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义务带孙子,谁生的谁带”,十年后,我把这句话还给了婆婆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01
《论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学问应该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这种求学态度是有意义的,只有保持这种忧患的心态,才能学得牢固,学得扎实,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如此,学习人世间的知识同样应该如此。
话虽如此,但这种事从根本上来说只能回归到个体本身,只有每一个个体自愿主动学习掌握新的东西,主动丰富自己的思想,才能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而如果一个人很被动,总是寄希望于外界的灌输,受教了之后还不懂吸收转化,一直让自己的思想停留在一个很干瘪的层面,就很难具备掌控人生的力量。
我们可以把这种问题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去看,在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有问题,与人相处的时候,彼此的关系就没有美好可言,但凡别人的境界比你高,你们之间的问题就总会是你惹恼别人,别人不待见你,比如下面这个女人对她婆婆的吐槽,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以前听到有人评价别人是记仇的人,我的理解只停留在睚眦必报的层面,觉得记仇的人都是报复心很强的人,还一再提醒自己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此的理解慢慢发生了转化,我觉得人有时候记仇也不是坏事。
就拿我来说,我被婆婆欺负,我的生活被婆婆搅乱,我因此过上很难过的日子,我凭什么不记恨她?是,我知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很伟大,但我只是个普通人,我没必要装伟大,我顶多做到不报复她,但想让我原谅她,没门儿!
当时催婚是她,催生也是她,在这个过程中说得天花乱坠,说孩子出生以后,她会帮忙带,结果等到孩子真的出生了,她却做起了甩手掌柜,还说她没义务带孙子,说谁生的谁带。这种事完全在我预料之中,我不得不重新规划生活,分身乏术的我,那些年有多辛苦,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可能不恨她。
后来我把婆婆的原话还给她,不是要报复她,而是她存心找茬。她因为出尔反尔跟我闹翻了,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当时身边所有人都知道,而她竟然在她大儿子有了孙子之后让我帮忙带,凭空给我添出一项工作,我当然不可能同意,这已经不是义务不义务的问题了,而是跟我八竿子打不着,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她反复对儿子催生以及对孙子催生的态度来看,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考虑过晚辈想要什么,只想让晚辈盲目按照她的意愿去执行,然后她又不负责任。如果我不是因为有孩子绊住了脚,我早就跟她彻底划清界限了,她这个人让我明白,人活一世,如果不懂尊重自己,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连自己的人生都掌控不了的人,还妄图掌控别人的人生,真是可悲!』
02
《银魂》中有句话说:“眼泪虽是流出来就能把辛酸和悲伤都冲走的好东西,可等你长大成人了就会明白,人生还有眼泪冲刷不干净的巨大悲伤,还有难忘的痛苦让你们即使想哭也不能流泪。真正坚强的人,都是越想哭反而笑得越大声,怀揣着痛苦和悲伤笑着前行。”
年轻的时候我们对这个现实无动于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不知不觉间就明白了欲哭无泪是什么感受。
这跟前面那个女人的遭遇一样,都属于人生无常的部分,我们没有预料过,不等于就不会发生;已经发生的事,不想面对也只能面对,这时候就需要考验我们的心态,考验我们是否还爱自己,是否还尊重自己,是否能在与无常为伴的过程中继续掌控自己的人生。
事实证明,人到中年以后,即便还能流泪,也只能缓解生理层面的郁闷,至于心理层面的郁闷,则只能靠心态和意志去调整。无论怎样,我们只有记住自己还活着,还要继续活着,还想活得好,才能生发出把无常之事踩在脚下的对策,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进行的,掌控无常还是被无常掌控,只取决于我们自己选择怎样做。
03
尼采在《权力意志》中说:“要借助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只有真正有思想的人,方是内心强大之人,方能无畏无惧。”
思想确实需要通过学习获得,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我们有的只是零散的想法,还上升不到思想的层面,因为没有系统性,无法拿来指导人生。在无常的人生中需要不同的思想作指导,如果不持续学习,该用到思想的时候无思想可用,人生就会陷入困境。
学习这种事永远都不是为别人,归根到底是为自己,是尊重自己的表现,还如尼采所说:“尊敬自己是让生活过得精彩的唯一方式;尊敬自己,方能拥有改变的力量;让尊敬自己成为一切的开端,哪怕自己一事无成,懂得尊敬自己就不会为非作歹,就不会做出招人轻视之举。”
结合前面那个女人的遭遇去看,她的婆婆很明显不符合尊敬自己这个条件,由此也不难推断出她婆婆在生命持续的过程中,没能做到持续学习,没能拥有系统的思想,无法结合现实去评判是非对错,所以才会频频做出招人轻视之举,这样的人到最后越过越不好,纯属咎由自取,希望其他人引以为戒,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老,别忘了学习,别忘了尊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