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郑信平||一夫当关茗洋关(散文)
一夫当关茗洋关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李白在《蜀道难》中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道出了蜀道的行走艰难和攀爬之苦,以及各种关隘的险峻难攻,也表明了西蜀大地与中原隔绝的无奈。在上饶县胡村有个老茗洋乡,典型的江南小高原,四周群山环抱,唯一的进山之路穿凿于坚硬花岗岩体的半山腰,坡陡弯多,边上悬崖壁立,大有一夫居高,万人莫过之势,入山之关口就叫茗洋关。
江南多丘陵,上饶以黄土丘陵居多,黄土吸水,饱满之后易成片坍塌,故险峻陡峭之地不多。上饶引人入胜的几个地方,其地质地貌都不是丘陵黄土,而是花岗岩或丹霞地貌。茗洋乡就在灵山风景名胜区的西端,在睡美人的发梢铺展处,托了花岗岩的福,在市区边上就有这么个好去处。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上饶书画名家俞石钟老先生的《茗洋关秋景》系列图片,颇有感触。老先生浓厚的艺术底蕴,独特的视角,自然光的运用,远与近的组合,景物的取舍,将我这个老上饶县半铭洋从画面上牢牢吸引住了。画家之秋图的摄影技巧非我这种艺术盲所能体会和掌握的,只有由衷的赞,也勾起了我再临铭洋其境的心。
从事过交通口工作,曾在普桑三菱越野上跑过硬化没硬化通或不通的犄角旮旯,再往里面的灵山半山腰的东灵村我都到过不止一次呢,何况外面有通天大道的茗洋关。熟门熟路,于是,说走就走,一路慢开,沿途风景尽赏。顺着冷铺线一直开,在快到横峰龙门乡界的二百米处右拐,拐上一条新开的柏油大道,宽广新修的柏油路沿着河流弯弯曲曲,逐渐抬升。窗外水声潺潺,虽是秋已深,绿意仍驻。行车在谷中,大有成片的绿硬要挤破挡风玻璃,排山倒海般压得您透不过气的感觉。黝黑柏油大道中间的醒目黄色分界线一路指引着我穿村过桥、临渊攀坡。在紧轰油门,扭麻花般的猛打方向盘N次之后,终于到达了茗洋关水库的坝顶,停车驻足,身居高则目可临下。
茗洋关是从外面丘陵地带进入灵山西部大片高山区域的一整条山陇的最险要之处,左右两边皆是花岗岩山体,壁立相向,谷底最窄处不过三五十米距离。谷底之物,对应于高耸险峻的大山,实在是过于渺小。行进中的我们,在居高者眼中,莫过于黑乎乎的移动之物。如此险要之处,加之入关之后,还有大片的高山空地,尽可自给自足,养活千把两千号人不成问题。故而,茗洋关是瓶颈,历来是众家争夺之关键隘口。
毛主席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我看用在铭洋关这也蛮合适的。狭窄的谷底恰是修建水库的最优选址,加之两边的花岗岩山体,坚固不透水,是不二的好地方,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茗洋关水库。
水库建成于1959年,是典型的高山平湖。站在水库大坝上,属于居高登顶了,就可揽胜。俯视茗洋湖十里烟波,绿漪微泛,立刻就会有股融入于中的冲动。于是,驾一叶扁舟,在绿波里荡漾,欣赏着灵山诸峰在平静湖水里的倒影,你会惊奇地发现,她的秀色也一并被拖入水中了。那幽静的山谷,还有那薄薄泛起的云雾,和着天上的云彩、水边农户家袅袅的炊烟,混合着在水中叠加又叠加着,直晃得你头昏眼花,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此时,天地存乎一心,真正是十里绿波游不尽,青山满目皆是歌。
若空闲时间再多点,你尽可端坐舟头,挥杆潇洒一番,或濯足水中,任小舟自横。又可静观水上鹭鸟翻飞,水下鱼虾竞游,别有一番情趣。不想垂钓,脚也洗好了,想听听传说,你此时可轻摇小舟到杨婆古桥这离船登岸,歪身伫立于古桥头,听老农讲讲寡妇杨婆织麻搓线捐资造桥的故事,顺带看看桥下鱼群游动争食的热闹,或可引起你的庄子鱼之乐一番思考呢。还有那湖边滩涂上悠闲的老黄牛,调皮的牧童竞游嬉戏,无不是动人的画面。尽管往往已是日落西山,你此时会忘了时间,眯了双眼,丢了思归闹市的心。
(2020年10月9日03:04)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郑信平,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