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即将去传媒工作的新闻学生

又有一批新闻专业的同学即将到媒体工作,不管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从事新闻的同学,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一个就是如何从新闻人转变为传媒人。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和新闻传播学教授,我想给同学们讲一点学校里没有讲的东西。

新闻人跟传媒人不是一样的吗?NO!二者并不完全一样,我用一个案例来分析它们的区别。我曾在课堂上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我的一位旧同事的故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任广州某电视台的新闻中心主任。一天,他手下有一记者在某工地采访中突然发现楼顶上有人想跳楼,他敏锐的感觉到可能要出事,立即吩咐摄像开机。说时迟那时快,来不及救援,楼顶上的人已经跳下去,整个跳楼自尽的镜头被完整的记录下来。当晚新闻里,要不要使用这个镜头,这位新闻中心主任思考了半个小时。在课上我问同学们,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绝大多数同学都说不能用,镜头太血腥,有违新闻伦理道德。我说,从新闻人的角度来看,你们的答案是正确的。然而,如果从传媒人的角度来看,那就未必了。

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广州电视新闻竞争的现实环境,当时香港电视进入了广东境内,香港电视新闻以其极具民生化和客观性迅速占据了广州地区80%的收视市场。如何能打败它呢?守土有责,这位新闻中心主任苦苦思索着对策。机会来了,如何在当晚新闻中使用那么自杀的长镜头,那么至少十天内它们的新闻节目将给广州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将在与境外媒体竞争中占据上风。那么,使用这样一个有违新闻伦理的镜头会有什么后果呢?这位主任判断会写检讨,但不会丢乌纱帽(撤职)。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事后他写了检讨书。但通过这些传媒人的敢闯和创新,他们的新闻栏目终于击败了香港电视新闻,跃居广州地区收视榜首。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新闻人的考量是公众的利益,而媒体人的考量除了公众利益之外,还有媒体利益,而媒体利益的本质还是商业利益。在残酷的媒体竞争中,媒体人要在现实和理想中博弈,并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媒体人的思考维度要比新闻人多,他不能照搬教科书,他有更多的现实考量。我的一位央视朋友曾说过,创新就触碰两条红线之间。两条红线,一条是政治、政策,一条是伦理道德。碰到红线你就会死,尤其是第一条。创新就在你将碰又没碰到之间产生,既需要胆量又需要智慧,不好拿捏。在学理性上,我并不认同新闻中心主任的做法,在此我只是想说明传媒人不像新闻人那么理想主义,处理现实问题教科书没有现成答案。要做事就要不怕试错,我认为没写过检讨的传媒人不一定是优秀的传媒人。

真正的新闻大学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传媒课堂上。当然,我并不否认新闻教育和专业学习的必要性,新闻学给予我们专业主义的判断标准,而传媒工作还需要考虑这些标准在复杂环境中的现实应用。所以我要对有新闻理想的未来传媒人说,不忘初心,重新开始。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也可以到分答上去聆听我的“谬论”。

你用过分答吗?这是一款既能学知识又能赚钱(包括提问者)的付费语音问答新产品。体验一下吧!扫码“分答”,向谭天教授提一个好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