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在同类学校中挑出性价比最高的学校
前天写了个小文,聊了聊双一流学校,结果发现感兴趣的人不少。看来以后可以专门开辟一个系列讲一下学校、学科的事情。
事实上,填报志愿这事一点也不比高考轻松,怎么挑一个比较好的学校,特别是同档次的学校中怎么挑一个比较强的学校呢?
其实很简单,同一个level的高校中,工科强的优先考虑。
为什么?
首先,工科好找工作。咱不提当科学家的事,能当科学家的人就按照本学科的实力去考就行,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以后是要从事科研以外的工作的,搞科研这事不适合大多数人,所以你考个工科强的院校对以后就业肯定有好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来钱。
美国有一部讲科学怪才的喜剧《生活大爆炸》,其中有一集系主任问四个物理学家,搞科研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在他们报出自己的答案之后系主任明确告诉他们:钱。
工科恰恰就是挣钱的。
产学研结合的最好的学科就是工科,其他哪个学科都不可能比工科结合的更好,因此工科好的学校普遍有钱,有钱就能办事。
知道香港的高等教育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么?之前的香港高等教育有什么?真的是乏善可陈,所以丘成桐先生能在那个年代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来去了伯克利读博士,这简直是天赋异禀到令人发指的那种;但是后来确定香港要回归了之后,我们跟英国人玩了一手:你不能随便卖地,你把地卖完了97以后我们怎么办?
英国人也不甘示弱,行,那我办教育,办高等教育,把钱全部用完。于是英国人在香港的高等教育上投入了数额惊人的资金,结果香港大学教授的工资比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这些牛逼高校的教授高了50%以上。
效果是明显的,开始有大量的高水平人才不断流入香港,香港高校的实力真的是一夜之间就蹿了上来,而且招聘的门槛之高,丝毫不在国际顶级名校的要求之下。
有钱真的就是好办事,有钱就能吸引来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的人才能够带给学校什么那就不用我多说了。
就说浙大,竺可桢先生在浙大当了十多年校长,培养出多少牛叉的人物?后来浙大在1952年经过院系调整之后,实在是不剩下些什么了,就保留了四个工科专业。当年那可真是筚路蓝缕啊,一点点攒家底,后来路甬祥院士来当校长了,那时候全校就他一个院士;后来真是东挖西刨,到他离任去中科院当副院长的时候浙大有7,8个院士了,为后来浙大的再度辉煌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人才是一个大学的灵魂,有的时候人才靠情怀能吸引过来,有的时候人才也是要讲柴米油盐的。你给50万,我给80万加房子,你说人才会怎么选择?除非一些特殊的原因,否则大部分人会选后者吧,而工科强校就能有这种底气。
再注意一点:工科牛的学校,占的地方都不小,而文理科很强工科相对较弱的高校占地都不大,这也是限制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有时候校长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排名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选那些财大气粗的学校,这个对个人将来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没错,我就是个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