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游记】圆梦 · 我的两次黄山之旅(下)
圆梦 · 我的两次黄山之旅
文 / 邱德龙
六
进入西海大峡谷景区必须在北入口通过一条狭长而幽深的石缝小路方可到达。缝隙不宽平均不足两米,缝隙不长全长约千米左右,状如一线天,但较一线天的石缝略宽且平坦。小路两侧是刀削般的万丈石壁直插云天,仰望只能看到一线天空,故我就将这条石缝称为一线天。两侧石壁潮湿,偶有水滴溢出,从这里经过的游客稀少,冷风嗖嗖,颇为阴森。但在酷热的季节里得到这样的一丝清凉那也是很惬意的一种享受。走出石缝小道便进入了极为艰难的一环二环。这里是经过人工在峭壁之上开凿出的盘山石道一一梯级台阶,台阶的一边是直插云天的笔直石壁,另一边则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有的纯粹是在峭壁上凿进去的半开放式孔洞,它宽不足一米高不足两米,即使靠外边安装有一米高的铁索护栏,仍然令人望而生畏,胆颤心惊。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游客们依次鱼贯缓慢的时而蹬级而上,时而顺阶而下,每段距离虽不太长,但几乎垂直的陡峭石阶还是消耗了我们大量的体力。在经过了一道又一道石阶、终于进入了一段较为平缓的小路之后,紧张的心情略一放缓,随即在道旁一个个狭小的欢景台上仔细观察看峡谷美景:
南望,在峡谷对面的峰顶之上一块巨石竖立在峰颠,这便是名闻遐迩的飞来石!这样巨大的单体石块纠竞是如何矗立在数千米的高山之颠,这本身就是个神奇。据资料载,这块石头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手艺精谌的石匠,此人姓单名福,膝下只有一女机灵乖巧,有一颗慈善菩萨之心。单石匠收有三个徒弟,个个勤劳能干,对师傅百般孝顺,言听计从。一日晚饭后单师傅把想在门前的大河上修一座石桥以方便人们往来的打算和盘托出,经过一番思考后,女儿和三个徒弟一致同意,随后率领三个徒弟进山采石,女儿则帮忙烧火做饭做好后勤杂务工作。石头采好后,如何搬运出去成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如果仅靠他们师徒那要猴年马月,师徒们紧锁眉头无计可施。这时一旁的女儿发话了:为了成全父亲的大善之举,我愿头插草禾自卖自身,有愿意把石头无偿搬运到建桥工地并且帮助建桥者,愿以身相许。父亲虽有不舍,但权衡再三也只有如此。正当此时,一位跛了一条腿的汉子愿帮完成此愿,师徒女儿将信将疑、面面相觑。道士看到他们面有疑色,开口道:事情办妥兑现诺言,如何?女儿说一言为定。只见汉子手执蒲扇迎风煽动,石头便听话的源源不断的飞向建桥工地,石块越飞越多,己经满足修桥之用,单师傅高声喊停。正当此时,一块巨石正飞在工地上空,下边百姓甚多,巨石无法落地,汉子遂将扇子一搧,口中念念有词,巨石听话的飞回山中平稳的竖立在山巅之上,这便是后人看到的飞来石,大桥也很快完工,圆了单师傅的心愿。此汉子不是别人乃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来到人间普做善事济人危难的。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北看,一座小桥凌空飞架在两侧的悬崖绝壁之间,桥下是万丈深渊,十分险峻而富有情趣。这就是西海景区重要景点之一的“步仙桥"。步仙桥小巧玲珑,横空飞架,两峰石洞通过小桥连接的天衣无缝,立于小桥之上犹如登上九天仙境,确有飘飘欲仙之感,俯视西海群峰秀美奇景尽收眼底,心胸豁然开朗。穿过桥头石洞便是下山步道,几乎垂直的小道本来无路可行,完全是靠人工在陡峭的岩石之上一点一点凿出来的石阶。每个石阶宽度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公分,顺阶而下十分艰难,若不是借助石阶边上的绳索和护栏,加之上山时三元钱购得的一根木棍拐扙相助我想是很难完成下行任务,就是这样仍然是心悸喘粗,两腿发软,颤颤惊惊。待下到平台后再也无法站立,一屁股坐在地上喘息静神。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真正含意。
静息片刻起身继续前行,没有料到不远处更加艰险的前进道路正在等待着考验我们的意志,那就是令人听着胆颤、望而生畏、举步维艰的西海栈道。怕也不行,在这个前不着村后无退路,荒山野岭的险要之地孬是孬不掉的,必须咬紧牙关迎难而上,排除万难战胜自我才能取得胜利。
栈道,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寻找岩石缝隙或通过人工打凿出一个个深深的孔洞,用事先浇铸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装入孔洞之内,再用高标号的混凝土浇注固定之后,在一根根横梁上铺设一块块混凝士预制板经严密固定后供人行走的悬空便道。这种凌空悬挂的栈道大多为平缓铺设,其宽度不足一米,如遇对面来人,其中一人必须背靠崖壁等候,让对面来人先行通过。栈道一边是直插云天刀削斧斫一般的峭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加上两块预制板之间留有五公分左右的空隙,游客走在上边使本就让人头昏目弦、心惊肉跳、两腿发软、近乎崩溃的情绪更加雪上加霜。有些胆量小且有恐高情绪的游客那确实是一种熬煎,只能将身体紧贴着崖壁,目不斜视半闭着眼睛一点点向前挪动,那状态惨不忍睹。我由于有第一次登莲花峰恐高的经历,这一次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敞开了心胸,放松了情绪,没有一点畏惧的感觉,不但欣赏了大峡谷群峰巍峨、奇松竞秀、满目苍翠的美景,反而精神饱满、愉快的快速通过了栈道险境,这大大的出乎我的预料,使我格外开心。过了栈道以后我兴奋地对着空旷的峡谷大声喊道:黄山,我胜利了!
七
我愉快的通过惊险的栈道以后,伙伴们和很多游客都对我竖起大拇指:老爷子真棒!大家的鼓励无形之中又给我增添了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并给我后半程的旅途增加了无穷的动力!
在白云宾馆门前的树荫下稍事休息,补充了一些能量和饮水后,我们一行沿着左侧较为平坦的道路直上鳌鱼峰。
鳌鱼峰山体宽广浑厚、雄奇威猛,不似西海群峰刀削斧斫般陡峭险峻。她的形态酷似一条硕大无比的巨鲸,那圆长高昂的鲸身,巨大高昂的鲸首,鲸咀大张,仿佛有鲸吞万物之势,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山腰处有一天然洞穴,因峰得名为鳌鱼洞。据传:元未农民领袖朱元璋,一次在与元军作战失利,逃至鳌鱼峰下,前有高山挡道,后有追兵将近,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神灵相助。此时莲花峰莲花顿开,从莲花峰上飘飘然飞下一位白发仙翁,手挥佛尘向鳌鱼峰一扫,随着一道金光,一声炸响,峰壁裂开,石洞出现。朱元璋当即拜过仙翁穿洞而去,此后推翻了元朝,成就了大明王朝二百余年的宏伟基业。从此鳌鱼洞成为鳌鱼峰一景。
鳌鱼峰峰顶较为平坦,视野开阔,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举目遥望光明顶、莲花峰、天都峰等景点清晰可见,海拔1773米,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首。古人有诗赞道:东海有巨鳌,何年飞到此;人行穿鱼腹,沾衣湿玉髓。
大清王朝江南华亭人,太常寺少卿沈宗敬有游鳌鱼峰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黄海山如海,神奇靡不收。虬松能破壁,灵石欲吞舟。无意抟鹏翮,容谁下钩钓?云涛时起伏,任尔自昂头。
下午约四时许,饱览了鳌鱼峰的美景奇观之后,我们一行顺着巨石间的弯曲台阶,时而平缓时而陡悄迂回曲折缓慢下山。说实在的,此时的我虽有饱满的精神支撑,但毕竟年纪不饶人,经过近十个小时的艰难险阻,长途跋涉已是精疲力尽。首先是右侧膝关节隐隐作痛,在平缓的小道行走尚能坚持,但上下台阶时明显拘谨难以负重,只好将左腿先上右腿跟随,一步分作两步走,这样一来行进速度明显减慢。在快要到百步云梯的时候,我和同伴们在一个平台处休息时看到道旁有几个二人抬脚夫在等活。我和同行伙伴李认夫妇走上前与他们攀谈起来。脚夫们介绍说:我们都是黄山脚下汤口镇的居民,长年从事脚夫的活计,当游客需要帮助时我们就把他(她)抬下山,按路程远近和艰难情况收取费用。比如说从这儿抬到百步云梯上边收费150元,抬到玉屏索道站要收费580元。我们以协商的口吻询问能少点吗?脚夫说不能。我们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出笨力,干的是力气活,赚的是辛苦钱,都是这个价。是啊,这些脚夫二人一组一前一后,一个竹椅捆绑在二根竹杆中间,游客座在竹椅上悠哉游哉很是惬意,而脚夫们则要抬着一个百多斤重的人(遇到身体肥胖的游客重量还要多些)上下陡悄的台阶(要知道我们单身攀爬都力不能支啊!)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觉得这绝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此时我不禁感叹:脚夫们不易啊!尽管李认夫妇出于关怀的劝说:邱老师,你年纪大了,不能坚持就让他们抬上去吧?可是我觉得580元还是让我吓了一跳!哎,我这个工资水平用在这里才真正是杯水车薪,不算个钱啊!
休息片刻体力得到了一些恢复,我们继续上路,可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接下来的路途更加艰险,难上加难。首先是体能透支严重。右腿酸软用不上力,稍一负重腿肚酸痛难忍,有时走的急了点便有腿部肌肉抽搐的感觉,只好把重力放在不太酸痛的左腿上,幸好拐杖帮了大忙减轻了一部分负担。其次是前行的道路越来越难走。台阶的陡峭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说的准确一点大概有八十度吧!没有办法,我只有还重复运用两步一个台阶的方法艰难的攀爬,有时手脚并用,就是这样也只能走上三两步就要歇一会,让抽搐的肌肉缓解一下在继续攀爬。好不容易挪到了百步云梯的下边,也就是让人听着生畏、望而却步、走着胆寒的最艰难的一段。
黄山的百步云梯我早有耳闻,是一段险中之险、难中之难的路程所在,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黄山的百步云梯位于莲花峰北麓的峭壁上,离莲梗不远处有二块巨石,一块如龟,一块似蛇,两石平行而立俗称龟蛇斗。听导游介绍,过去也是一个著名景点,后来因为观光路线需要由人工在两石之间的石缝处开凿出约二米宽二百余级险峻陡峭的梯道,因梯道坡度太小即艰险又艰难,给游客带来极度的困难。
到了百步云梯之下在未走三分怕的心里支配下,我的心里泛起了嘀咕,怎么办?这是最后一搏,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在强大的好胜心理驱使下,加上传化弟和李认夫妇的鼓励,尽管遭遇了腿软、抽筋、膝关节痛等等艰难困苦,仍然咬紧牙关、一鼓作风登上了峰顶……
当我在峰顶的游客休息座椅上安坐下来后,突然发现了峡谷内的玉屏索道站和正在运行的索道览车,心里立即升腾起无限的喜悦和感慨:我面对着深深的峡谷激动的挥舞着拳头高声呼喊,我胜利了!我终于在古稀之年又一次站在了黄山之颠,我征服了黄山,战胜了自我!
作者简介: 邱德龙 安徽灵璧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 、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 、灵璧县畜牧水产局退休干部,灵璧家园网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