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今天,宁夏,“震”惊世界!

1920年,12月16日,晚8时6分9秒。
请记住这个时间。
一百年前的这一天,宁夏海原大地上,脆弱的土地被撕裂。山摇地动,天空红光如练,龙卷风犹如万马嘶鸣,大地在疯狂中完全失去自控……
▲全文1505字,阅读约需3分钟
策划:丁洪 孙晓梅 陈宝全
执行:刘文静 李振文 刘旭卓 李尚
此次震害
殃及陕、甘、宁、青等17个省市区
方圆面积2万平方公里
27万余人死亡
30万余人受伤!
(↑极震区某处)
这场大地震释放出
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的震波能量
当时世界上有96个天文台
都记录到这次地震!
海原县地震局和海原县人民政府编写的
《海原大地震1920》
一书记载
↓↓↓

此次地震震级8.5级,波及17个省市区,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甚至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地震仪上,也清晰刻画出了地震波。时称“寰球大震”。

而这场自然浩劫
带来的余震时间
长达3年!
很难想象
那些躲过劫难的亲历人
是否时刻胆颤心惊
害怕灾难再次袭来!
(1921年,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左)在静宁考察海原大地震临时住的帐篷)

海原县城西门外,有个“万人坟”。

“万人坟”的碑文记载:这场巨大的灾难,造成27万余人亡殁,海原全县7.3万人丧生,占当时全县人口的59%。
现任海原县地震局局长的刘刚今年54岁,他还记得8岁初见这里时的情景。
“当时我和父亲赶集经过,看到部分已经塌陷的地方,裸露出白骨,我还好奇地问父亲。”从老一辈人那里听说过地震情况的父亲告诉刘刚,“万人坟”里,埋葬着海原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遗体。
刘刚家震殁的4人,也葬于此。
2000年,进入地震局工作的刘刚,开始从各处搜集资料,寻找见证人。一幅幅画面,一行行文字,1920年的那场大地震,变得越来越具象,让人越看越心痛。
在他搜集的一份资料中,这样描述那场灾难:地震时巨响震天,大地剧烈摇动,“山崩如瀑布般倾泻”“平地陷入深谷”“地涌黑水”,强烈的震动持续十多分钟,城郭乡村转眼间消失无踪。

(海原海子震湖,是大地震发生时,造成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地震重塑了这一带土地的面容,也给二十几万鲜活的生命画上句号。)

行走在如今的海原,即便不是地质专家,也能分辨出一些1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痕迹。

从海原县城出发,车窗外的远山间,遍布一条又一条的山沟,就像大山的裂痕。

海原,这个被众多科学家一致认为的“历史地震遗迹博物馆”,也让中国现代地震学,由此发端。

(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唐家坡田埂错动遗迹)

在地震中

有一棵被地震撕开的柳树

每年都用枝头的新叶

向人们示意生命的顽强

这棵柳树被称为“震柳”

是海原人的精神标签

在震后100年里

它见证了这片大地上人们的生生不息

震柳位于西安镇西华山北麓哨马营村
因为地震中左旋走滑位移的力量
其中一株树干纵向裂为两半
如今看这株古柳,躯干撕裂
底部树杆中间已经空了
远看好像枯朽

但在夏季,长满绿叶后

它却像团“绿云”一样,生机勃勃!

2012年3月14日的《中卫日报》一篇名为《震柳精神兴海之魂》的文章,提到1984年全国文物大普查,时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汪一鹏看到被撕裂的古柳后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地震现象,那么大一棵柳树,把它劈成两半,而且它错动的方式反映了地震的一般规律……”

从此,这棵古柳成为研究地震的活标本,也就被叫做“震柳”了。

后来,震柳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一个文化符号。

在今天的海原大地
10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
模糊又清晰
(↑今日的海原)
模糊是因为
很难将眼前美丽的海原
和当年的废墟联系起来
清晰则是因为
震柳、海原震湖
大山大地的伤痕依旧清晰
海原人把对大地震的追忆
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日的海原)
2020年
我们的脚步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百年之后的这里
早已是沧桑巨变
一个个簇新屋顶的村庄、村落里
一位位当地人明亮的笑容
与淳厚的言语……
你会发现
在这片土地上
最有力、最坚韧的
还是人们
和他们赋予这片土地
最强大的精神!
更多、更完整、更丰富内容
点击下方图片
进入《银川晚报》文化周刊版面
让我们一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