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 王跃文:首次写诗的大作家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王跃文,男,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王跃文戴口罩签岳麓书社出版的《大清相国》讲解版和线装版,这应该是全世界最卫生的书了】
发出必须的声音
许是写得多了,偶尔也忍不住回过头来问我自己:为什么要写作?说实话,很多时候似乎晓得,却又觉得说不清楚。只知道,读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点懂得了屈原;读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好像理解了鲁迅;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看到了奉献;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里感受到了传承......
也许,“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才是“正确答案”吧?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疫情之下,文学不会缺席,作家也不应该成为旁观者!
" 抗击新冠病毒,湖南作家在行动!"1 月 29 日,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在微信朋友圈接连转发三条微信,内容是湖南作家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创作的作品。
此后,王跃文 " 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朋友圈几乎成了抗疫题材文学作品的 " 发布阵地 ",自 1 月 29 日以来从未间断。
在一般人看来,发这样的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作协主席,尤其是“文学湘军”所在的省作协主席,不过是分内之事,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知道王跃文是一个极少发朋友圈的人,就会有另外的判断了。
正如你知道他是一个作家,写过很多有影响力的小说,但从来没见过他写诗,而这次为战“疫”,他首次创作了诗歌《假如我还能活下去》,你就可能会刮目相看了。
我觉得有必要把这首诗完整地转录于此。因为,它展示的是一种纯粹的“文学的力量”,是真正的“为时”、“为事”而发声,弥足珍贵。
假如我还能活下去
——写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寒夜
假如我还能活下去
我要加倍爱我所爱的人
我不会再敷衍我不爱的所有
我不饲养宠物
我没有权力主宰任何一个生命
我会有更多敬畏
却不对神焚香膜拜
假如我还能活下去
我的餐桌上会更简单
我的嘴只用来吃朴素的米饭
喝清洁的水
亲吻我的爱人
我的嘴只用来讲真实的话
假话留给讲假话的人
假如我还能活下去
我愿我的大脑如混沌初开
耳朵听到的就是听到的样子
眼睛看见的就是看见的样子
嘴巴说出的就是说出的样子
我知道,假如我还能活下去
这是因为我有了口罩
我不想把口罩比拟成任何意象
口罩就是口罩
此时此刻
任何抒情都不恰当
我能想到的恩人
是种棉花的农民
织纱布、制口罩的工人
送口罩到家门口的快递小哥
是那些也正戴着口罩
穿着防护服
站在病床前不眠不休
与死神搏斗的人
都说这首诗是大作家王跃文的诗歌”处女作“。的确,他的小说,从《国画》、《梅次故事》,到《苍黄》、《大清相国》,大都经久畅销,一时“洛阳纸贵“更是家常便饭,很多还是官员、商人枕边的”不可或缺“。但单独创作诗歌,这却是破天荒第一次。
做自己从没有做过的事,一般而言,是挑战。但我更愿意相信这第一次写诗,对于王跃文来说,更像是一种本能,一个作家的本能。" 此为第一次写诗,只写内心真实,不求诗歌技巧。" 王跃文这样说。
安于简单的安静
我认为,作为作协主席,把这场疫情当成国之大事,部署动员文学家们围绕战“疫”积极创作,乃职责所在。疫情期间,在湖南省作协的组织和支持下,省诗歌学会、省网络作家协会、省报告文学学会、省散文学会等单位会员创作激情高涨,捐款也很踊跃,体现了湘籍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而作为湖南作协的掌舵人,接触过他的很多人都认为,王跃文是一个谨慎而少言的人,但我更愿意理解成他是一个深刻而内敛的人。
社会永远会浮躁,而作家应该可以安于简单的安静。这是我的理解,也是我对王跃文的理解。
一代影星刘晓庆有句话广为流传:做人难,做名人更难。我能够想见,从2001年开始从事专业写作的王跃文,随着成果日益丰硕,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外界给到的压力也一定会越来越大。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作家,他一定得有自己的格局和情怀。在专业写作之前,王跃文是很多人说的那种“官场中人”,从县政府、到市政府,再到省政府,17年的时间,他写过很多官样文章、官场文章。也许,恰如作家聂茂所言:很多年前,王跃文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官场中人,很多年后,王跃文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小说作家,而现在,他是一个合情合理、有抱负有追求的作家官员或官员作家。
十年前,王跃文以一部《国画》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相继推出了《朝夕之间》、《梅次故事》、《亡魂鸟》等一系列描写当代官场的作品,从而引发了官场小说的流行热潮,而王跃文凭借这几本小说,成为中国当代官场小说界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甚至“王跃文”这三个字也成了畅销书的风向标,且一度成为盗版书商“重点关照”的人物。当代文学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福民曾说:“王跃文之于官场小说,就相当于金庸之于武侠小说、琼瑶之于言情小说、二月河之于帝王小说。”这句判断颇见分量。但他却说:“我也很无奈,文坛中人说我是官人,官场中人说我是作家,用时髦话说,我是边缘人。其实,我什么都不算,只是个尴尬人。”客观地讲,王跃文写了很多涉及官场的小说作品,但他所涉猎的范围又不仅仅限于所谓的“官场”,是国内少有的能够在多种题材上驾驭自如的作家。
现在,很多人喜欢给到他的标签是“作协主席”,而我理解他更喜欢的首先是“职业作家”。他习惯于很安静地享受创作的过程。那是一种简单的安静。
他说到了这样一件事:“《秋风庭院》这个中篇小说,曾经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灵感来自于我同一位地委书记的一次目光的碰撞,一次眼神的感应。当时我们老家有一位退下去的地委书记,这位地委书记政声极好,口碑极好,在当地很有威信。他毕竟是一个地委书记,他在位的时候,从机关大院里走过,背着手,头微微地昂着,目光一片空蒙,眼睛不会注视任何一个人。但是所有的人见了他,赶紧书记好、书记好,没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因为这位领导的政声很不错,能力也很强,干部们都敬重他。好,退下来以后,他只在省里边安排了一个闲职,也没到省里去上班,仍然住在那个机关大院里。但他再从机关大院里走过的时候,就是一个探寻的目光,希望有人跟他打一个招呼。我当时是刚刚调进那个机关里头去,跟他并不熟。有一次在食堂门口,他走过来的时候,我望了他一下。因为他是老领导,我就面带微笑。他马上双手伸过来,您好啊。我赶紧说书记您好。当然他也没问我是谁。当时我就想,这个老人退下来,他的心境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这么一次目光的交汇,我写了这么一部中篇。”
我相信境由心生。安静,不止利于观察生活,思考人生,也有利于安心创作,更有益心气平和。也就理解为什么他贵为省作协主席,却从来没有架子,不打官腔。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话片面,“只是你没有遇到而已”,但我的回答是:真正领悟生命、了解人性的人,他从来不会把自己的灵魂与自己的身份捆绑在一起。”越不凡,越平凡。“也许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吧。他自己也说——我基本上可以做到心无旁骛,无所顾忌;我不用仰人鼻息,看人脸色;我不会因为什么东西患得患失。这个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一种人生状态了。的确,生而为人,简单就好。
他有过这样一个经历:一个下雪的冬天,我整天呆在南方一座城市的宾馆里,总在电梯里上上下下。那个冬天,我的心情很灰,可别人不知道。从小,关于男人的教条告诉我:男人应该刚强。所以面对百般无奈,我就这么强撑着。有时电梯里只剩我一个人了,望着锃亮而冰冷的铝合金四壁,我禁忍不住,厉声叫喊。突然,电梯门打开了,宾馆大厅里满是衣冠楚楚的男人和浓妆艳抹的女人。我立即挺直了腰,表情安详地融入这体面的人群。可我心里清楚,自己不属于这里。人最可悲的是活得不明不白,最可怕的却又是活得过于明白。
他说,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高的文学才华,更谈不上什么文学成就。我的写作题材较为广泛,只因为我凡动心的题目就会认真完成作业。至于作业能打多少分,读者说了算。我的写作没有太多框框,更没有要流芳百世的焦虑,能做到的就是真诚而负责地写作。
做好自由的自己
对于生活在湖南长沙的人来说,岳麓山是一个极好的休闲、放松的“打卡地”。而王跃文与夫人张战女士,也非常喜欢去岳麓山爬山、散步,而且他们不仅限于此,他们会经常一边漫步,一边畅谈文学。张战是湖南第一师范的一名副教授,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有时侯,他们驾车旅行,一起散步,都会谈文学。王跃文说:“我们并不那么一本正经地谈,但无意之间就会扯上文学话题。我们俩谈文学是愉快的事。那是一种很自由的状态。”
作为一名作家,王跃文深知文学的力量,他在不断转发湖南作家原创抗疫作品的同时,主动提笔创作。他说,这首诗写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寒夜,旨在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我倒是感兴趣这首诗本身,我想很多人喜欢这首诗,不仅仅因为他的作者,更多还在于诗的内涵。这首诗每个字都透着真,每一行都流淌得自然。既朗朗上口,又发人深省,在表达对生活的无限期望的同时,也有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反思。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许就是文学的特性。所以,王跃文有一种难得的淡泊。“我不相信用文学能解决什么问题,文学没有那么神奇的力量。但是,我承认自己是个有责任心的作家。”
因为这首脍炙人口的“处女诗作”,我提出采访他,他只是坦诚地说:很多作家比我写得多,做得好。我谈及目前很多作家饱受争议的事情,他的观点有点出人意料:很简单的道理,封城后的武汉,待在家里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居家防控的人,一是居家隔离的人。这都是按照政府要求做的。依外地某某号称作家的人撰文所称,武汉作家要深入到抗疲一线去,那是抗命和添乱。不过,站在围城之外说话不腰痛、趴在道德高地睥睨众生、鼓捣文章指手画脚的人,自己可以对口支援武汉,江城欢迎他们以作家身份亲赴抗疫一线,深入火神山、雷神山蹲点采访,深入各方舱医院同医护人员并肩战斗,也可以做义工为患者端屎端尿递茶递水,但最好不要占用珍贵的口罩和防护服,因为他们比武汉作家勇敢!
不无黑色幽默,却多了几分超脱。能够感受得到,他是一个对生命、对文学,都有自己独特而睿智思考的作家。
“文学是我的天命,从事写作最大的改变,是在现实中,获得了比较大的身心自由。这一收获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状态。”王跃文对于“文学”的这样一种理解,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顿悟”。
我比较感兴趣一个有关“灾难文学”的问题:经此一疫,作家应当有何作为?他认为,大疫当前,文学能起的作用主要是尽力凝聚起光亮和温暖,让人们能够面对疫情,鼓起勇气去战斗。现在去反思未免过早,死神的脚步不会因为我们在思考而停止,抢救生命刻不容缓。但是,身处灾难中的作家在事过之后,要歌颂,要作证,要思考,要反省,要忏悔。遭此劫难,人们的思与行都要回归原点,三思而后行。多想想对不对,再看看行不行。人类都是在不断汲取教训中进步的。
什么是作家?我想,真正的作家,生命是有限的,但文字可以永恒。
这一场带给我们痛苦的灾难终会过去。痛定思痛之后,我们期待着下一个“屈原”、下一个“鲁迅"的出现!也期待着王跃文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面世!
我相信,那一定是文学的春天,是百花齐放的样子!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笔名:司马戊)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祥、王裕虎、俞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方方,肖毅,企业界人士王丽萍、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张俊哲,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相关对接:如有素材或人物线索提供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363928454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