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坛识人
前几天看了贾樟柯的新作,据说原片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后听余华在家乡海盐县的海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小时候大还是黄色的,余华在海边走着走着,性质上来了,就会跳下海游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于是片名就变成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纪录片瞬间从一个村庄的纪实性有了文学的腔调和电影的动感。
如果单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显然是乏味的,难以共鸣的。但若能够对影片中出现的那些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也便明白了这部纪录片的价值。
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因为这些在中国文坛具有一定地位的作家出镜而有了故事、思想以及延伸的价值。
不过,我想很多人应该对这些在文坛中举足轻重的作家是不甚了解的,本篇文章就来讲讲影片中出现的那些作家们。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共分为18个章节:
壹·吃饭
故事从贾家庄讲起,这有贾樟柯的私心,因为这是他的家乡。影片第一章节就将贾家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贫穷到如今的共同富裕贯穿了起来,一个宏大的叙事空间被立住了,接着,那些作家开始作为主角粉墨登场。
贰·恋爱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致张兆和情书》
第二章《恋爱》篇,一个村民在田野间朗诵了沈从文的《致张兆和情书》,关于贾家庄的叙事从吃饭变成了爱和自由,人们的追求从具体变成了抽象。
叁·马烽
到了第三章,纪录片开始进入正题,第一个时代叙述者是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她回忆了当年父亲前往延安、书写吕梁英雄的过程。
马烽:
肆·回乡
第四章,马烽的女儿继续讲马烽的过往。
伍·新与旧&陆·声音
马烽过后,镜头转向了2019年的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的现场,在第五六章,大家或熟悉或陌生的作家开始一一登场:
苏童:
格非:
李敬泽:
阿来:
尹雪芸:
吕新:
张石山:
莫言:
叶兆言:(叶兆言的祖父是中国文学元老叶圣陶,父亲叶至诚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母亲姚澄是省戏剧团的著名演员,"兆言"这个名字,就是各取父母名字中的"姚"和"诚"的半边组合成的。)
于坚:
潞潞:(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院院长。一级作家)
韩东:
西川:(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他和海子、骆一禾被誉为北大三诗人。)
黄灯:
故事流动起来。
马烽过后,开始进入贾平凹的视角——讲述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
贾平凹:
在这一章节,贾平凹的女儿也出镜了,她是一个诗人,关于她的诗曾引起过不小争论。
贾浅浅:贾平凹的女儿
玖·病
贾平凹讲述他的肝炎缘起。
拾·余华
关于余华的这一部分是纪录片最有意思的(主要在于余华本人就极为有趣),凭借这一部分去影院看一下《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已经值了。
拾壹·活着
这一章节是个过渡章,用余华的《活着》与世人的活着相对应。
拾贰·梁鸿&拾叁·母亲&拾肆·父亲&拾伍·姐姐
第十二章开始进入梁鸿篇,她讲述她的故乡——梁庄,还有她的成长背景,母亲、父亲以及姐姐的故事相继展现在纪录片中。
梁鸿:
拾陆·收获&拾柒·儿子
纪录片开始逐渐进入尾声,经历上世纪的苦痛、忧闷、困顿、牺牲,景象开始变得饱满。
在第十七章,梁鸿的儿子成为一个叙事的主体,但他显然对于村庄、乡土的概念并不深刻,或许这恰是海水从黄色变成蓝色的开始吧。
拾捌·游泳
以余华的海水变蓝作结。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预告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启发,即我们或许对各种明星的脸记忆深刻,但对其他领域的人的面庞却毫无印象,哪怕这个人的成绩远超明星之流,故以后我再写书评的时候,会有意识放上作者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