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两化”融合 “绿富”双赢 ——“两山”理念的湾沚实践
安徽学习平台2020-12-11作者: 王世宁 张学桥木托盘、排水盖、花盆、地砖……这些常见的产品,都是由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制成。每到夏季,清晨采下的“陶辛莲子”,下午就能飘香在长三角多个城市的市集。从入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到入选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湾沚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两化”融合为方向,坚持不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功走出了一条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从耗木材到吃废料湾沚区花桥镇,有着国内规模最大的托盘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34家,年生产销售托盘3000万片,产值32.3亿元,占据着全国近7%的市场份额。
“传统木材加工行业要摆脱对生态的消耗,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生态化。”芜湖亚太通用托盘包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贞凤说,2012年以来,公司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专注于托盘新材料、新技术。他们成功研发了新型木塑托盘一体成型技术,实现了工农业废弃物在托盘行业的综合利用。虽然多年科研花费了数千万元的资金,但陆贞凤认为这钱花的值。她算了一笔账:公司年处理各种废塑料、废地膜、废木屑10万吨,年产木塑托盘500万个或生产马路砖300万平方米,年节约木材2万立方米。这意味着能够少伐80万棵树,保护1.5万亩的森林资源。而且,所有木塑产品可以多次回收、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效益才能可持续。新产品既满足了许多大客户对环保的要求,也让我们的生产成本下降了。我们有信心让这条绿色生产线一年后实现盈利。”陆贞凤说,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塑托盘生产商,拥有发明专利17项。芜湖乃至周边城市的许多乡镇都表达了合作的意向。在当地,托盘产业物料循环利用链稳步构建。据初步统计,园区年利用秸秆和刨花约90吨,农膜约30吨,阶段性解决了湾沚区及周边区域废弃农膜的处理问题。园区还为当地群众提供1500多个就业岗位,年创税收1.1亿元,实现富民惠民。产业绿色化也为乡村绿色化创造了条件。湾沚区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目前该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好风景带来好光景上世纪90年代末,凭借“十纵十横”的水乡风貌,“陶辛水韵”入选芜湖新十景。“单纯依靠美丽景致,只能让在景区工作的人挣钱,群众受益度不高。”湾沚区陶辛镇荷花协会会长董宏明说,如何发挥自然地理禀赋、以生态文明撬动乡村振兴,成为时代的新课题。
2017年以来,依托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旅游产业要素优势,陶辛镇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合作,引进花期长达100多天的“太空莲”并扩大种植。新品种在满足观赏的同时,极大增加了莲子产量,形成一条集采摘加工、观光旅游等于一体“三产融合”示范带。
“70岁的剥莲子,60岁的采莲子,50岁的种莲子。除了外出务工和求学的青年人,如今是家家有莲子、村里无闲人。” 董宏明说,莲子亩均增收3000元,参与的规模种植户近200户。一些村民还利用荷塘的优越水质,混养水产,搞多种经营。每年都会涌现一批示范户。脱蓬、剥壳、去皮、通芯、烘干……全国莲子加工8条最先进的生产线,有5条在陶辛。当地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打造莲子加工基地。通过对莲子、荷叶等荷产品深加工,并利用冷链进军长三角生鲜市场,实现亩产增收2000元,带动近5000人就业。
如今,陶辛镇的荷花有近2万亩。房前屋后的荷塘将村民的生活包围在“大花园”中;荷花对水质的净化功能,让当地地表水常年保持三类水标准;每年到景区来赏荷的游客更是达50余万人次,年旅游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来源:芜湖日报责任编辑:胡艳 梁可心 徐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