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调查之十二:没有激励可能就会空口说白话

碧翰烽/文

尽管问责之下会大大提升执行力,但终究还得要靠激励机制来提升动力,尤其是自主性动力。不然的话,有些工作恐怕还会陷入形式主义,这种情形并非没有发生过。

就网格化工作而言,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要落地落实,因为已经到了最后一公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落地落实?前面已经谈到了思维方式、思想认识问题,接下来就得讲讲保障措施问题。

任何工作做起来,还得要有真金白银。正如有基层干部坦言,即使是疫情期间招募的社区志愿者,有一部分也得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不可能做完全的义务劳动。虽然不靠这个谋取生存,但至少需要得到尊重与认可。

有人说,推行网格化工作。一方面就是靠体制内干部力量,比如乡村干部、机关干部等,这样不用再花一分钱,将他们全面下沉到网格即可。另一方面就是推行志愿服务,让志愿者不花一分钱,完全义务地参与网格化工作。

实际上,这恐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即便是有这样的力量来参与,恐怕也难有充分的积极性、主动性,工作效率、效果并不一定非常好。有的甚至可能就会停留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

怎么办?还得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奖惩体系,切实落实经费保障机制,真正激励实干者实干。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经费、奖励恐怕都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不太发达地区,财政实力也并不十分雄厚,就得要多动点脑筋,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建立“费随事转”机制。就是有部门单位的事项进入网格之后,与此同时,相关费用也要进入网格,从而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最大限度整合各个方面的资金。这样也可解决“属地管理”的甩锅现象。

二是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关于网格化工作经费,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能搞平均分配、吃大锅饭,而要采取绩效评估的办法,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工作绩效突出的地方,从而拉开一定差距,推动工作落实。

比如人民调解员调处矛盾纠纷,是可以落实以奖代补资金的。但是有的地方力度不够大,这一点完全可以加强,将人民调解员融入网格员队伍,从而既加强网格化工作,又推动人民调解工作。

三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办法,加强志愿队伍建设,既培育志愿精神,又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同时还可以开展优秀网格员评选活动,加大评先奖励力度。这样的目的不是养一支专门的队伍,而是以激励手段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网格化工作是需要落地落实的,激励保障也是非常实际的。千万不能“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越到基层,往往越有如此之担心。有的地方不是没钱,只是钱没有花到点子上;有的地方也不是没有花钱,只是花的方式不对,花的效果不到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