咳嗽辨证”
第146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1. 外感
(1) 风寒咳嗽:咳痰稀薄,多兼头痛鼻塞,喉痒声重,或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如兼见头胀身重,苔白而腻,乃是风寒挟湿。
【评讲】 风寒挟湿中的“头胀”应为“头闷”。而风热倒为头胀。因为湿性濡滞,蒙蔽清窍,清阳之气不易上升,而头又为诸阳之会。故头会闷,甚则首如裹。
(2) 风热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咽痛,或有身热,舌苔薄黄,脉象浮数。如在夏秋,兼见心烦、口渴、溺赤等症,乃是挟有暑热。
【评讲】风热咳嗽很少见“咳痰不爽”,其与风寒咳嗽的分别之点倒是咳紧与咳松。
此处“口干”并不严重。
于此,我们还可以加上“痰涕俱浓与咽痛'来作鉴别。
挟暑热的那几个症状,如果没有“如在夏秋”为前提,就与风热证无异, 因此其独立意义不大。
在暑天有暑瘵(重病)一证:暑天咳血,其因全无,稍微有点胸痛。其他则不足引以为诊断依据,但与清络饮(轻药)可见效。因此.若此条挟有暑热有独立意义的话,则清络饮证较之于鸡苏散证更具独立意义。
(3)燥邪咳嗽:干咳鼻燥,唇燥咽干,舌尖边红,脉多浮数。
【评讲】“燥邪”二字含混。或为内六淫,或为外六淫,或风燥证,或肺燥证都不清楚。而外感风燥证与内伤肺燥证的治法大不相同,虽上述症状属燥无疑,但外感内伤俱有,这在临床上如何鉴别呢?无从知道。
于此补充:
风(闭)燥气,此在夏秋之交尤多。
症状:呛咳,咳声清高,痰少,色白而粘或黄,声略嘎,鼻燥,咽干而痛,甚则微喘、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多浮数。
治法:辛以润之。这个润,非内伤燥气之滋润。一般辛温,开而不润;辛凉,开不多也不润。唯萝卜汁,辛辣汁多有辛润之义。此处绝对不能用润而闭之的元参等药。
方药:桑菊饮去芦根、桔梗加青菜、萝卜汁、马兜铃。
吴鞠通: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由于本气自病(秋本气燥,肺气亦为燥金)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
叶氏亦有燥气化火之证,其方用辛凉甘润。以上为外感风燥而用桑菊饮加味的理论根据。
清燥救肺汤证以燥为主,不能列在外感(绝对不可!),只能列在内因条下,倘以为外感则大错!又以为如陈修园所谓言燥,必假风寒为之帅,则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故在内因条下应加上“津虚肺燥” 一条。
此外,肺火内盛,风寒外束的寒包火证,也所常见。其症恶寒鼻塞,咳嗽不爽、口干咽痛.甚则音哑气喘。
【评讲】 寒包火为寒风闭火,临床实际存在。在秋冬之交,若秋天很热, 冬燥过甚,骤加寒风所致。
症状补充:流清涕而鼻中出气觉热或干燥,咳紧特甚,牵引胸痛,其声重粗,痰不易出,色白而少,久咳或稍挟黄痰,甚则带血,口干不多饮,或喜热饮。
其治方用麻杏石甘汤之类。不过此仅在气分适用.若挟血分则不尽然。
2. 内伤
(1)气火咳嗽:上气,喉间常见有痰,干燥作痒,舌苔薄黄,脉多弦数。
【评讲】本讲义所说“七情郁结,气火上逆',这句话不够透彻,朱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而人身气血不多,不会有余(即便有余也不会成病),反过来在中医营卫气血两大纲中的气也不会有余.其所以有余,是因为病因刺激而成有余的假象
(从生理观点看来)。这个刺激分为两种,一是阳性兴奋性, 一是阴性抑制性。七情郁结,气火上逆即属阴性抑制性。而这两种都可形成气 有余便是火。
叙症中的“上气”为喘之轻者;痰为粘腻。
症状补充-咳嗽胸高气促(方证本没有这样,因为要与后面附方泻白散相衔接)。痰黄而稠,粘腻喉间,咳不易净,干燥作痒如烟熏状,舌苔薄黄, 脉多弦数。
(2) 湿痰咳嗽:痰多易出,胸闷纳少,苔腻,脉滑。
以下两条为姚氏补充:
(3) 津虚肺燥:干咳,劈劈连声,痰粘而艰涩难出,咽干,口燥,脉虚浮。
【评讲】此以燥为重,不专为津液枯竭。
脉虚是浮而无力,虚脉只在浮部出现(虚从浮见偏大些,弱从沉见偏细 些)。《内经》论秋燥的脉是会浮的,“秋毛”,毛为浮而无力。如羽毛状,不及 浮洪而能那样厉害。
方用清燥救肺汤之类以滋阴清肺。
沈目南:先哲言之(燥),皆是内伤津血干枯之燥,非谓外感……时令之燥。
喻嘉言:先哲言之燥病……乃伤于内者,与外感燥证不相及,清燥救肺汤 皆……滋阴清凉之品。
(4) 气虚受风:咳嗽,痰多泡沫,汗出恶风,见风则咳甚,得温则咳减, 脉虚弱。
【评讲】此证形成原因为误服宣药太过。失治为久咳伤气,还有肺气偏虚,新受外风,但误治、或失治、咳嗽久久不已,与肺气偏虚,新受外风有别。
方用玉屏风散或参苏饮以助气祛风。若咳嗽久久不已,再兼上述症状,仍可用玉屏风散主之。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包括卫气。卫气虚因而外卫不固,以致空穴来风,倘若再服宣药,这无异自撤藩篱。此时必须助气(茂、 术)祛敌(风邪),邪去则表得固。《时方歌括》评玉屏风散“发在茂防收在术”就有这方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