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长江之旅(上)
一、第一天,今晚我们上船。
2020年10月30日,上午,我们提前吃了中午饭,于10:30左右,在阴云掩映下离开家, 坐三号地铁再转二号地铁,前往成都火车东站,乘坐G8785次高铁,目的地,重庆。13:00列车火车徐徐启动,不断加速,最后火车以每小时近三百公里的速度疾驶,这是所经历的火车行驶速度最快的一次旅行。透过明净的车窗,满眼是川东起伏的山峦,清澈的河流和繁茂的森林。这是四川盆地东部由褶皱形成的山脉和谷地,称之为“川东平行岭谷”的区域。山峦、河流由远而近,又飞速的向后远去。所有的一切,都淹没在风的呼啸中,我终于变成了风。这股风二分钟就吹过了全长7328米的龙泉山双线隧道。在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大足、永川、璧山、火车于下午14:15到达重庆北站,与应到时间提前了11分钟。
然后,在车站地下通道穿行,到出租车上车点,排了很长的队才坐上出租车。出发时已是15:00左右,我们路经黄花园大桥过嘉陵江、重庆红崖洞、湖广会馆,行程约30分到朝天门码头。这里,高耸的来福士大楼成为最醒目的地标。在来福士大楼前的小街我们花了31.00元 吃了两碗重庆小面,然后到朝天门广场玩。
重庆是美丽的,朝天门也是美丽的。朝天门地处重庆市城区的东北,是重庆的水上门户,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气势雄壮。正当秋去冬来之时,嘉陵江水绿,长江水黄,两水相交,撕咬翻卷,流急涡旋,似如野马奔腾。扼黄金水道之要冲,为重庆主要交通枢纽。但见江面客船货轮,铁驳木舟,鳞次栉比。
这里,是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的地方,是观赏两江的绝佳之地。嘉陵江水与长江水激流撞击,声势浩荡,两江聚汇之后顺流东去,一泻千里。穿三峡,通江汉,是长江上的“黄金水段”!
放眼望去,高楼耸立,高高地俯视着这匆匆过往的人们。这里,耸立的来福士大厦直插乌云遮蔽的云端,当仁不让的成为这里的地标。抬头仰视来福士大厦的宇顶,试图用相机拍下完整的高楼,难见成功。
我静坐在朝天门码头老旧的石阶,脚下的青石已被时间雕磨,变得非常光滑。俯视着江面穿行的船只和码头往来路人。而眼前,锈迹斑剥的铁链套着远方的船坞。仿佛之间,感受到这称之为渝,或是巴的深邃的历史。
17:00过,我们开始上船,也是在检验了健康码,测量体温之后,又在窗口处验过身份证之后上船。但是我们依然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操作,在底部徘徊了一会,才在他人的指引下进入船舱,登上二楼。
这里,一个像酒店前台的地方跃入眼帘,装饰极好,在厅里我们坐下等了好一阵,约19:30过,拿到房卡入住。这是一艘属重庆东江实业有限公司,美维凯悦号(Victoria Sabrina) 游轮。是美国维多利亚系列中专门以欣赏长江三峡美丽风光为目标的重庆至宜昌航线的游轮。
天已黑尽,我们登上船顶,只见山城中华灯璀璨辉映,溢彩如画。江面上,在彩灯的映照下,微波涟漪,更突显朝天门秀美多姿的景色!我还看到了往来穿梭的装饰华丽的小船,载着欢乐的人们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我利用这一时间,走遍全船各个地方,一览整船风貌,有酒吧,贵宾餐厅、会议厅等。其配制、服务品质等是很高的。
20:30开安全会,21:10开船了,朝天门码头随着我们的远离,山城重庆的灯火却越加美丽。
我们进入住房,整理随身之物,清洁洗漱之后就入睡了。暗夜里,船在弯弯曲曲的长江上缓缓前行,两岸灯火时明时暗,这样行了一夜。31日早上6:17的时候,天还未亮,而船已过湛普镇,我们期待的丰都鬼城的就要到了。
二、第二天,丰都鬼城。
2020年10月31日6:50的时候,船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靠在船坞之侧,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船很大,吃水较深,船坞远离左岸,有近六、七十米。早上,7:00,我们到二楼,前台的对面就是宽大的自助餐厅,根据游船安排,每位用餐人员都要按照自己的房间号对号如坐就餐。早上有米饭、糕点、牛奶、豆浆、面包等各种中、西餐。
8:30过我们根据游船的组织安排,以住房号编号分组,以组为单位离船登岸。因冬季长江三峡大坝进入储水期,比之枯水期水位高了近100米,所以我们减了不少从水面登上公路的登梯之程。上了公路,坐电瓶车到景区门口。
而景区门前耸立着一个书有“鬼城名山”的牌坊。飞檐翘角,气势显赫。上有“鬼城”二字,下为著名书法家李铎所题“天下名山”四字,名山北宋之前名“平都山”,因北宋大文豪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为“名山”。
“鬼城”之说来自多个版本,其中,最流行也是最可靠的说法当属“二仙传说”据西汉刘向所著《列仙传》记载:西汉的王远,字方平,东海人。曾任中散大夫。后去官隐去。修道于平都山,魏青龙初飞升于平都山。又据东晋葛洪所编撰的《神仙传》记载:东汉阴长生,是东汉和帝刘肇阴皇后的曾祖父,不求功名,一心求仙寻道,于汉建光元年(122年),在平都山白日升天而去。
至 宋代,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传说附会为“阴王”(阴间之王)所居之地,即演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都了。在丰都鬼城回答了人的生与死的这个问题中,丰都鬼城成为儒教、佛教、道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场所,儒、佛、道都能通过丰都鬼城宣扬自己的思想。
“鬼城名山”的牌坊的下端两根柱子上嵌着对联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将李白“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诗句“沉魂北罗酆”一句的“罗酆”改为丰都了。牌坊对联的意思是说:可笑世间之人,死后的亡魂都要到丰都地府报到啊。两边墙壁上是一对伏卧猛狮的浮雕,两侧各嵌一个斗大的寿字,门坊的背面上写着“幽香”,横书“仙山幽趣”。
现在的鬼城在山脚入山之门,是检票、收票的入口,跨过这个入口,我们就从阳间进入阴间了。而鬼城的山门立于在半山腰,整个鬼城可延至山顶。
进入这个“幽冥世界”的入口后,我们选坐缆车上行,一路上丛树环抱,石阶依山盘绕,时不时传来人们欢笑的声响。南望长江被阴云浓雾深深地笼罩着,若隐若现地呈现在你的视野里。而远处,丰都长江大桥依稀可见。宽阔的长江将这个城市分隔成南岸与北岸。
出了缆车,拾级而上,正欲进入鬼城。眼前一个门廊上高悬的匾额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神曲之乡”。遒劲苍凉的墨迹来自启功先生,给浓郁的、有着千年深邃之中华文化的“鬼都”抹上了一层西方特质的色彩。这种奇异的构想据称来自于重庆政府根据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的诗作《神曲》的“三界”之述,为丰都鬼城赋予了另一命名。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汇,融通,的确有着某种本质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面向门廊左侧是药王殿,奇怪的是,这与其它药王殿不同,供奉的药王是两位名医,孙思邈和邳彤。而且,阴界何以有药王呢?从药王庙上有一幅对联:“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其意指的是,药只能医治那些可以挽救的病,佛也只能超度那些有缘分的人。《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一旦听闻了道或佛法,死都不怕了。因为得法修道之人,地狱是不敢收的。右侧则是财神殿。殿内供奉的也是两位,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
过“中国神曲之乡”门亭,就是一个宽大的庭院,两旁为长廊,中间有一组由三座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石拱桥并列而成。桥面窄小,青石铺砌,略成弧形。桥的两侧石栏雕花。桥头设有关卡,由阴间厉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昼夜把守。这就是奈何桥,它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桥长7.2米,桥面宽2.5米,高3.95米。奈何桥两边还各有一座石桥,左为金桥,右为银桥。在世为官清廉,德行高尚的人,有神佛引领,顺利通过金桥,飞身成仙;在世行善积德的人,有白无常接引,顺利通过“银桥”,经阴天子发落,投富贵人家。
桥下有一方池,长12米,宽2.15米,名“血河池”。
“奈何”一词,引自“梵译”,意为“地狱”, 奈河桥是人死之后,到阴间报到的第一关。人们常说:“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恶难过奈何桥”。奈何桥是通向阴曹地府之桥。据《宣室志 董观》所载:“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耶’。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
根据导游的讲解,过桥奈何时是有讲究的,踏出脚迈向奈何桥中间的桥进入阴府时,要求夫妇先要含情脉脉相互对视,在直接过桥。过桥时男先出左脚,女则先出右脚,在桥面只能走九步,不可多也不可少。我们夫妇俩牵手小心翼翼地数着步数,“一、三、五、七、九”,走过了奈河桥。
过了奈何桥就是寥阳殿。寥阳殿与五云书院中间是通往天堂的三十三级石梯,是清初铺建而成,每级长3米、宽0.4米、重500多公斤的整条石,也被称为“登天梯”,据说登一步石梯就上了一重天,登完三十三步,即见一座宏伟古朴的青石结构的山门,上面撰书联云:“谁云步可阶升,入此门便通帝阙;仰见无穷主极,居其所即是天枢。”这就到了南天门,上玉皇大帝高居的凌霄宝殿了。其名“玉皇殿”。这里,凡三十三岁以下年轻人就当一口气跑完三十三步台阶。
玉皇大帝的“玉皇殿”,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更名“玉皇观”,康熙末年更名“玉皇殿”。因原殿损毁严重,2008年拆除重建。凌霄宝殿建筑宏伟,殿中彩塑的玉皇大帝坐像,高齐屋梁,是名山最大的神像。殿中立蟠龙台柱四根,其中一根悬空,传为神建,可摇动而不影响殿宇建筑。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玉皇大帝之左立着王母娘娘彩塑,旁边所立三尊彩塑分别为千里眼、真武祖师和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之右立着孙膑彩塑,旁边所立三尊彩塑分别为顺风耳、九曜星君和周公。
这里有个传说,姜子牙大封天神,却没给自己留任何位置,姜子牙存有私心,把玉皇大帝的位置给自己偷偷留下,因而唯独没有封玉皇大帝,受到诸神质疑: “玉皇大帝到底由谁来做呢?”姜子牙搪塞说:“不用急,自然有人。”这时台下有一人姓“张”名“有人”,号“自然”的人跳出来,说:“谢谢丞相,有人在此”,姜子牙没有办法,只好把玉皇大帝的位置封给这个叫“张有人,号自然”的人。姜子牙只得爬上天宫屋顶,坐在上面吼道:“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他成为一个屋顶上的那个神。因玉皇大帝姓张,又骗取了此位,为惩罚他,所以人间的历代皇帝没有张姓。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其实在晋代,就有前凉张氏政权,其对我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西北地区历史是很有影响的。
“玉皇殿”前有一石碑,便是原四川省书法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1987年游览名山后所写的书法名作。中间“口”字共用,左为“唯”,上为“善”下为“呈”,右为“和”,四字相连而为书法作品“唯善呈和”。其构思精巧,意为劝人向善,善恶有报。“唯善呈和”是丰都鬼城所表达出来的核心思想,即善与恶,也是鬼城的文化内涵。
丰都鬼城“玉皇殿”前的石碑,上书海瑞为母亲祝寿所写一笔下来的“寿”字,看看这个“寿”的上半部分是个“生”字;下半部分是个“年”字;整个字去头去尾则是个“老”字;而“生”字的最后一横和“老”字的最后一笔却构成了“百”字。所以整个'寿’字分开看就成了“生老百年”,和起来就是“寿生老百年”。还有一种解读是:“生母七十”,说是专为母亲七十大寿写的。
出了玉皇殿庭院的侧门,就是“百子殿”,是香客们求子,保佑孩子的地方。其始建于西晋,建国初倒塌,1991年重建。
百子殿内供奉的是居中观音菩萨,是佛国中第一菩萨。右边骑青狮的是文殊菩萨。右边骑六牙白象的是普贤菩萨。还有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据导游所述,其三尊塑像来自马来西亚的一个香客的募捐。凡是有求请菩萨送子者可来此求取。
“百子殿”三字,是由现代诗人、书法家、画家杜鄰所书。杜鄰,即黄穉荃(1908一1993),女,笔名杜鄰,又名黄先泽。生于四川江安县水清乡。
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这三大菩萨加上地藏王菩萨合称佛教四大菩萨,在大乘佛教中,菩萨是仅次于佛的第二果位,菩萨的含义是上求菩提,下化有情。即通过佛的宗旨、教义解救苦海中的众生,渡到极乐世界中去。观音表大悲、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形,地藏王表大愿。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代表智慧。普贤为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普指普一切处,贤是最妙善意。
“语忘敬遗”,据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语忘、敬遗,二鬼名,妇人临产呼之,不害人。长三寸三分,上下乌衣。”意即:保佑妇女生育时,顺利安全,保佑百家子女健康成长。又根据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所载,“道书载有二鬼,一曰语忘,一曰敬遗,能使人难产。知其名而书之纸,则去。符或制此二鬼欤?”
上图为《催生吉庆之符》。上印有赫赫有名的鬼都“酆都县印”,另有两枚印章,请自行考证。有语忘 、敬遗诸字。
百子图浮雕,生动活泼,技艺精湛。导游告诉我们,里面只有九十九个小孩子,还有一个就是在我们自己家里呢。祠堂里有许多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小儿。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呀。
出了百子殿殿门,其右侧有一座不大的偏殿,即无常殿,无常殿始建于东汉,民国中期复建。内殿塑有无常、无常婆和保山大王。无常专职缉拿鬼魂,协助赏善罚恶的差头,此殿所塑是白无常。殿宇内,白无常手摇蒲扇,喜笑颜开,无常娘娘牵着两个孩子,站在丈夫身边,凭栏看去,一家子和睦恩爱,幸福美满。
无常在阴司职位并不高,但因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因而在民间影响不小。保山大王即为山神,《山海经》所记有山神的种种传说,其专管山间猛兽,保护人畜安全。
但奇怪的是,这里为什么把保山大王与无常放在一个殿中,他们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我们不得而知。
出了百子殿,向左,就是直上鬼门关的梯坎,拾级而上,其两侧塑有十八个鬼王。鬼门关是一座牌楼,上面横书苍劲有力的“鬼门关”三个大字,是人死到阴曹地府报到的第二座卡。其始建于汉代,是传说中划分阴阳的分界线,传说人死之后到地府发落,必经这座森严的关口。由于两旁有十八个鬼王的存在和把门小鬼的看守,可知这个鬼门关可真不好过啊。在世为善的亡魂携“路引”,便可顺利通过。“路引”就是通向阴曹地府的通行证,上盖丰都县府、丰都城皇、阴天子三枚大印,而在世作恶的亡魂则会苛刻盘查,验明身份后押往十殿受审,再打入地狱受刑。
我们面对这十八个鬼王,在塑造上,他们个个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充满着美的色彩,具有很高艺术审美力。与过往的一般认知,狰狞怪异、阴森恐怖想去甚远。而且,但这些鬼都是专治坏人的好鬼。
上图是“淘气鬼”,是一个非常可爱,童趣横生的鬼。淘气鬼:又名捣蛋鬼,指的是一种喜欢恶作剧的鬼,外形如孩童,十分的聪明,他们独来独往,本性非常调皮,好捉弄人,让人们对他们是可爱又可“恨”。不过淘气鬼并无伤人的恶意,属于善鬼。
民间传说:如果家中有淘气的小孩,就可在这里拍拍“淘气鬼”中小孩的屁股,家中小孩就不那么调皮捣蛋了。
上图是“食蔓鬼”,看上去十分的恬静优雅,清丽脱俗,无法与我们心中的鬼的“恶”的形象划等号:此鬼是一种专以花为食的女鬼,外形十分美丽,长发披肩,以乳喂鹿,她是素食者,即使自己十分饥饿,也不会去吃别的东西,属于善鬼,由于她经常以花为食的缘故,身上会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花香味道。
民间传说:食蔓鬼属于阴间有名的鬼类,传说她生前爱花,曾盗用装饰佛像的花蔓来打扮自己,所以成为鬼后只能吃祭祀的鲜花,一旦有人用鲜花进行祭祀时,她便出来偷偷地进食,这类鬼也是为数不多的好鬼,常常救助落难的小动物,还要用乳汁来喂养小鹿。
丰都鬼城之行,通过对这些善鬼的认识,打破了我们曾经的对鬼的认知。
我们在过鬼门关的时候,根据导游的安排,“哈…,哈…,哈…”大笑三声,在男出左脚,女出右脚而跨过鬼门关山门的门槛,走在了黄泉路上。
过了鬼门关,就是黄泉路。所以人们说一个人死而复生,就是到了鬼门关,没有跨过鬼门关山门的门槛又返回去了。如果人确实死了,就是跨过了这道门,已经行走在黄泉路上了。
黄泉原指地下的泉水,黄泉路即地下的路。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到阴间,阴间在地下,叫阴曹地府,去的路自然也在地下,于是,去阴曹地府的路因在地下而称为黄泉路。这样我们也就行走在黄泉路上了。
进入鬼门关,有一门坊,上书“黄泉路”三个字,黄泉路用条石铺就,长约百米。一侧是悬崖,另一侧是天子殿的墙壁。壁上有大量碑刻。
根据丰都日报2018年5月9日第四版张世斌《名山的碑》一文所述中肯定了鬼城中独有的碑刻文化。认为名山的碑刻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丰都名山景区碑刻较早、数量较丰,价值较高,展现了史书遗漏的大量史实细节和丰都名山的悠久历史。
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丰都名山的碑刻始于唐,盛于清。据南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碑目载,平都景德观唐碑十五块:段(有文错为殷)文昌《修仙都观记碑》,成于唐大和七年(833年),其子段成式有《修斋记碑》等碑六尊。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石函记碑》、唐代李吉甫《阴真人影堂记碑》、李虔之唐景云二年(711年)立《二仙公碑》和《平都二仙君铭碑》、唐贞元元年(785年)立《景德观碑》和《二真君碑》,唐中和元年忠州刺史陈侊撰《平都三官堂碑》、唐玄宗开元年间书法家李阳冰书《摹比干铜盘铭》等三尊。
这些碑文采藻胜,书写绝佳,刻技精湛,乃中国碑林中的佼佼者,可惜由于保护不善,到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游览平都山时,已是“唐碑多断蚀,梁殿半欹倾”,清代已完全剥蚀,字迹不存。仅段文昌《修仙都观记》载于《酆都县志·艺文志》。1980年名山修复时,重新镌刻立于名山天子殿外,即黄泉路左侧壁内。
作为唐代丞相的段文昌,当过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兼成都府上柱国邹平郡开国公。于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和太和七年(公元833年)两次游览平都山。并捐一月之秩俸,派他儿子成式有《修斋记碑》少监修葺仙都观,并写下《修仙都观记》。在记中,他称平都山“峭壁千仞,下临湍波,老树万株,上插峰巅,……” 的秀丽景色,与“观宇岁久,台殿荒毁”的沉浮,让人读之叹为观止。
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监察御史安判曹的《登凌虚阁诗碑》、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按御史卢雍题的《酆陵八景诗碑》,集诗、书、金石于一碑,观者莫不叫绝。
清代嘉庆年间,碑刻之风一时大盛,鬼城丰都这个时期各寺庙纷纷树碑立碣,至少立碑12块。查阅文献记载有:《修补圣庙碑》,立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关帝庙前殿碑》由清人罗其昌写序。《射圃碑》,清同治戊辰七年(1868年),万县人修建。《种福会碑》由张绍龄题写碑文。《重修文昌宫碑》《重修酆都县字碑》《重修九蟒亭碑》《华严寺大雄殿佛像装金碑》《重修回龙堡碑》,皆建于嘉庆至光绪这段时间。《重修平都山二仙楼纪碑》,由清道光十年(1830年)文林郎、丰都县知县黄初撰文。《五云洞碑》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冬立,碑文为丰都即选训导傅世华撰。《平都星辰墩碑》为清光绪四年(1879年)好山道人撰文。
这些珍贵的碑刻在“文革”中大多受损,实在可惜,目前丰都正规划恢复。
丰都名山现存的碑大多是1980年名山修复时重修镌刻的,共镌刻功德碑、劝诫碑等计25块。比较有名的碑有:唯善呈和碑、生母七十寿碑、护国记事碑、劝诫碑等。主要分布在玉皇殿、鬼门关、天子殿、五云书院等古庙宇前。
在长达百余米的黄泉路左侧的墙壁上,还能看到精心布局的碑廊,从这些精妙绝伦的碑碣中,领略到碑刻艺术的魔力。
《唯善呈和碑》,这是目前名山风景区影响最大的一块石碑。
《生母七十寿碑》,这块碑跟《唯善呈和碑》一左一右立于玉皇殿外。是明朝著名清官海端为其母七十大寿所立。可见前文
《劝诫碑》,民国十六年(1927年),蓬溪县县长刘治国所立、铜梁县县长吴载易所书。该碑高2米余,出土时断裂,经粘合复原立于黄泉路尽头。左右两棂刻一副对联:“天子殿惊揽地狱酷刑警世,黄泉路喜看残碑古训育人。”
“黄泉路上无老少,黄泉路上莫回头”,我们目不斜视地往前走,直到尽头。
穿过黄泉路,黄泉路尽头是望乡台,又称“思乡岭”,供魂灵眺望家乡。
望乡台,高10.3米,楼顶重檐四翘角,象征阴间阳间两重天和东南西北四方,孤立高耸。
登上望乡台,可看透阴阳两重世界,目极千万里,四面八方,与再世亲人作最后诀别的地方。鬼魂在这里眺望阳世间家中情况,于是成了鬼魂遥望阳间,成为活人与死人联络感情圣地。
鬼魂去地府报到前,对阳世亲人十分挂念,尽管鬼卒严催怒斥,还是强登望乡台,最后遥望家乡,大哭一声,才死心塌地前往“阴曹地府”。
魂灵站最初望乡台设在第一殿,由包拯执掌第一殿,因第一殿距离阳间最近,又因第一殿魂灵尚没饮孟婆汤,鬼魂们对阳间的生活和亲人们还存有眷恋之心,因而常常有鬼魂登上阴间的名山,企图再回望一下阳间的情景,但他们却无法望见。在这种思亲欲见却不得相见的煎熬中,不少的鬼魂都在深夜暗自啼哭,声音悲惨,催人泪下。
根据罗懋登《西洋记》记载:作为第一殿阎罗天子的包拯心地善良,大慈大悲,听闻此事,动了恻隐之心,命鬼差建造了望乡台,并将其迁至天子殿旁边,允准阴曹亡魂在第七天可遥望自己生时的家乡与亲人,因而民间有“头七”的说法。
因为包拯过于慈悲,而且怜悯屈死,执掌第一殿之时,还多次放鬼魂还阳伸雪,后来,被降调至第五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望乡台也随之迁移。
望乡台之侧就是天子殿,是鬼城中结构雄伟,工艺精细,飞檐斗拱,镂空雕花的建筑。
天子殿始建于西晋,名“乾竺殿”,唐名“仙都观”,宋改“景德观”、又名“白鹤观”、“丰都观”,清初更名“闫君殿”,后改“曜灵殿”,再后改“天子殿”至今,历史悠久。由于各种原因,这座庙宇在1700多年历史中多次改建重修,现存的“天子殿”毁于火焚后,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的,其中钟鼓楼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修的。天子殿是名山现存年代最久,规划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天子殿的主体建筑由牌坊、山门、殿堂三部分组成,呈阶梯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殿堂所供奉的是阴天子,阴天子为6米高坐像,身后龛中供奉着阴天子娘娘。为鬼城之核心区域。
出现在面前的是挂有“天子殿”字样的高大雄伟、雕饰精美的牌坊。在“天子殿”牌坊的前面有一“考罪石”,这是用来考罪的,也是通往阴曹地府的最后一道关卡。亡魂到此,都要男左女右,单脚站立在“考罪石”之上,挺胸抬头,看着前面“神目如电”四个大字进行考核。在阳世行善积德的就能顺利通过,造孽作恶的则会心慌意乱、自然就站不稳。
其实,考罪石以其考问亡灵,不如说是考问活人。常言,没有做亏心的事何来心慌意乱。
“考罪石”之后便是天子殿牌坊,正面横书“天子殿”三字,背面书“幽都”二字。
穿过牌坊,进入第二道门,大门前的两旁各有两尊塑像。
大家看到白无常身穿白衣,头戴白高帽,帽子写着“你也来了”四个字,一手拿蒲扇,一手拿雨伞,面带微笑,挺着胖胖的大肚子,他是负责接待行善积德的亡魂的。另外三尊塑像为鸡脚神、鹰蛇二将。鸡脚神身前是一个色鬼,死后改邪归正,是专司捉拿色鬼的。鹰蛇二将是天子殿前的卫士。
“神目如电”匾,阴间的神的眼睛就像闪电一样,能看清一切。
“善恶昭彰”匾,在鬼国,善与恶,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冤假错案。
“曜灵殿”,是天子殿的主体建筑。它是丰都知县汤护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镌刻,“乾坤一气”匾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能泰所题。殿堂上悬挂青铜镜一面,俗称“照妖镜”,重31公斤,原件铸于明代,属国家二级文物,收藏在县文管所,现悬挂的是仿制品。其门柱有对联“泪酸血咸手辣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眼红心黑须知头上有青天”,体现了阴曹地府“惩恶扬善”的宗旨。
“曜灵殿”里塑六案功曹,即左班的三名,分管天曹、地曹、冥曹;右班的三名,分管神曹、人曹、鬼曹之站像、四大判官,即赏善司(魏征)、罚恶司(钟馗)、查察司(陆之道)、崔判官(崔珏)。还有十大阴帅,即日游、夜游、黄蜂、豹尾、鸟嘴、鱼鳃、无常、牛头、马面、鬼王等等。阴差和判官根据不同的分工,分别掌管着阴间的巡逻、捕提、审判等大权。一个个身高丈二,威风凛凛,象似随时准备执行阴天子发布的命令。他们能各尽其长,各带其兵,各惩其恶,各报其功,无论造孽作恶的鬼魂有多大本领,即使能上天,能入地,都难逃过他们的手掌。
殿堂正中高坐的就是阴间之王阎罗王,阴天子坐像身高6米,头戴金冠,身着蟒袍,腰围玉带,庄重威严,充满了万圣之尊的富贵之气。阎王爷坐像如今得以完好的保存。实际上在佛教里面阎罗王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在印度的时候叫“双王”,哥哥“阎”治理男犯,妹妹“罗”治理女犯,合称“阎罗王”。传入中国后,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人们渐渐把妹妹“罗”给遗忘了,由哥哥掌管了阴曹地府,变成了现在所说的“阎王爷”。
阴天子后翕中塑头戴凤冠,身着霞披,文静美貌的天子娘娘坐像,由于塑像是用棉花和胶泥塑成,富弹性,被传为肉身像。传说:天子娘娘叫卢瑛,是四川大竹人。父亲是有钱的员外,她又是独生女,长得如花似玉,备受父母疼爱。十八岁那年跟母亲来到丰都敬香,拜阴天子时,四目相对,一见钟情,回家后得了相思病,三日后无疾而终。她父母亲非常悲痛,“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母亲梦见卢瑛告诉她,她已作了天子娘娘,叫她父母亲到丰都来看她。于是,她父母就来丰都赶庙会,到名山看见天子娘娘,果然是他们的女儿,于是放声大哭。方丈好言相劝“你女儿既已作了天子娘娘,应该感到高兴,她成了阴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连我们出家人尚且仰仗于她。”夫妇二人听了和尚的话,高高兴兴返回大竹。自此以后,大竹的人每年都要抬着香烛到名山参加庙会。
关于阎王的说法还有许多,民间传说他是包公、寇准等死后成神。总之,神鬼都是人造的,借以寄托某种希望或理想。
而这里的对联也很有意思,如一幅明末高僧硝山和尚作的楹联:“不涉阶级须从这里过行一步是一步,无分贵贱都向个中求悟此生非此生。”还有一副楹联:“任尔盖世奸雄到此就应丧胆,凭他骗天手段入门再难欺心。”
当我们从“曜灵殿”出来的时候,其两侧即天子殿左右廊房通道上设有东、西地狱,由于其门是上了锁的,只能从窗的木框格的空处看到里面的格局,我将手机伸进去拍了几张。中又名十八层地狱,上塑执法诸王,下塑各种刑罚。
东地狱塑磨推、挖心、火烙、寒水、刀山、车裂等地狱和“活捉三郎”、“活捉子都”、“唐王游地府”、“刘全献瓜”等组像;西地狱塑碓舂、锯解、下油锅、拔舌、补经、转轮等地狱和“活捉王魁”、“活捉秦桧”、“杀狗警妻”、“目连救母”等组像。
出了天子殿,有一高大在亭楼,这就是五云楼。而左侧是“ 钟馗殿”,书有对联“唐朝进士第,人间正直神”。钟馗是唐朝终南山一秀才,生相丑恶而才华出众。唐德宗时,钟馗进京应试,其文章令考官拍案叫绝,点了头名状元。但德宗因其貌丑恶而不取,钟馗一气之下触阶而亡。德宗悔恨,封钟馗为“驱魔大神”。据《历代神仙通鉴》(又名《三教同原录》)的记载与之十分相似:“钟馗系陕西终南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年间,赴京城应试,却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愤而撞死殿阶。帝闻之,赐以红官袍安葬。”
我们即离开,过黄泉路,再大叫三声:“哈…,哈…,哈…” 而出鬼门关,过鬼门关,再行至通天路,下到“五云书院”。简单的看了看,出“五云书院”见一亭子,围着一大群游客,十分热闹,这是什么呢?凑拢一看,见一汉子手抱一个铁礅,这铁礅似乎很重,怎么也拿不起来。
原来,这个铁礅叫“星晨礅”,又名“心身等”,由上下两半构成,上部分名“心神铁”,是个半球形,重达182.5公斤。下面底坐名“铁灵根”。它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是由唐代尉迟敬德在名山监修寺庙时,为炼腕力而铸;二是为道家传说,其为上古仙人所遗,用来炼体炼心之物。据说能将星晨礅上部分旋摞上去,使之立于中心凸起之上,就可以治心病。后来,有一汉子,力气一定很大,也使用了一些巧劲,就将它安了上去,这人应该是专吃这碗饭的人。我后来在网上查,也多处看到了这人表演的图片,在此也谢谢他的表演,后来给了他10元小费。
观赏了“星晨礅”,我们向左,就跟着到了“寥(liáo)阳殿”
寥(liáo)阳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明代蜀献王朱椿的香火庙,距今已五百多年,明末被毁。清初重建为“大雄宝殿”,改奉三世佛。1986年复名为寥阳殿。因原殿损毁严重,2008年拆除重建。整个庙宇由山门、前殿、后殿组成。山门为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左右侧壁用瓷片嵌仙鹤对鸣图,门前两边饰一对烧磁雄狮。
蜀献王朱椿朱椿是一个喜好读书和做学问的人,史载他“博综典籍,容止都雅”,素有“蜀秀才”之称,深得朱元璋的宠爱。朱椿为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封为蜀王。他入川后,倡导礼教,轻徭薄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史称“蜀人由此安业,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大肚圆滚、笑容可掬、手撵珠串的和尚就是弥勒佛,“弥勒”是梵语Maitreya音译,意译“慈氏”。因释迦牟尼的预言,弥勒佛未来将继承自己的佛位,固而竖三世佛中称之为“未来佛”。导游说其将在两亿多年后继承佛位。
有楹联是专门写弥勒佛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也有人提出不解:既然“大肚能容”,何必去“笑天下可笑之人”?这确实很形象且赋有哲理。
这大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左右两胁侍观音,大势至,两旁有佛的弟子阿难,迦叶,塑有形象各异的十八罗汉,韦陀等佛像。
根据导游讲法,韦陀塑像有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大殿正中供奉的三尊佛像就是三世佛,三世佛又分竖三世佛,即前世佛燃灯佛,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师傅,今世佛释迦牟尼佛,来世佛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
后殿供奉的是横三世佛坐像,即所居之东方、正中、西方三个世界的佛。位于正中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边,也即位于东边的是主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边的,位于西方的也是掌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两旁站着释迦牟尼佛最亲密的弟子阿难、迦叶两尊。他们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前殿正中所塑是就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坐像,高3米,像前塑他的涅磐像,或称卧佛,是佛教之佛主。娑婆世界又名“堪忍世界”。是释迦牟尼进行教化的世界。佛教寺院里释迦牟尼佛佛像手势一般呈禅定印。释迦牟尼佛与其左右两位胁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或“释迦三尊”。
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他有两位胁侍,日光菩萨和光普照菩萨,其合称“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
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而阿弥陀佛一般都是塑成独立的圣像,手持莲花,呈接引状。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西方极乐净土最大的佛。他的左右两边的侍者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三位尊者合称为“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我们离开寥阳殿时已11:40左右,也就要离开鬼城了,前面是奈何桥即左右两边各有一石桥,依导游所说,应从奈何桥两边石桥经过。求财富者过左边的“金桥”,走右边的“银桥”者可保平安。不知为什么?大家那么的统一,不走金桥,而走银桥。看来,只求平安,不求富贵,是大家共有的认识。
我们一行往山下走,我还是坐索道下山,在山门外坐摆度车,去双桂山。约12:00我们就到了双桂山。
双桂山,原名鹿鸣山。据《平都县志》载:“鹿鸣山条:治西北一里坊,此山有鹿,客将至辄鸣唱,故以名山”。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10月初,是南方一年中最舒爽的季节。天高云淡.四野缤纷.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即家人走水路,先行岷江,经嘉州(治所在今日四川乐山)、在宜宾与长江汇合后,在行长江,经沪州(治所在今四川泸州)、渝州(治所在今重庆)、涪州(治所在今日川涪陵)、忠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县)、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出三峡、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江陵以后改陆路北上赴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在途经平都(丰都)时,苏氏父子听说了“白鹿夜鸣”一事,大为惊奇,逐登游双桂山,拜玉鸣寺后,苏轼写下了一首《仙都山鹿》诗:“日月何足足,尘世若拘束。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的千古佳句。鹿鸣山因而得名。
苏洵也在《仙都山鹿并序》里用不足百字讲述了自己经历的这段趣闻,称:“余闻而异之,乃为作诗。”并题诗:“客来未到何从见,昨夜数声高出云。应是仙君老童仆,当时掌客意犹勤。”
苏轼《白鹿诗注》记:“平都翠幢,本是玄门古洞天。如今羽士去翩翩,得名始自苏夫子,题咏犹传李谪仙。远眺朱楼宜隔岸,游欢翠鹿正临川。水光山色长相望,几度沉浮悟海田”。方演绎出“白鹿夜鸣,喜迎佳宾”美谈。
民间乃传,巴子有“双贵”。明英宗朱祁镇天顺(1457年—1464年)年间,“杨大荣者中乡员;兄弟二贤,隐居鹿鸣寺门,勤学苦读,诗词歌赋律韵。白鹿感动,飞降云际为邻;卯时黎明,白鹿鸣声催晨吟;夜风习习,白鹿衔袄御其寒;白天时长,白鹿觅果充饥身;兄弟家贫,白鹿捐笔墨巾。二杨功成,江州刺史检巡,鹿鸣寺出双举人,故鹿鸣山实乃'双贵人’之山出也,曰:'双贵人’。噫,双桂山是也。”
双桂山面南而视浩瀚的长江,与名山双峰对峙,雄姿挺拔,遥相呼应而相拥而立。
我们身处双桂山茂密的丛林中,在细雨无声的浓雾中、山间秀色若隐若现,给人与朦胧的美。草地上闪烁着晶莹的水珠,散发着青草、小花和泥土的芳香。我陶醉在这如痴如醉的梦幻里。而我们的前方就是苏公祠。
如果丰都鬼城给我中华文化是一种内涵的深与浑厚的雄,那么双桂山给我们的就是中华文化的诗意的秀与禅意的静。
苏公祠,位于双桂山东南之腰。初名“坡公祠”,因纪念苏轼父子,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初建。清同治七年(1868年),县人聚资重建,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扩建。改名为“苏公祠”,增添了东坡楼、白鹿、东坡塑像和“洗砚池”。苏公祠,因历经苍桑 ,风雨摧残而渐倾,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丰都知事汪贵之又捐重金作了补修。
苏公祠内多为宫殿式建筑,东坡楼、临江长廊、鹿鸣茶轩、艺园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内有一口泉水。泉水水质纯瑕,洁净甘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长期以来,素有“老龙水、还童水、长生水”的美称。康熙版《酆都县志》称:“冬夏不竭,滴着琴音,晶莹如玉,故名”玉鸣泉。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鹿鸣书院”。里面最大建筑就是大成殿,其因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所以称孔庙的正殿为“大成殿”。由此,“鹿鸣书院”就是“孔庙”。
丰都“鹿鸣书院”的主殿“大成殿”虽然建筑宏伟,但其它附属建筑较少,进入鹿鸣书院殿门,往里走,两边是高耸的大树之间就是一个的石阶,上了石阶,宏伟的“大成殿”就在眼前。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大成殿之名取自“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是奉祀孔子的主殿。
而“鹿鸣书院”是有“四配”的。所谓“四配”,是指孔庙主殿大成殿受奉祀的人物中,以孔子为最尊,而“四配”仅次于孔子,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依次为:孔子像之东为:复圣兖国公颜回、述圣沂国公孔伋(子思),即孔子之孙。孔子像之西为宗圣成国公曾参、亚圣邹国公孟轲。四配附祀,为孔庙之制,沿至今日。
四配是大成殿孔子像两侧第一批享庙的圣贤,孔儒之四位最杰出的人物:颜渊、曾参、子思、孟轲。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到太学祭祀孔子,开始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享配,称为“四配”。
但“鹿鸣书院”内没有“棂星门”、“泮池”等这样的建筑。孔庙大成殿里也没有十二哲和孔庙两庑从祀的上百位先贤先儒。
颜回: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孔子称赞他“闻一而知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仁”德的修养,颜回为最高。
可惜,颜回40而死,孔子失声恸哭,喊“天丧予”。
由于颜回仁德突出,屡受老师称赞,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故自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祭孔时,首以他为配享,并开配享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 年)被封为“亚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亚圣兖国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改封“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
曾参: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青壮年时参加农事劳作,家庭经济生活不太宽裕,为养活父母,到莒国去谋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开始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国,“得尊官焉”。后齐国欲以为相,楚国欲以为令尹,晋国欲以为上卿,都被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学并授徒,最终成为儒家名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著“四书”之《大学》,又有“五经”之《孝经》。两部儒家经典。可谓其重。
唐总章元年 (668年),曾参封“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封“成伯”。宋正和元年 (1111年), 封“武城侯”。咸淳三年 (1265年),赠“成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成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 (1530年),封“宗圣”。
孔伋: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在他不到四岁时,孔子就去世了。孔伋受业于曾参。曾为鲁缪公师。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又返回鲁国。他发挥了孔子“中庸”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孔伋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一生除授徒外,便致力于著述。
儒家经典“四书”之《中庸》,即为他所著。
孔伋是儒家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前承孔子,后传孟子。孔伋的思想经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并有所发展,后人称为“思孟学派”。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封“沂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述圣”。
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生活在诸侯兼并、战争异常酷烈之时,为“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他聚众授徒,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任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见用,退而授徒、著述。传所授徒数百人。
由于孟子的思想学说,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孔子思想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被糅和为一体,号称“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思想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孟子被封“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亚圣”。
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有《孟子》,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虽然,“鹿鸣书院”建筑规模较简单。但在礼乐方面,却十分丰富。“鹿鸣书院”与随州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有限公司合作!特制文庙编钟、编磬、特钟、特磬、建鼓、柷、敔等“八音”乐器,笾、豆、登、簋、簠等礼器一批。
离开了“鹿鸣书院”,走不远即来到一个小坝,那里有个舞台,安排看节目,这是丰都县组织的节目。印象最深地是“石工号子”,是一种以劳动为特定形式的曲调。不由的使我想起“船工号子”,而我听之又有一种“巴人”有具的特色的艺术。
看完节目,我们离开双桂山,时间13:00左右,我们上船。这时,我们一行人才吃上中午的自助餐。13:30游船又开动了,缓缓地前进,驶离丰都,离开这个“鬼”的世界,也离开了这个“文”的世界。下一站忠县。
走水路从丰都到忠县,这并不是一个太长的旅途。直线距离60公里。下午5点左右,停靠忠县,由于要去观看“烽烟三国”实景剧。17:15我们就开始吃晚餐,这是一个挺早的晚餐。
在从丰都到忠县的行程中,就是看长江之风光,虽然一路上有小雨相伴,天空比较灰暗,但这种景致却又是另一种情趣。长江江面及两岸被浓云厚雾笼罩着,眼前仿佛有着一层薄薄的细纱,无法清澈的看到远方的极景。但整体的美似乎又是一幅硕大的水墨画,远处的山、林木和江左的楼宇,似隐似现。给人以神秘感,一种胧朦的感觉。
从丰都到忠县,长江的这一段没有太多、太急而又太过弯曲的河道,江面宽阔,水面平静,恍如行之于大海。
由于河流的作用,对地貌产生影响:在河流的凸面形成河漫滩,我观察到我们的船总是绕过河漫滩,行于河流的凹面。因而当我在住处凝望窗外时,每当船沿江向左拐弯时、总能看到这时船离我眼之前方的江岸极远,而船时沿江向右拐弯时,我眼之前方的江岸又是那么的近。总之,这一次行游的又一收获。
晚上,我们一行又坐大巴,行程约20多分钟,约14公里,跨忠县长江大桥、经东溪河,过钟溪大桥和观音岩大桥到重庆忠县三峡港湾旅游度假区。观看“烽烟三国”实景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出自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全词之基调慷慨悲壮,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对三国时期英雄涂沫了一层悲壮人生与历史悲剧。
今天我们顶着微微细雨,通过《烽烟三国》再次重现一千八百多年前那段悲歌,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
作为忠县,其为“忠”文化的代表,在《华阳国志》有巴蔓子的记载,严颜之事载于《三国志》,唐太宗感于巴蔓子和严颜的忠信,遂改临州为忠州,即今忠县,其目的就是通过推崇忠州历史上的忠信之人,感化他的臣民。忠州之忠,就是忠君之忠,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忠信”之作为文化符号,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末期巴国的巴蔓子将军。据《华阳国志·巴志》:“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巴蔓子将军为了国家的安宁,许城乞救于楚,这是忠,是尽心。战乱平息,楚人请求兑现许诺,巴蔓子既不愿因自己而丢失国土,也不愿失信于楚,以头谢楚,是信;其以死殉国,也是忠,是尽命。《华阳国志》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巴蔓子之事的文献,但是《华阳国志》既没有说明巴蔓子的籍贯,也没有说明巴蔓子以头谢楚之事发生于忠州。但有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云:“忠州治西北一里有蔓子冢。”因而,自清以来的地方志将巴蔓子视为忠州人,使巴蔓子与忠县有了一个渊源。
与忠县“忠”文化起源关系密切的另一个历史人物是严颜。《三国志·张飞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这是三国历史文献中关于严颜的唯一的,没有更多的记载。但是,《三国志》载严颜与张飞事,发生在江州,即今之重庆市渝中区,与忠州无关。那么,为何宋以后将忠州得名与严颜拉上关系呢?《华阳国志·巴郡士女目录》:“壮烈:将军严颜。临江人。”见《张飞传》。汉之临江即今之忠县。张飞攻江州在建安十八年(213),《华阳国志》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相距140年左右,时间不算太久,《华阳国志》载严颜为临江人应该比较可信。
面对忠县,两个在历史空间中相去甚远的巴蔓子将军和严颜将军,因为忠信而联系在一起。成为忠县“忠文化”的符号。
忠县也因之成为“忠文化”之城,也就成为我中华文化“忠”、“信”为代表的关羽有了文化上深厚的渊源。文天祥曾有“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的诗句留下,其中提到的“严将军”便是三国忠将严颜。
作为“忠”与“义”的碰撞,照耀的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而大型山水实景剧《烽烟三国》也就应运而生。《烽烟三国》是中国首部以历史为背景、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山水实景剧。该剧以关羽传奇故事为主线,围绕忠义精神而展开,再现三国时期那许许多多的重大战役和事件。
演出采用大型舞台机械、180度旋转观众席和3D全息式投影,通过35000平米大场景水上舞台和惊艳的水火特技,将精彩绝伦的历史传奇,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义薄云天的英雄人物再现在人们眼帘。观众不仅可以欣赏歌舞、杂技、武术等,剧情涵盖了“桃园结义”、“下邳劝降”、“曹营之梦”、“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华容道义释曹操”、“大意失荆州”等经典历史事件。演出还与忠县独有的忠文化完美融合,全面彰显忠义文化,展现忠州魅力,剧情跌宕起伏,撼动人心。《烽烟三国》是由国际一流策划团队,西安大型实景剧《长恨歌》原班人马倾情打造的中国人文历史巨篇。《烽烟三国》精彩绝伦的理念,揭开波澜壮阔的民族诗篇,穿越时空的画卷,再现流芳千古的忠义情怀。
在表现形式上,演出中歌、舞、礼、乐、诗齐聚,同时融合武术、马术、杂技、特技等表演形式,生动再现了三国的壮阔历史瞬间和流芳千古的忠义情怀,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陶醉于情景交融的多个三国历史场景中。
《烽烟三国》表演的时间并不长,7:40开始,8:40结束。我们再次回到船上,约10:00,船开动了,我们在黑夜中,离开忠县。11:00过石柱、23:40,过万州武陵镇。明天: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