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阳川里栖雏凤? “淅川水世界之谜”系列之三
李官桥镇外四五里地有座土城墙,有三四米高,看着跟土堆差不多,但四四方方围起来,还显出城的轮廓。当地老百姓都把这里叫“龙城”。小时候的王耀杰也常去。这座城到底是什么时候的?属于谁的?最能“拍古经”(方言,“拍”即“侃”)的老汉儿也说不清楚,他们只是说,别小看咱这地方,现在长着些高粱玉米,看着跟个土堆一样,过去这里可是金銮殿,是朝廷住的地方。过去这儿啥都有,北京有啥咱这儿就有啥,整天车水马龙的!
1973年丹江水库蓄水,这个“不清不楚”的龙城被“不清不楚”地搁在了水底。后来水库下发现大量高规格的楚墓,人们想起龙城心中一激灵: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楚始都?!在极其干旱的年份,丹江水库的水面大落,龙城的土城墙部分露出水面,以诱人的姿态向考古工作者发出让人心旌摇荡的魅惑。
“如果说鼎盛时期的楚文化是一只美丽的凤,那么,尚在滥觞时期的楚文化就还只是一只刚刚破壳而出的雏凤,一点也不比凡鸟显眼,而且不飞不鸣,只能栖伏在幽谷之中,谁也没想到后来它竟腾飞到乔木上去了。”这是学者张正明在《楚文化史》中对早期楚文化的概括。后来发展为纵横数千里、席卷南中国、对中国文化走向影响巨大的楚国,难道就是从这个45里顺阳川起步?
4年后,龙城可能就永远不会“浮出水面”了。为了向北方输送甘甜的丹江水,水库水位将提高10多米,那样的话龙城将长眠水底了。在这4年中,龙城有没有机会再度现出越来越显得神秘的身影?等待中的考古学家能否获得足够的发掘资金?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龙城隐现引遐想
淅川一带有十来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址,顺阳川上的龙城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大量楚墓,特别是令尹子庚墓的发现,让人们重新审视顺阳川和龙城,为什么担任“总理”职务的王族会葬身这里?由于早期楚国考古资料有限,史籍记 载与现代地名又难以对应,在1978年下寺楚墓群发现后,学者们形成了两种观点,即“封地说”和“归宗说”。
“封地说”认为,顺阳川是令尹子庚封地,死后葬在自己封地是很正常的事。
“归宗说”认为顺阳川就是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龙城有可能是楚国始都。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史记·孔子世家》记楚昭王时令尹子西语:“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楚人初居丹阳,只是弹丸之地,其后以此为立足点向南推进,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因此,一部楚国历史与文化史的起点,应从丹阳说起。而丹阳究竟在何处,时光遮挡了视线,人们不能确定,所以历来有不同说法,成为中国历史中的千古之谜。
关于丹阳城的地望,历来说法很多,有人认为丹阳在陕东南某处,有人认为在湖北枝江市的丹阳聚,有人认为在湖北秭归县的丹阳城,还有人认为是在安徽当涂县的小丹阳,但这些说法都缺乏考古证明。
清人宋翔凤在其著作《过夜录》卷九《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首倡丹阳今河南淅川说,认为丹阳在丹江与淅水的交汇处。淅川在丹江之北,为丹阳地望。这种说法出现较晚,不为人所重。1978年下寺楚墓群被发现,众多的楚墓、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里是楚国早期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
“归宗说”认为令尹子庚之所以葬在淅川,是出于对楚国祖先的思慕和对古都的依恋,也是按照礼制要求的死后“归宗”。周代王国迁都后,旧的宗庙往往并不废弃。如周人最初都于岐周,后来武王迁都镐京,但岐周的宗庙没有废弃,很多贵族死后仍然归葬岐周。晋国也是如此。有学者依此类推,认为令尹子庚之所以葬在顺阳川,是因为这里有楚国早期的宗庙,也就是说,这里是楚国始都丹阳。
“封地说”和“归宗说”相持不下,直到1989年更多楚墓,特别是楚国箴尹克黄墓的发现,这种争议才戛然而止。
楚国箴尹来作证
克黄墓距离子庚墓仅仅400米。
此墓所在的地方现代名叫和尚岭,已经淹没在丹江水库中的这座丘陵是怎么跟和尚扯上关系的,已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大概是因为距离下寺不远吧。但从发掘的楚墓看,这里叫做“鸳鸯岭”似乎更合适。和尚岭楚墓群中有两座大型墓葬,一座发掘出有“克黄”铭文的升鼎等大量青铜器,9米外的另一座墓葬出土了编钟等青铜精品,墓中的骨架被鉴定为20多岁的女性。有专家通过铭文考证,这两座墓的主人是楚庄王的箴尹克黄和他的二老婆。
克黄是个在史书上留下痕迹、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著名令尹子文的孙子,据史书记载,相传子文是楚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邙子之女偷情所生,刚出生就被他的外婆扔到了野地,他的外公出去打猎,看到有只老虎正在给子文喂乳,认为这孩子很不平凡,会有大出息,就把他抱回了家,给他起名叫“斗毂於菟”(楚国方言:毂是乳的意思,於菟则是老虎),并把女儿嫁给了斗伯比。后来子文毁家纡难,辅佐楚成王稳定了楚国,当上了成王的令尹,此后多次征伐取胜,为楚国立下赫赫战功。而若敖氏也从此长期权倾楚国。
楚庄王时,若敖氏令尹子越(名斗椒,子文的侄子)叛乱,与庄王大战,被打败后举族被灭。当时克黄正出使齐国,返回走到宋国时听说这件事,别人都劝他别回国了。但克黄说:“我奉命出使,怎么能不回去复国君之命呢?国君就是上天,上天是能逃避的吗?”于是慨然回国,复命后自缚去了监狱。楚庄王念起子文治楚的功劳,说:“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因此恢复了克黄的官职,只是把他的名字改为“生”。这一年是公元前605年,那么有“克黄”铭文的鼎应该是铸造于公元前605年之前。专家以此判断克黄升鼎是目前发现的楚国最早的升鼎。
子庚和克黄都是楚国高级贵族,皆担任重要官职,他们的墓葬相距不过区区400米!这么小的区域绝对不可能是两大贵族的封地。因此克黄墓一发现,认为顺阳川是子庚封地的说法马上销声匿迹、站不住脚了。不是某个贵族的封地,而有这么多的高级别楚墓,能认定的就有楚庄王的儿子和他的箴尹,那么顺阳川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该怎么解释龙城周围的这大批楚墓群?“归宗说”自然占了上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楚国的始都丹阳,应该就在这顺阳川。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桂岑甚至认为,如果楚庄王时的都城远在荆州一带,这么多贵族“归宗”而葬可能性不大,根据这么多的贵族墓地能不能大胆推断,到楚庄王时,楚国的都城其实还在顺阳川。虽然楚武王有迁都于郢的说法,其实可能只是他称王时把丹阳改了个名,“郢”带“王”字,与王都相配。曹桂岑认为,楚国早中期考古有太多的空白,他的这种推断恐怕不能完全被否定。
在干旱的年份,顺阳川中的龙城曾两度“浮出水面”,土城墙残高两三米,有1200亩大小。曹桂岑等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其进行过发掘,在夯土内发现春秋时期陶片,取得了宝贵的考古资料,但由于没有彻底的考古发掘,龙城始筑于什么年代不得而知。曹桂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南水北调蓄水之前,有机会对龙城进行一次完善的考古发掘。
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已经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在所做的论述都还只是根据有限史料的推理,逻辑上虽然可以择善而从,事实上却还无从查证。谜底能否揭开,要看能不能找到直接的考古学证明。
楚出中原源新郑
今天看来地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的淅川丹江库区,会是楚国始都所在地?不少人对此充满疑问。其实在古代,丹江水库一带文化相当发达。
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政治中心一直位于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和伊洛地区,而丹江是关中地区通往江汉平原的要道,是连接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区域的重要纽带。淅川县旅游局局长王耀杰开玩笑说,这可是当时的“京广线”。事实上,一直到清代,丹江的水运都极其发达,只是近现代铁路兴起,水运衰落之后,丹江才显得偏僻了。
关于楚人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认为是在南方发展起来的,有认为是西方“拜火教”的后裔。而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楚人的先祖是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按照《史记》的说法,楚人的先祖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火正,能光融天下,帝命曰祝融……(重黎)其弟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周文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
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在《离骚》第一句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有人考证,伯庸指的就是祝融)。”祝融活动的地区,在新郑一带,古称“祝融之墟”。这样看来,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约在夏亡时,他们向西迁移到陕西,然后沿丹江南下,在如今淅川县顺阳川一带落脚,然后从此起步,成为席卷南中国的泱泱大国。
现代考古发现也验证了楚人“北来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崇文认为,丹江水库周围目前能够确定的最早的楚文化遗址有襄樊真武山遗址和丹江口朱家台遗址,这两个遗址内均出土了典型的楚式柱足陶鬲,时代为西周中期至晚期。1996年,在丹江上游的陕西丹凤县巩家湾遗址中,也发现了西周中期的楚式陶鬲。这表明,最早的楚文化是分布在丹江至汉水中游地区。高崇文说,目前较可考的楚国发展线路是由丹江到汉水中游再到江汉平原。
古文化学者认为,从楚国的图腾可以看出楚国先民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楚人崇凤崇火,认为凤是火之精灵。“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就是凤,可见楚先民把祝融与凤视为一体。楚人姓芈氏熊,历代国君都冠以熊号,其最早居地又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即熊穴)等。而新郑自古是“有熊部落”的势力范围,以熊和罴为图腾,这或许有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