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国斌先生讲解2011规则

(2011-09-04 09:05:48)

我到北京棋院听刘国斌讲解2011《象棋竞赛规则》,有几点感觉:

早在2000多年前,墨子云:“狂举不可知异”。2011这个版本的规则举出48个“棋例”,它仍然不能说明问题,大家仍然不能明白。越是说不清,越增加案例;越增加案例,越是说不清。规则在“吃子得子”这个圈子里造成恶性循环。这个规则仍然是一头雾水。

在“棋例”里面这48个案例中,判法自相矛盾,判词漏洞皆是。象棋比赛执行它裁决“待判局面”。仍然需要一伙裁判来预计、小声嘀嘀咕咕的来研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们依据这个规则可以判红变,也可以判黑变。一伙裁判裁决比赛中的“待判局面”,不但需要考虑局面,而且还需要把双方棋手及其背景考虑进去。比赛执行这个规则,仍然是无一是从。

“兑”仍然掺和在规则里面,把大家思维搅乱了。比如甲方“邀兑”,裁判优先考虑乙方“兑”。实际上,乙方躲开了,他并没有“兑”。乙方不躲,甲方就会白白吃掉乙方一个子。在裁决“待判局面”里,如果乙方“兑”,则不会出现“待判局面”。“待判局面”与“兑”,两者不共戴天,只能存在其一。所以说,“待判局面”里不存在“兑”。

在对局中,“兑”是一种战术。比赛中,裁判执行这种规则把“邀兑”当成“闲着”,为允许着法。裁判无形中帮助“邀兑”一方棋手优先考虑并且暗地里完成了“兑”这种战术。虽然“邀兑”方没有吃着子,但是裁判帮助“邀兑”方在着法上占了便宜。规则把“邀兑”当成“闲着”,裁判往往逼使另一方变着,仍然使得另一方吃亏。

在这些案例中,由于“优先考虑兑”和“隔一着不考虑”造成许多“棋例”判处和棋。这个规则打着“消灭和棋”的幌子,适得其反,仍然人为的再增加和棋。

象棋是象征华夏古代军事活动的一种棋。象棋对局是双方棋手模拟一场战争。

如今,高水平的象棋对局已经建立进攻与防御(防守、抵御)体系,2011规则还是处在双方棋手用象棋在玩“吃子得子”游戏的低水平阶段。

低水平阶段象棋规则是靠裁判裁决“待判局面”,采用的是玩吃子游戏的规则。比赛发生“待判局面”必须由裁判裁决。裁判预计、猜测裁决除涉及“吃子得子”的优劣多少及盘面上子力、子力关系外,还要涉及到双方棋手及其背景,十分复杂。这种规则造成了裁判与裁判之间的矛盾、棋手与棋手之间的矛盾、裁判与棋手之间的矛盾,使得一些裁判、棋手之间结怨很深,直接了影响象棋队伍健康发展。

高水平阶段象棋规则是建立在象棋对局的攻防体系之上,是规范双方棋手行棋着法,解决双方着法反复不变,引导象棋对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规则能够排查着法反复问题,并且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就如同大家下棋都知道反复照将需要变着一样,非常简单。

象棋对局建立攻防体系理念,在年轻一代棋手已经形成了。比如蒋川、汪洋、王斌、洪智......等一批后起之秀。老一代棋手胡荣华等,还停留在玩吃子游戏的阶段。他参加2010全国个人赛半路上就被淘汰了。吕钦、李来群等属于过度阶段,他们因为规则问题在比赛中也吃过不少的亏。港澳台地区象棋比赛,棋手之间水平相对比较低。港澳台棋手与大陆棋手比赛,棋手之间水平相对差距较大。他们比赛极少出现难裁决的“待判局面”,而不是港澳台的规则有多么好。采用玩吃子游戏的规则裁决玩吃子游戏的低水平象棋比赛出现的“待判局面”,还能对付。

象棋比赛,裁判采用玩吃子游戏的规则裁决建立攻防体系理念对局的着法反复不变,必然行不通。

象棋对局水平向前发展,对局理念不断更新,象棋规则也要与时俱进。

欢迎大家跟帖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