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了什么?

中庸讲了什么

《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二程极力推崇,南宋朱熹将其独立成书,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中庸》在儒家经典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有人将《中庸》、《大学》比之为佛家经典中的《心经》、《金刚经》。予以为,《中庸》、《大学》确为儒家的众经之纲,众经之胆。

《中庸》的主旨是修身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仁人君子,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做到“外圣内仁”和去恶返善。

中庸的核心是阐述“中”、“和”的作用应用庸就是“用”,《中庸》是从哲学的角度、高度讲用中的方法,而不是从庸俗的角度告诉我们怎么做,故《中庸》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抽象性的方法论。以“中”为体,以“和”为用,用在日用平常间。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三才之道“三才”之道的哲学思想是,天、地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佛家道家都认为:“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易经》认为:天地人各有其道,“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义。”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

庸》的价值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老天派生出地那个东西叫“命”,“命”在你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个东西叫“性”,遵循人的本性做事的这些方法叫做“道”,有意识的去学习修行这个道,就叫做“教”(教育、教化)。“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天命都是超出人类社会的力量。这里的性:指本性。在人为人性,在物为物性,这种性来自于天和命。孟子说,仁义礼智就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东西,这些美德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污染(如情、欲),把这种先天的美德压下去了,所以要像擦镜子那样,把这些污染擦掉,这就是修行,也就是唤醒人性,顺应人性。

打开庸》钥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蒙蔽我们先天本性的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欲,而欲又是从情派生出来的,这个情就是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儒家修行方法最重要的是修心。首先要控制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这些情,这就是“中”,“中”通“衷”,就是指内心。这些情不要轻易表达,要内敛,这就是“未发”。外放(发)时,不要过分,要适度,要在礼的范围内,这就是“和”,这就是“中节”。所以“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最畅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的秩序就摆正了,万物就得到了养育。顺应人情、利用人情,天地间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人情如此,物情亦然。“未发”状态,也是佛家讲的“自性本净”的境界;外境引发的,你能随时察觉、随时调整,回到“自性本净”中来。

《中庸》的基本修行方法慎独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所谓慎独,表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独处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能表里如一、严守本分。要做到慎独,必须“诚意正心”(心要摆正,意念要诚,真诚无伪),只有“诚意正心”,才能更好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统帅格物致知,类似于“以道驭术”,这才是修身。慎独,亦有慎始慎终之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格物致知”是动时省察,“慎独”是静时涵养。

诚,是为人的根本,诚是真诚无伪,不自欺;诚也有落实、做实之意。修诚有两条途径,一是“自诚明”(自悟天理),二是“自明诚”(渐悟天理)。前者叫“性”,后者叫“教”。“自明诚谓之性”,通过修诚做到真诚无伪,把事情落实了,就能够达到明,对人生的事情就能看得非常明了,非常通透,一切都看明白、看清楚了,这是本性恢复了。“自诚明谓之教”,先把事情弄明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选择什么,然后照着去做,达到真诚无伪,达到完全落实,这叫做“教”(教育、教化)。

求诚的功夫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五种方法。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谨慎地思考,缜密地辨析,切实地践行,这“五之”里面就包含有科学精神。前“四之”为儒学,加上“笃行之”,才是学儒。即“知行合一”才是儒学。

修身之方五达道三达德天下最通达的道有五个:“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去落实这个道有三种方法,“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五达道是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婚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就是“亲亲之杀[等级],尊贤之等”。

“三达德”,是说所有人都要具有智慧、仁义、勇敢(刚毅)这三种美德,才能把人际关系处理好。有智慧,才能把这个方法想明白;本着仁爱的精神出发,才能把人际关系处理明白;把刚毅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才能不丧失自我,不能做“乡愿”。“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要修出智慧你得学习;要修出仁,你得身体力行;要修出勇,你要知道什么是可耻。只有这样修,才能“三达德”。

庸》的致用之方“九经”。“九经”是治理国家必须考虑的九个方面,“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大凡天下治理国家都有九条规律,即:提升修养、尊敬贤者、亲近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揽技术人才(兴旺百业)、怀柔四方、威慑诸侯。提升自身的修养,就“立道”;尊敬贤者,就“不惑”;亲近亲人,那么父母兄弟(对我)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则不会被弄得晕头转向(或者说是被小人迷惑);体恤群臣,那么群臣就会勤勉以报答(上位者或你)的倚重;把平民都当做自己的子女,那么百姓就会爱戴你;使百业兴旺,那么财富就会充足;对四方怀柔,则四方都会归顺于你;对诸侯威慑,那么天下的人就会敬畏你。这些治国原则,对我们治理企业乃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先秦儒家的思想是昂扬向上的,从汉开始,根据统治者的需要一次次被阉割,直到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实是亵渎了孔孟之道。宋、明灭亡时,这些人拿不出救国救民的方案,只有“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了。

常读《中庸》,读懂《中庸》,领悟中道的智慧,使用、奉行中道,知人之根本、做人的艺术与方法,使我们从容自得的生活,恰如其分的做事,实现“致中和”的目标,活出积极的人生。

(0)

相关推荐

  • 《中庸》的智慧

    鸦片战争以来,曾领先世界三千年的泱泱中华经历了百年国耻.人们反思落后的原因,在武器.制度等之外,将最大的决定因素归结于文化的落后.随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入,中华文明中很多核心的思想受到严厉批判.其中& ...

  • 语音版《中庸》赏析(1)天命之谓性

    <中庸>赏析(1)天命之谓性 各位网友,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中庸>这部重要典籍."中庸"的含义是什么,古今学者的见解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可以互相补充. ...

  • 《中庸》精义之一

    <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

  • 《中庸》中“慎独自修”的智慧

    <中庸>中"慎独自修"的智慧 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 ...

  • 中庸研读第10讲:第20章哀公问政(一)解读

    中庸研读第10讲:第20章哀公问政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0章 哀公问政(一)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为政准则即文武之道:德的内涵是仁.义.礼.智:理解"五达道" ...

  • 中庸研读第9讲:第18-19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9讲:第18-19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8--19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武.周公之功德,周公制定礼仪:礼仪在古代是团结家庭,维护国家的纽带.认识武王.周公之孝: ...

  • 中庸研读第11讲:第20章(二)解读

    中庸研读第11讲:第20章(二)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0章(二)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治理国家执政抚民的九条原则:理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道理:懂得中庸之道必"择善固 ...

  • 中庸研读第12讲:第21-23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2讲:第21-23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1--23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诚"与"明"之间的关系,诚与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 ...

  • 中庸研读第8讲:第15-17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5--17章解读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中庸之道要从身边做起:祭祀活动及鬼神之道的细微精妙.了解舜帝具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成为圣人,并最终获得了相应的地位.财富和寿命,理解& ...

  • 中庸研读第7讲:第13-14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7讲:第13-14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3--14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道不远人,努力实践中庸之道.理解"素其位"的论述,从"素富贵. ...

  • 中庸研读第13讲:第24-25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3讲:第24-25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4--25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至诚之道"的功用,可以出神入化,"至诚之道"就是 ...

  • 中庸研读第14讲:第26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4讲:第26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6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至诚"的功用和意义.至诚是万物天性的自然之成,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是自然演化的内在 ...

  •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7--28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圣人之道"的内涵,懂得素位而行和明哲保身.深入体会"为下 ...

  • 中庸研读第6讲:第11-12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6讲:第11-12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1--12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君子遵道而行及君子依乎中庸等观点:理解君子之道费而隐,中庸之道用途广博,体含精妙等道理: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