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释疑] 雍正爱喝的羊羔酒里真有羊羔吗?

明清官绅百姓的饭桌上,几乎是无酒不成席。 在《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和《歧路灯》三部清代章回小说中,“酒”字分别出现674次、556次和653次。 

 
雍正爱喝的羊羔酒里真有羊羔吗?酒又有不同种类名目,如《醒世姻缘传》中便出现了黄酒、烧酒、薏酒、窝儿白酒、羊羔酒等名目。《儒林外史》中则有水酒、烧酒、白酒、封缸酒、羊酒、百益酒、百花酒、橘酒等。《歧路灯》中的名目还要多些,有南酒、帘儿酒、石冻春、二肘酒、建昌酒、陴筒酒、膏枣酒、潞酒、汾酒、金华酒、绍兴木瓜老酒等等。
…… 

 
“羊羔酒”之名屡次出现在《醒世》中,《儒林》里的“羊酒”,应当也指此酒。——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头唱道:“我早预备下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近代电影《逃亡》中有田汉作词的插曲《塞外村女》,唱道:“有钱人家里团团坐,羊羔美酒笑颜开”。一般人理解,羊羔是羊羔,美酒是美酒,殊不知“羊羔美酒”还是一种酒名。
羊羔酒相传晋代已有,流行于唐宋。北宋东京的高级酒肆中,一角“羊羔酒”要卖到八十一文!(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文豪苏轼也写过“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二月三日点灯会客》)的诗句。
雍正爱喝的羊羔酒里真有羊羔吗?清代皇帝也喜饮羊羔酒。雍正曾亲自写一字条给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内书:“在宁夏灵州出一羊羔酒,当年进过,有二十年宁夏不进了,朕甚爱饮,寻些来,不必多进,不足用时再发旨意,不要过百瓶,密谕。”此字条夹在年羹尧雍正元年四月十八日的奏折中。灵州即今宁夏灵武。——皇上向臣子索要饮食,传出去有碍听闻,故以“密喻”形式传达;其实雍正还另有用意,以此表示亲密笼络之意。 
 
《醒世姻缘传》写狄员外初到京城、寓居童家时,便送上四瓶“绣江县自己做的羊羔酒”。估计童家女儿寄姐喝得有些上瘾。因为她后来嫁给狄希陈,要丈夫从家乡给她捎响皮肉、羊羔酒回来。狄希陈竟忘记了,寄姐发起飙来,嗔怪说:“你没钱也罢,你只替我买一件儿,或是穿的,或是戴的,难道这点银子儿也腾挪不出来?……住这们(么)一向,跑了来到船上,你把那羊羔酒捎上两瓶,也只使了你一钱六分银;把那响皮肉秤上二斤,算着使了一钱,难道你这二钱多银子的家当也没了?可也是你一点敬我的心!”
雍正爱喝的羊羔酒里真有羊羔吗?狄希陈不服软,反驳说:“这天是多昝?羊羔酒陈的过不的夏,新的又没做;这响皮肉也拿的这们远么?”寄姐道:“我的哥儿!你哄老娘!……羊羔酒可说放的过夏;响皮肉五荒六月里还好放几日撕挠不了,这八九月天气拿不的了?”(多昝:多早晚,什么时候。撕挠:撕扯。)(醒,87回)
参看上下语气,寄姐说“羊羔酒可说放的过夏”,应当为“羊羔酒可说放不过夏”。原来这酒中真的有羊肉。《本草纲目》记录此酒的酿制古方,乃是:
 

用米一石,如常浸浆,嫩肥羊肉七斤,麴十四两,杏仁一斤,同煮烂,连汁拌末,入木香一两同酿。勿犯水,十日熟,极甘滑。一法,羊肉五斤蒸烂,酒浸一宿,入消梨七个,同捣取汁,和麴米酿酒饮之。
 
书中还说这是北宋皇家真方,常饮可“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而放了羊肉的酒,当真过不得夏天。连矫情的童寄姐也不得不接受这个解释,而单在响皮肉上纠缠了。[1]
清代小说提到酒价的地方并不多,这里明说两瓶羊羔酒值一钱六分银,一瓶合八分,以当时的银价计算,约合28元。——与今日动辄几百元、上千元的茅台、五粮液相比,只能算小儿科了。不知是今天酒价虚高,还是那时酒价过低?
雍正爱喝的羊羔酒里真有羊羔吗?
   《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封缸酒”,是以大米、黍米为原料,按黄酒的方法酿制,又称醅酒,以陈年封缸者为美。——其实何止封缸酒,大凡酒类,总以存放日久、酝酿充分者为佳(当然也有例外,如羊羔酒)。
《儒林》第31回,写韦四太爷到天长县杜府做客,接待他的是世侄杜少卿。少卿是慎卿的堂弟,父亲曾为赣州知府,已经故去。韦四太爷便是已故知府的好友。作为世家,杜府的饮馔十分讲究,“那肴馔都是自己家里整治的,极其精洁。内中有陈过三年的火腿,半斤一个的竹蟹,都剥出来脍了蟹羹”。
席上,杜少卿向韦四太爷劝酒,老人答道:“世兄,我有一句话不好说。你这肴馔是精极的了,只是这酒,是市买来的,身分有限。府上有一坛酒,今年该有八九年了,想是收着还在?”
雍正爱喝的羊羔酒里真有羊羔吗?原来,当年少卿的父亲到赣州上任,临上船对韦四太爷说:“我家里埋下一坛酒,等我做了官回来,同你老痛饮。”而今父亲已经过世,少卿问遍家人,有个老丫环记得说:“是有的。是老爷上任那年作了一坛酒,埋在那边第七进房子后一间小屋里,说是留着韦四太爷同吃的。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来的二十斤酿,又对了二十斤烧酒,一点水也不搀。而今埋在地下,足足有九年零七月了。这酒醉得死人的,弄出来少爷不要吃!”
杜少卿立即派人把那坛酒从地下取出,“打开坛头,舀出一杯来,那酒和曲糊一般,堆在杯子里,闻着喷鼻香。”韦四太爷说要买十斤酒搀上才能吃。到第二天,厨下煨了七斤重的老鸭,主客一同品尝这“九年半的陈酒”:
 
当下吃了早饭,韦四太爷就叫把这坛酒拿出来,兑上十斤新酒,就叫烧许多红炭,堆在桂花树边,把酒坛顿在炭上。过一顿饭时,渐渐热了。张俊民领着小厮,自己动手把六扇窗格尽行下了,把桌子抬到檐内。大家坐下。又备的一席新鲜菜。杜少卿叫小厮拿出一个金杯子来,又是四个玉杯,坛子里舀出酒来吃。韦四太爷捧着金杯,吃一杯,赞一杯,说道:“好酒!”吃了半日。……韦四太爷这几个直吃到三更,把一坛酒吃完了,方才散。
 
这要算《儒林》中吃得最畅快的一席酒了!——小农经济时代自有其妙处,无论吃的喝的,大多可自家DIY,真材实料,质量可靠,保证“绿色”。今日那些工厂化制作的酒水,尽管打着人工酿造的幌子,盖着“三十年陈酿”的印章,总不如自家酿造喝起来甘醇、踏实。
  [1] 又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经》卷下有“白羊酒”制法:“腊月,取绝肥嫩羯羊肉三十斤(三十斤内要肥膘十斤),连骨,使水六斗已来,入锅煮肉,令息软,漉出骨,将肉丝擘碎,留着肉汁。炊蒸酒饭时,酌撒脂肉于饭上,蒸令软,依常拌搅,使尽肉汁六斗。泼饋了再蒸,良久卸案上,摊令温冷得所,拣好脚醅依前法酘拌,更使肉汁二升以来,收拾案上及元压面水,依寻常大酒法日数,但麯尽于酴米中用尔。”
 
(本文节自拙著《金粟儒林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帖内容来自侯会的新浪博客 本文系他的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