娴雅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闲”向右跨一步就是“闲散”。再跨一步就是“百无聊赖”。如果说“闲静”只是一种平静的心态,“悠闲”只是一种放松的状态,那么“娴雅”就是一种从平静、放松的状态中进一步走向高端精神层面的大智闲闲。“娴雅”的内涵,除了高卧、静坐、尝酒、试茶,还有阅书、临帖、诵经、咏歌、鼓琴,焚香,莳花,侯月,听雨,望云,瞻星,负暄,吟雪,看鸟,观鱼,漱泉,濯足,倚竹,抚松,远眺,俯瞰,散步,荡舟,游山,玩水,访古,寻幽,消寒,避暑,随缘,忘愁,慰亲,习业,为善,布施。这些就是中国古人界定的四十种娴雅。娴雅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悠闲”的最高境界。只有进入了这个境界,才能生发艺术。
你看,高卧、静坐,可宠辱皆忘,体静心闲;尝酒、试茶,可觥筹交错,对酒当歌;负暄,咏歌,可率意谈噱,抒发胸臆;赏画、临帖,可修身养性,显潇洒不俗之气;听雨,吟雪,可动情感意,吐纳成章;游山,玩水,可情驰神纵,悟天地大道;访古,寻幽,可发思古之幽情;远眺,俯瞰,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释放情怀,舒心忘愁…… 这其中的哪一项都是高雅的精神生活。郑板桥正是因为进入了“娴雅”的境界,沉密神采后,才有了那种“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的情怀。这情怀,乐天旷达,也只有乐天旷达才能尽情地玩赏大自然的美,方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才能有闲中之悠,闲中之乐,闲中之趣,闲中之雅。
要做到“娴雅”绝非易事。这关乎学识和情操,关乎修养,关乎环境和情绪。据说,人有二十七种情绪:钦佩、崇拜、欣赏、娱乐、焦虑、敬畏、尴尬、嫉妒、自卑、冷静、困惑、渴望、厌恶、痛苦、着迷、兴奋、恐惧、痛恨、有趣、快乐、怀旧、浪漫、悲伤、满意、性欲、同情和满足。这二十七种情绪,有的是在悠闲中产生的;有的是环境诱发的;有的是环境和情绪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焦虑、尴尬、嫉妒、厌恶、痛苦、自卑、恐惧、痛恨这些不良的情绪,被我们的先人统统归为“躁”。黄帝内经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可见“躁”危害之大。人一旦“躁”了,就闲中无乐了,闲中无趣了,闲中无悠了,又谈何娴雅?养生之道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雅,而养生最怕躁。
古人说:“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事到无心”,是心绪的放开,即有丰富的心灵和有简朴有趣的生活内涵,这恰恰是“有心”。以此去观察和欣赏美,才能“乐”;乐能开动心智,心智一开,百脉具开,会目遇神会,品咂有味。人有了很高的品味才能“闲”,这个“有味”便是情操和学识,这个“闲”就是“娴雅”。
闲中有天趣,天趣逼人,天趣生艺,艺能养心,这些,就是“娴雅”的应有之意。娴雅不能没有艺术,娴雅应能生成艺术,一切艺术的诞生都始于娴雅。人类正是有了这种娴雅,才产生了艺术。娴雅,其实从人类早期就产生了,譬如人类童年时代的岩画、岩雕、贝雕、制陶等等。
娴雅,是要靠长期的修养和文化积淀的。能进入娴雅的境界才能让自己的悠闲之情和才智才情,在精神的天空中恣意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