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标杆企业的漏控经验和做法
(左峰1,张俊杰1)
(1 太原供水管网检测有限公司,太原;1北京沃尔斯特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随着漏控工作的深入开展,水务行业涌现出一批漏控标杆企业,而这些标杆企业的漏控经验和做法,值得行业学习和借鉴。不管是从观念上、行动上,还是算法上,精细化管理上都对行业漏控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就标杆企业的漏控经验和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析。
1、与标杆企业的差距
说实话,与标杆企业的差距,不是简单一个简单漏控指标的差距,而是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的差距或说是精细化管理上差距。因此,要想找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与与标杆企业接轨,跟上标杆企业的步伐,就得从学习标杆企业做法、算法以及体系建设上入手,才能缩小与标杆企业的差距。
1.1思想观念上差距
思路决定了出路,行动决定了结果。漏控工作更是如此。不仅要从思想上、观念上、认知能力上高度重视漏控工作,还要从行动上积极探索和实践。知行合一才是漏控工作的关键。漏损是什么?漏损是效益,更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漏控的核心不是指标上差距,而是思想上、认知上的差距,所以说漏控降的不单单是漏损,而思想上的差距。只要把心思用在真抓实干上,漏控工作才会见效。
1.2企业文化差距
企业文化是复杂的价值观体系,简单的讲,就是一个企业崇尚什么、鼓励什么、摒弃什么、拒绝什么。其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更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任何一个标杆企业成功都得益于企业文化支撑。对于水务行业而言,在体制束缚,制度受限的情况,企业文化就显得更为的重要和关键。凡是企业文化做到的好的水务,其漏控工作氛围、态度、精神面貌、学习能力等都会很好,执行力高、扯皮内耗的现象就会很少。
1.3做法上的差距
从漏损构成可以得知,漏损包括“漏、损、用、偷、浪费”五大部分,任何一部分都会影响到漏损率的变化。因此,只从五个层面入手,才能把漏损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尽管方向明确了,但从哪里入手,却成了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缺少着力点,目标和方向,这是当前很多水务公司面临的难题。做法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❶缺少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❷缺少着力点
❸缺少激励措施
❹缺少有效监督
❺缺少健全的体系
由此可见,做法上的差距决定了漏控的结果和成效。只有形成闭环管理体系,才能科学、有序的推进漏控工作。
1.4算法差距
与标杆企业相比,绝大数企业在漏损率计算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不会算不是简单算的问题,而是精细化管理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❶漏损率
尽管《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以及评定标准》明确了漏损率计算公式和算法,但仍有很多单位不会算。除此以外,对漏损率涉及4个修正值算法理解不透,不知道该如何修正。说实话,漏损工作开展几十年,漏损率工作不会计算问题依然存在实在是不应该的。
❷免费水量
由于免费水量涉及太多的种类,且每类算法和公式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上单位内部也未制定相应的规范和算法,使得很多免费水量不知道如何算,如何计量统计,甚至免费水量有多少种类都搞不清楚,何谈算的问题。
总之,不会算的问题,不单是漏损率不会算的问题,还包括涉及漏损率计算其他水量算法问题;当然,还包括漏损率修正、区域漏损率计算等问题。
2、标杆企业的漏控经验
从多年漏控实践中发现:凡是漏控标杆企业,其无不在算法、做法、干法和精细化管理程度上高人一筹。因此,要让漏损指标快速达标、跟上标杆企业的步伐,就要学会干、学会算。
会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懂和会,而是在智慧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算和干,这就要把“会”放在“慧”上,如此才能真正学会干、学会算。
2.1精于算
学会算是指要参透标准、熟知规范、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漏损率算法,充分利用算法,科学、合理利用标准和算法计算漏损率。学会算不是瞎算、乱算、而是要在规范标准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规则计算。
①.领会标准和算法
尽管《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以及评定标准》在行业中试行了很多年,但真正把标准中术语、算法、公式吃透的并不多,那些该算,那些不该算,甚至如何算漏损率,还有很多人还不知道。问题根源在于计算漏损率的部门,不懂业务、不熟悉标准,而熟悉标准、懂算法却不参与计算。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漏损率算不清楚的根本原因。
另外,就是单位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涉及非计量免费水量不会算、懒得算,导致免费水量台账、数据缺失严重,使得统计部门难以获得相对可靠、准确的免费水量数据和资料。
②.参透术语和名词内涵
鉴于漏损率计算中涉及很多术语和名词,一定要参透术语的内涵,掌握术语的精髓,不可简单看术语字面的意思,这是解决会算的第一步。因为每一个术语可能包含着诸多内涵。例如:非计量免费水量包含那些涉及到生产运营的环节,谁来负责计量统计、谁来核定签字确认、谁来跟踪搜集和整理资料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免费水量种类就难梳理清楚。
③.规范算法
鉴于涉及生产经营、日常抢维涉及的免费水量名目很多,且每一种又缺少统一的算法和标准,各单位往往依据统计人员的认知、理解统计水量,这就导致了各单位对免费水量统计差距偏大。像水箱清洗水量、爆管抢修等等各水司都有自己的算法,算出的水量相差甚远。这就使得漏损率指标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行业要尽快制定和统一各种免费水量的算法才是科学统计漏损的关键,才能真实体现各单位的漏损管理水平。
④.建立免费水量统一标准和规范,强化免费水量统计
免费水量统计,首先要把免费水量种类、类别梳理清楚,建立详细的清单,同时根据用水性质,制定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的计量统计制度以及算法和公式,并明确水量统计的主体部门,监督、测评部门等。只要健全和完善了免费水量统计制度和绩效测评机制,才能保障免费水量统计工作落实到位,否则免费水量统计就是空话。
为了让水务工作清楚了解非计量授权消费水量产生的途径,下面将非计量授权用水量清单详细数据如下:
序号 |
类别 |
1 |
基础工程(管道工程) |
2 |
市政配合工程 |
3 |
用户工程(官网、拆管拆表) |
4 |
配合雨污分流 |
5 |
大小口径闸门更换 |
6 |
管线维养 |
7 |
消防栓放水检查 |
8 |
办公自用 |
9 |
移改提项目 |
10 |
周期性户表更换 |
11 |
死头排污 |
12 |
增压站水池冲洗 |
13 |
二次供水水箱冲洗 |
14 |
小区管网末梢冲洗 |
15 |
水表出户改造 |
16 |
用户内部供水设施试压检验 |
17 |
用户工程(挂表、包费制) |
18 |
市政道路改造临时用水 |
19 |
基建工程(扩建、报改等) |
20 |
二次供水泵房建设 |
21 |
排气阀损耗水量 |
22 |
职工宿舍/住房未计量的 |
23 |
河道治理(包干制或优惠制) |
从上面清单看,免费非计量用水的情况实在太多。现实工作,绝大数的免费水量均未统计,缺少计量,从而将这部分水量统计为漏损量。
⑤.健全阀门设施、改变抢维习惯
抢维观念对快速止水、减少漏损极其的关键。但因阀门设施老化、失灵,老旧小区阀门缺失、但如何改变和提升抢维的观念的呢?总结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a.强化阀门巡检、启闭,保障阀门在良好状态下运行;
b.健全老旧小区的阀门设施完善、减少停总阀、停泵作业维修;
c.协调好市政、物业和小区的居民的关系,提升抢维修的速度;
d.严管街、不让开挖修复的街道,可采用非常规的抢修方案;
总之,要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把影响抢修的工作要前置,主动作为,获得各部门的理解和认可,才能避免在抢修时工作受阻。
⑥.非计量水量性质的转换
随着水务企业对漏损率的认识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计量的重要性。像智能消火栓技术促使消防、绿化水量从免费不计量水量转变为计量免费水量,使得免费非计量水量下降,免费计量水量上涨。
除此之外,如何把免费水量转换为计费水量是重点。例如:将施工冲洗水量从免费非计量水量转换为计费水量,这是一种正常转换的方式;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当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把免费水量转换为计费水量。诸如:一些城市出台消火栓管理规定中,已经明确了每年每支消火栓最低的用水定额,并按照成本补偿给水务企业。如此,性质从免费计量水量直接转化为售水量,使得账面漏损有所下降。
⑦.免费水量比例
鉴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以及评定标准》中对免费用水量占比未作上限的设定,导致免费水量被滥用或被个别单位无限放大,从而使注册水量变大,漏损率减少。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尽管标准中对免费水量上限比例未设定,免费水量成了漏损率指标达标的法宝,但要掌握一个度,必将真正把漏损降下来才是企业真实需要的,而不是为了应付验收。
2.2善智干
产销差控制工作涉及到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具体应该怎么干才叫科学、合理、高效,这是降差工作的关键。学会干不是简单的照搬,简单的模仿,而是结合自己的管网现状、基础条件、人员素质和绩效激励机制,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降差策略和道路,并创新发展。所谓的会干就是懂得把时间、效率、精准放在第一位,围绕漏控核心问题科学合理的分解任务,把计划、进度、监督、测评与任务紧密捆绑,激发工作的热情。
①.查清问题根源
从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根源来看,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既有管理问题,又有技术问题,还有效率、时间等问题,具体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漏损久高不下,唯一科学办法就是开展水损诊断与评估。通过组织严密、自上而下,进行系统、全面的水损诊断与评估,才能真正搞清楚漏损构成,量化数据,使问题一目了然,找到漏损控制的方向和思路,思路清楚了、方向明确了,策略和措施才能得当,规划才能合理,投资更有针对性。因此,查清漏损产生根源和途径才能为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控制漏损奠定基础。
②.对症下药
漏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管理问题,又有技术问题,还有资金、人才、政策等问题。任何单一的方法、一种模式是不可能包治百病的。科学做法是根据漏损的真实原因,选择适合的漏控方法和措施。就DMA分区计量来讲,不是所有单位都要建,都必须建的,要看管网基础条件适合不适合,具备不具备建设的条件。因此,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的制定漏控策略,才能行之有效的控制漏损,盲目照搬、简单复制都不可能把漏损问题给控制下来。
③.轻重缓急、长短结合
漏控工作应按照轻重缓急、长短结合落实,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分区计量与表具更换、检漏,压力优化等措施,应该按照先后次序,把见效快、投资少的项目或措施要先落实,把管网改造、分区计量、管网改造等周期长、资金一时难到位的作为长期计划,逐年落实和改建。现实工作中,往往不是按漏控需求落实计划,而是根据领导的意愿排列先后计划,导致很多工作与实际漏控目标脱离。这一点一定要标杆企业学习是如何做到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有序。
④.任务分解、层层压实责任
任务分解对漏控工作而言是很有讲究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任务分解。任务分解要掌握时间节点、进度、责任人、量化水量指标、测评指标,签订责任状,层层把指标、任务压实。同时,要认真研究任务指标的合理性,分析指标完成的路径,预测可减少水量,以确保任务分解符合现实状况。另外,根据指标、任务落实配套的资金、激励机制,为任务分解、指标落实扫清障碍。
⑤.有效监督、测评
监督、测评是漏控工作压实的关键措施和手段。即可以跟踪、监督,又可以实时管控、调整策略、纠偏错误,时刻激励士气,解决思想上问题和难题,强化执行力,从而确保漏控工作持续的、高效的落实。监督、测评其实水务行业的难点和痛点,一直是水务行业短板。监督、测评的难点是缺少监督的依据、量化的指标和监督力度。如果不能把监督、测评工作落实,漏控工作很难推行下去。因此,要向标杆企业学习是如何把指标量化、如何把监督、测评工作推行下去的。
总之,会干关键在智慧,在实干、巧干,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敢于直面对难点和痛点,敢于攻坚克难,而不是蛮干、盲目的干。
2.3体系健全高效,标准化作业
标杆企业体系健全、完善、且灵活、高效,漏控工作执行落实高效、快速。不管是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绩效激励,包括表具管理、压力优化、表务管理、检漏抢修等等各种规范标准、作业指导书都十分的健全和完善,能够把企业和员工利益、目标高度的契合和统一,这是标杆企业能够可持续推进漏控工作的关键。实际上,体系建设一直都是水务行业的短板,难点和痛点。未来,从根本上解决漏损问题,还得从制度、流程、标准等管理上下功夫,才能把漏洞和缺陷堵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潜能。
3 、结论
总之,从标杆企业的漏控经验和做法看,既要会干,还得会算,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算法上多管齐下,才能科学、有序、规范、合理的推进漏控工作,使得漏控工作走向正轨,迈向新台阶。与此同时,诊断与评估的基础上,健全、优化各种规章制度、作业规范、业务流程、绩效考核体系以满足漏控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同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