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自律,持之有恒

01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认准一个目标,持续不断地去努力,才能扭转命运,掌控自己的人生。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家庭里。在他出生之前,他的曾祖父在小憩时“看到”屋后有一条巨蟒腾空而起,又从天而降进入内室。因此,曾国藩被家人看作是巨蟒转世,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刚八岁,曾国藩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读完了五经,九岁开始学习八股文,十四岁,就跟父亲一起开始了科考。然而,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异常艰难。尽管爷爷曾玉屏无比盼望儿孙能光耀门楣,可儿子曾麟书先后考了16次,依然没有中秀才;孙子曾国藩也是6次参加考试,次次落榜。和17岁就中秀才的李鸿章,还有一考即中的胡林翼相比,曾国藩可谓是“笨拙”至极。民间甚至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读反复读了很多遍也没背下来。门外的小偷急坏了,跳进屋子生气地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曾国藩后来这样评价自己:“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爷孙三人却不肯轻言放弃。乡人嘲笑算什么?一次次失败算什么?他们坚信,只要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就一定有出头的那一天。1832年,父子俩再次参加科考。这一次,43岁的曾麟书终于在榜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成为老曾家五六百年来第一个秀才。而曾国藩也守得云开见月明,在22岁那年考中秀才。之后又如开了挂一般,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又在“朝考”中,考得一等第三名,被授翰林院庶吉士。02战国时期,齐国派人送了一百两黄金给孟子,孟子不假思索的坚决地拒绝了。宋国及薛国的君主,也先后送给孟子七十两黄金和五十两黄金,孟子都毫不客气地收下了。孟子的学生陈臻很是诧异,询问孟子是何道理。孟子微微一笑说:其实道理很单,收与不收都需要一个度的把握,需要自律。因为孟子从未给齐国提供过帮助,却曾实实在在的帮助过宋国和薛国。孟子讲原则,有取舍。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行为准则,更是一颗律己的初心。如果一个人心怀自律,那么他的生活就不会一地鸡毛,就算身处低谷却也能翻盘,凡事能够化险为夷。他的世界必定春暖花开,没有眼前的苟且,只有诗和远方。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好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远。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要是持之以恒,就是金石也能被雕刻。你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到达到理想的境地,成功的彼岸都需要乘风破浪才能抵达。只有拿出持续性的魄力,你才能够发现并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老话说:逆水行舟用力撑, 一篙不慎退千寻。自律是一场持久战,而且在战役中需要保证精进。03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点赞最高的回答,说的就是对自律和自由的认知,这位答主说:“我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克雷洛夫寓言》里的一则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位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就将这匹马的缰绳给解除掉了。没有了束缚,马在原野上欢快地飞跑起来,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越跑越大胆,一路狂奔,结果骑师被从马背上扔下来,摔得鼻青脸肿。而失去控制的马一直往前冲,什么也看不见,什么方向也辨不出来,最后冲下了深谷,粉身碎骨。一条小小的缰绳,却左右着一人一马的命运,这条缰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律”。缰绳的存在,看似限制了马匹的自由,实则是自由的最大保障。脱缰的马匹,最终会迷失方向而惨死;不自律的人生,最终会因为失控而结局惨淡。因为不够自律,在本该埋头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时候,却选择了安逸和享乐,那么日后在工作和事业上的自由度就会大大降低,能选的大多是歪瓜裂枣;因为不够自律,管不住自己的嘴,胡吃海塞,暴饮暴食,无节制地熬夜,懒得运动,吃完就躺,那么日后身体就会出问题,一旦如此,就会不再变得自由。每个人面前都有两条路:前者叫自律,真正聪明的人通常会选择走这条路;后者叫放纵,走这条路的人,大多是看似聪明,实则愚蠢。一个人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