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历过脚后跟疼痛,从儿童到老人都有,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有没好的办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脚后跟疼,是指足跟一侧或双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被称为足跟痛,这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脂肪垫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大部分足跟痛是因为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并不是大家所说的脚跟痛就是骨刺引起的。有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82.35%都有骨刺,而其中因骨刺引起的足跟痛仅占7.3%,所以大家有必要科学的了解足跟痛。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最常见最多发的几种足跟痛:
1.跖筋膜炎
典型的疼痛表现是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走路的起始几步疼痛,行走一段距离后缓解,但长时间步行或久站则疼痛又加剧,疼痛可向周围放射。具有高弓足、扁平足等畸形的患者容易发病。疼痛表现在跟底及足心,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具体疼痛部位可见下图标识处:
2.跟腱炎
跟腱炎一般指跟腱急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反复过度牵张力导致的。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进而出现无菌性炎症。
注意:扁平足人群发生跟腱炎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具体疼痛部位可见下图标识处:
3.跟腱腱围炎
大多数患者活动后感到小腿发紧、疼痛,有时在起跳或落地、站立时小腿后侧疼痛,严重者在行走时就有小腿疼痛。沿跟腱周围有压痛,痛点不集中,可触到硬结或条索状肌束伴有明显压痛。晚期由于周围组织增生粘连,可感到跟腱增粗,手感小腿三头肌发僵、紧张。在急性炎症时,手握跟腱两侧,患者踝关节过度伸屈,可感到腱周围有摩擦感,如同手中握雪一样,此时并伴有疼痛。多因劳损,少数因急性伤后引起。
具体疼痛部位可见下图标识处:
4.跟骨滑囊炎
因跟骨骨结构异常突出的部位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引起。长期穿尖而窄的皮鞋人群易引起跟骨滑囊炎。早期在足跟的后上方只见到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病情加重时,在跟腱上就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红肿热痛症状也更明显。
具体疼痛部位可见下图标识处:
5.足跟脂肪垫炎
足下脂肪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常表现为后跟痛,与走路多、负重、体质下降、近期体重明显增加、鞋底薄有关。
最后,再跟大家介绍一下预防和缓解足跟痛的方法:
(1)对于喜爱运动的人群,需要选择适合运动时穿的鞋子,运动前要热身,运动后做适当的放松活动,避免负重,合理运动。大多数的足跟痛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
(2)热敷:热水浴足是一种简单且易行的方法,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反应,可以缓解大多数的足跟痛。
(3)冰敷:跖筋膜炎患者可以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4次,1次15-20分钟。
(4)可以使用护具、矫形器具:跟腱炎和腱周围炎患者可以使用支撑垫,扁平足者以矫形鞋、足弓垫为主。
(5)研磨法:脚踩圆球形(玻璃或钢铁,木材,胶制均可)直径2~3cm。踩在跟痛点(脱鞋踩)流动研磨,每天2次,每次10min。
(6)滚动法:将圆木棒或铁棒踏在脚跟下,在地上前后流动,可以按摩全足部软组织,对腱膜炎、跟下囊炎和脂肪垫炎都很有效。每日1~2次,每次10min。
(7)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消炎止痛的药物外敷及贴膏药。
(8)局部封闭注射治疗:跟腱腱围炎、跟下脂肪垫炎经理疗、药物等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可以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注意跟腱炎禁用封闭治疗!
(9)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的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足跟滑囊炎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简介:彭观荣,男,主治医师,在职博士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意荣教授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现就职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从事骨与关节疾病临床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