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来偷师:中国科技公司凭什么击败硅谷巨头?
尽管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公司有103家(美国有134家,英国有22家),但很少有欧美人士能列出这些公司的名称。英国管理杂志《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近日撰文指出,这要么是因为,这些公司很少在欧美市场开展业务,要么是因为它们没有在欧美市场展开品牌营销活动。
“我们的读者可以轻易在1分钟内写出至少40家美国公司,但要列出中国公司则有点困难。”这篇文章写道,“很可能,你能列出名称的中国公司都是科技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华为、联想、京东、小米、百度和滴滴出行。”
这些公司最初被认为模仿了美国科技公司,但目前则更多地成为了美国公司的竞争对手。那么,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苹果是否应当担心来自东方的威胁?在过去十年的领先之后,这些公司的地位是否会被动摇?
以下为译文全文:
中国公司的崛起令硅谷巨头感到压力
从单纯的数字来看,科技行业的中国公司正在快速发展。以增长迅速、规模达1940亿美元的全球数字广告市场为例,谷歌和Facebook利用这一市场建立起了巨额财富,而根据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的数据,2015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在全球这一市场的份额为12.1%。到202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提升至18.1%。
中国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机大战中也做得不错。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苹果和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之和已从2015年第二季度的42%下降至今年同期的33%。而中国五大手机厂商,包括华为、Oppo、Vivo、小米和中兴的市场份额之和则从17.7%上升至28.5%。
此外,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每年的电商销售额达到8990亿美元,高于美国市场的3970亿美元。eMarketer预计,到2020年,中国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4万亿美元,是美国市场的4倍,并超过随后20个国家的总和。
硅谷巨头们没有太好的机会去开拓中国市场。用外交辞令来说,这是因为美国公司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去理解中国市场。然而,这样的观点没有意识到,中国市场的竞争并不像其他地区一样简单。
无论怎么看,美国西海岸的巨头都在面临太平洋另一侧中国公司的竞争。eBay和亚马逊未能获得成功,而后者的困境据说是由于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起步之初不愿投入广告,而是相信亚马逊中国能像在全球其他地区一样,获得自发的口碑传播。
谷歌和Facebook尚未在中国提供服务。只有苹果取得了真正的进展。然而,由于本土竞争对手在技术方面的快速赶上,苹果目前也面临着销售滑坡的局面。
科技公司的全球竞争不可避免
美国科技公司未能打开中国市场,但我们也没有看到,在曼哈顿、里约热内卢、柏林和曼谷,有许多用户用百度去替代谷歌。因此情况是否是:中国公司占领了中国市场,硅谷巨头征服了世界?
然而在科技行业,没什么是永恒的。最终,规模庞大的中国市场也无法支撑持续的增长,而中国公司也需要考虑开拓其他地区。亚马逊和阿里巴巴,谷歌和百度,苹果和华为,以及Facebook和腾讯之间的全球竞争似乎不可避免。
确实,有迹象表明,这样的竞争已经开始。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已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取得了成功,而你也可以看到小米的产品在美国的商店中销售。阿里巴巴近期收购了东南亚电商公司Lazada,加强跨境电商的发展。腾讯则收购了多家欧美网游开发商,包括全资拥有Riot Games,以及持有Supercell的大部分股份。
中国公司的时代正在到来,那么你是否知道,中国公司凭什么击败硅谷巨头?
运营方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令人瞩目
很明显,中国公司在技术上带来了创新。例如,阿里巴巴有能力处理及分发数量达到亚马逊4倍的包裹,而腾讯微信早在Facebook Messenger之前就提供了支付功能。
对硅谷巨头来说,更值得担心的并不是中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中国人口教育程度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这样的创新。真正值得担心的是它们作为组织的行为方式。
在欧美,关于商业运营有很多讨论。敏捷、员工参与、鼓舞人心的领导力、创业精神、多元化的员工队伍。所有人都认为,具备这些特质的组织将产出更优秀的业绩,而没有其他公司比谷歌做得更好。
由于具备这些因素,这些公司是很好的雇主。它们从最优秀的人才那里得到最优秀的贡献,基于最佳理念去制定战略,并利用数据去支持敏捷运营。这是种能带来成功的组合。我们倾向于假定,美国西海岸的巨头们不仅最具创新性,也制定了最佳的运营方式。
在这个方面,中国的新兴公司应该很难赶上?毕竟,在中国,民营企业在30多年前才合法化,而大部分50岁以上的商业人士都是在旧环境中接受的管理训练。
然而,许多正在兴起的中国科技公司具备非常适合21世纪的特质,在工作中很少有官僚主义作风。
剑桥贾奇商学院教授大卫·德克莱默(David de Cremer)表示,“大部分中国公司都秉持制造经济的思维:产出更多,回报就越多。质量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华为从一开始就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德克莱默曾与他人共同撰写了关于华为的著作《华为:领导力、文化和连接》。
除了对用户的专注之外,华为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值得关注,例如该公司的合伙人模式(员工持有华为的98.6%股份,并分享公司的利润),以及每6个月更换的轮值CEO策略。
德克莱默认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希望公司不上市,从而试验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并探索轮值CEO的做法。“我会将他称作睿智的架构师。他不希望公司陷入自满或傲慢的境地。”
中国公司在欧美市场需要做什么?
充足的资源?有。技术实力?有。动力?有。有远见的管理层?有。中国科技巨头已具备了所有要素,以挑战欧美竞争对手。
或者说,看起来已经万事俱备。
对中国公司来说,在欧美市场需要做的是将夸张与事实区分开。大部分相关图书都像是圣人言行录。例如关于京东的一本书这样写:“他直白的话语、远见和理想,再次提升了员工的士气。”尽管书中也记录了其他轶事,但在翻了50页之后,我已放弃寻找关键信息。
由于缺乏公众的严密监督,很多情况仍然很难被知晓。关于公司如何变得敏捷,带来变革,或是“促进主人翁意识”,这些对话都来自于员工,缺乏证明。
我们所知的是,这些公司到目前为止非常成功,但它们模仿的硅谷巨头也很成功。低估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公司是愚蠢的。
最终,决定全球科技行业竞争赢家的可能并不是市场竞争。政治因素可能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而时间将证明一切。
编译|维金
或许你还喜欢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