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三位作曲学子“中国风味”钢琴作品全球发行
由拿索斯 (NAXOS)唱片制作发行
倍受国际舞台期待
天池·回响(The Echoes of Tianchi)
作曲:孙昊瀚
《天池·回响》创作于2018年,作曲家用钢琴特有的音色、织体特点来描绘长白山天池与其周群峰间所回荡的声响,以及描绘天池那时隐时现、变幻万千、无限的神秘感。
钢琴演奏 孙昊瀚
五(Five)
作曲:李姝颖
《五》是作曲家李姝颖专为钢琴独奏而创作的曲目。数字“五”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重意义——不同音高的五声音阶相遇并融合。它的目标是融合哲学方面的五种不同元素、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以及贯穿整首乐曲的五种不同音乐表情来达到统一和谐。
钢琴演奏 张睿
嘎所(Gasuo)
作曲:刘博
《嘎所》的创作灵感和音乐素材来源于贵州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
钢琴演奏 杰卢卡·路易西(Gianluca Luisi)
(2018年11月上海川沙比赛现场录制)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首届“黄自杯”作曲大赛评委会主席叶小纲教授:拿索斯(Naxos)唱片出版由意大利钢琴家杰卢卡·路易西(Gianluca Luisi)演奏的《中国印象》(Impressions of China),主要是2018年上海举行的“黄自杯”国际中国钢琴作品作曲大赛中获奖作品的录音。国际唱片大品牌出版中国作品专辑,好事一桩,尤其对于默默无闻的青年作曲家,由此可在浩瀚的国际音乐唱片星辰中寻觅自己的微光,对事业起步很好,衷心祝贺!期待这些青年作曲家由此走向更好的未来!
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首届“黄自杯”作曲大赛决赛评委罗伯特·布洛克尔(Robert Blocker):“黄自杯”国际中国钢琴比赛汇聚了来自中国作曲家们的最新作品。在这样的比赛中做评委,如何在众多出色的作品中优中择优,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黄自本人的作品算是我的参考。他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非常合理地将音乐元素与思想结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的音乐会带来直观的心灵触动,听众会被这些新的旋律与节奏韵律所感动。同时我也会观察一些中国独有的音乐元素,思考这些音乐文化将如何架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这类比赛对于年轻的中国作曲家与演奏家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刚刚开启他们的职业生涯。今天这些新生代的作曲家们就如82年前的黄自,被世界认知。音乐无国界,他们都是在向全人类传播希望的信息。
上音作曲指挥系主任、首届“黄自杯”作曲大赛决赛评委周湘林教授:
首届“黄自杯”国际中国钢琴作品比赛的评审标准,首先是针对参赛者对中国元素的理解,其次是观察青年作曲家的艺术审美及写作方面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作为该比赛的评委,有几部作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我也高兴地看到我校几位青年作曲家的参赛作品已由国际著名唱片公司出版,这对青年作曲家的专业发展,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以及作曲指挥系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皆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届“黄自杯”国际钢琴作品作曲大赛总策划、艺术总监、决赛评委周铿教授:获奖作品得到众多评委们的高度认可,我们对比赛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这个作曲比赛,推出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诞生更多的优秀中国作品,让世界通过钢琴音乐了解中国文化,对通过钢琴音乐推广中国文化具有非凡的意义。“黄自杯”作曲比赛旨在鼓励不同国家的作曲家创作具有中国元素全新理念的钢琴作品、和以往的作曲比赛不同之处是“黄自杯”比赛评审组成员为7位作曲家和7位钢琴家,包含6位音乐学院院长在内所组成的强大阵容,由杰卢卡·路易西(Gianluca Luisi)现场演奏进入决赛的六首作品,评判上尽可能做到作曲家和钢琴家在意见上的统一,在最大限度上挑选出优秀的作品。最后感谢给予比赛无私帮忙的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各位评委和为比赛录音付出辛勤劳动的意大利钢琴家。
专辑《中国印象》演奏者、意大利著名钢琴家杰卢卡·路易西(Gianluca Luisi)教授:作曲大赛的宗旨非常有意义,有清晰明确的立意(使用有中国元素的内容),再加上作曲家别致有趣的音乐构造最终所呈现的完好效果。与大型唱片公司合作,如Naxos(拿索斯),是让作曲家们提高在世界上知名度的最有效的方式,也让比赛获奖作品音乐能够及时在世界的范围得到推广。最后,我很荣幸担任这些获奖作品的演奏,通过CD和音乐会把它们介绍给世界,因为我深深懂得这些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也热爱这些作品。
钢琴作品一等奖获得者艾莫利·瑙莫夫(Emile Naoumoff)是法国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他是本世纪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纳迪娅·布朗杰的关门弟子。年仅十八岁时,成为与世界著名音乐发行出版社肖特(Schott)签约的最年轻作曲家,被称为不可多得的的音乐奇才。艾莫利·瑙莫夫先生表示,能参加此次“黄自杯”国际中国钢琴作品作曲大赛,他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以这次比赛为契机,他创作了中国元素的音乐,并有望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编辑: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