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亏损!小型生态农场还有救吗?

农场主+第1797期

2010年10月,刘跃明回到家乡创办了北京美田阳光农场,从事生态农业,到如今已整整10年。

生态农场难做已成普遍共识,她的农场却从第一年就实现了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面积从最初的10亩扩大到150亩,订菜会员从20个增长到400多个,年收入也从10多万元翻到了300多万元。

在生态农场8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农业产业易投难养的当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她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农业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东西,每一个地方都要做得到位,才有可能有所收获。”

——刘跃明

以下内容为2018年,刘跃明关于生态农业的演讲,我们摘录一部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

存在价值观层面的不同

6年前,我遇到过一个小伙子,现在也不知道他做的怎么样了。

当年他到北京找专家,从广州过来,我们都很羡慕他,他有一片很好的地,而且建的差不多了,有3000个会员,都要吃他种的安全蔬菜。

他的难题是不知道怎么给这些人持续供出这么多安全的蔬菜,他找了很多专家,结果专家都跟他说,如果你不让我用农药,不用化肥,不可能种得了地的。

这就是当年我们面对的情况。

到了2015年中央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随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农业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农业的主要目标由以前的追求产量变成了要提高品质,最后又有这种农药化肥零增长的方案。

前几天我看到很权威的公众号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今后农业政策更偏向于以下经营主体:做种养结合,秸秆回收利用,禽畜粪便综合利用,还有深耕技术。

我看了文章就想,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做生态农业的人,在十年前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吗?当时我们被很多人嘲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并且政府在大力推广。

那么生态农业跟常规农业有什么区别?

我们经常很简单地跟客户说,我们不用农药化肥种地,我们生产粮食生产蔬菜比较安全。

从我个人来讲,生态农业和常规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的不同。

常规农业是认为人定胜天。

我们就要去不断地改造自然,是用一种机械式的、直线式的方式看待问题:就是见到虫子就要杀死它,见到病就要杀死。

而我们做生态农业的人,认为自然有很多我们未知的地方,人在天地之间,对天地、对自然保持一种敬畏,我们认为应该用一种整体系统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2016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研究院的老师,对全国生态农场做过一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0%甚至是90%的农场都不赚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的缺乏。

一方面,很多农场主最开始认为农业是特别老土的行业,没有意识到农业技术的集成和应用非常重要;

另外一方面因为当时的学者和专家很多没有转变思想,所以技术真的是极度缺乏。

很多做生态农业的人都看过一本书,叫《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讲的是日本老先生不用农药化肥种苹果树的故事。

他的苹果树长的特别差,差点倾家荡产,后来用10年时间,他的苹果树长好了,结出了特别好的果实。

很多人认为我们做农业要有情怀,坚持就能感动天地感动自然,甚至把苹果树都感动了,真的是这样吗?

2006年,我到南京农业大学参加一个生态农场技术培训,我上了这个课,我明白了为什么苹果树10年之后就能长好,并不是奇迹。

大多数植物都需要八年十年时间才能在根系周围构建好的菌群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构建好,果树就能很好地成长。

以前我们见到专家,专家都是告诉我们有了病虫害怎么喷药,现在很多专家都能给出两套解决方案。

一套是安全环保的生物方案,另一套是以前的化学药物方案。

所以说,这些年随着观念的转变,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正在形成,比如说秸秆还田,这两年很火的碳基肥,还有各种对土壤中有益菌的研究。

比如山东农业大学王开运老师出了一个有机肥,这个肥比较神奇,空气中有78%都是氮气。

我们以前的植物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它的这个菌能够从空气中抓取过来,源源不断给植物使用。

原来我们是用化学的方式生产了大量的氮肥施到土壤中,氮肥过量使用不仅让植物体内亚硝酸盐过高,给人类健康带来影响,还有些过量氮肥最后都会流失到水体里,给水体带来了很大的污染。

应该说近几年来,一套在生态思维指导下的技术正在慢慢形成,当然这些技术毕竟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过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小规模的生态农场未来应该往哪儿走

除了上面提到的政策、技术方面的变化,这两年来还有一个变化。

那就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业,投身农业。

这两天还有朋友圈很多人在转载文章,说腾讯程序员用高科技种出了黄瓜,前几天有文章说京东要投资农业,要建植物工厂。

那么在很多大资本、大企业都在进军农业的时候,在生态农业技术日渐成熟,未来农产品安全系数日渐提高的时候,我们这种小规模的生态农场,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这也是我们现在一直思考的问题。

说说我所经历的事,我是2010年回到家乡种地,2013年的时候,农场正处于比较好的发展期。

11月的时候,忽然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雨夹雪,当时所有建的棚都压趴了,5、6个月的时间农场处于停业状态,当时我有200、300个客户,没有会员要求说退款,大家说我们要等着,等着菜出来

刚开始听到消息的时候,还有好几个人给我打电话,说要借钱给我,问我有没有钱,如果我需要钱就打给我,让快点把农场建起来。

后来跟朋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大家都说你怎么能让客户有这么好的忠诚度?

我总结了一下,我做了这么3件事:

一个是给大家提供真正安全的食物,实际上最开始想做农业的时候,我们也想做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的农场。

但是出于各种考虑和分析,最后我们决定还是要聚焦在一件事情上,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就是生产食物。

其实我刚才讲80%的农场都不赚钱,其中技术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最开始定位非常不清晰,一说起农业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上了,就没有定位,也没有成本上的考虑,所以就可能最后哪个也没有做成。

客户营销方面,我们从一开始就做了很多工作,真诚地向会员展示农场的情况。

农场前两年,经常一到周末我们都吃不上饭,有一群一群的人到农场,得给他们讲生态农业怎么回事,怎么不用农药化肥种菜,回去通过网上各种形式的文字图片不断进行沟通,还有一件事情,就是真心为我们行业发声。

比如说我今天站在这,也是在宣传我们生态农业;之前写书,也是宣传蔬菜农业,宣传我们的理念,让大家关注健康关注环境。

前些天我见到曾经在北京农学院工作的周云周老师,他研究农业品牌十多年了。

他说农业要做品牌,首先就是要放大自己的格局,要为自己的行业发声,因为如果大众没有对品类的认知,你的农业企业就没法建立品牌。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区别

就是看农民是不是主体

说到休闲农业,我有一阵子挺困惑的,确实很多人说自己做了休闲农业,好像和农业也没有很大关系,更多是旅游业和餐饮业。

实际上后来我看完台湾农会执行长林文龙的说法还是挺认同的,他说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区别,就是看农民是不是主体。

乡村旅游是靠景观吸引客户,农民是配角,休闲农业农民是主角。

实际上,我们农场做到现在,一直重视本地农民的力量。让农民,尤其是年轻的农民,甚至我自己这样的新农人,能够有尊严地赚钱,有理想地留在这片土地上,农场才有发展的可能。

另外,每一个真正的农民都是一个合格的博物学家。

像我们天天在地里,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擅长种的各种作物,擅长养的动物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讲出很多有意思的知识,讲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我的农场是一个非常原生态的状态,但是我有很多会员都特别喜欢我们的农场。

农场有一个会员是跟全世界各大奢侈品品牌打交道的,她说,在我心里,你的农场,是另外一种奢侈品。

未来的农场

一定是多元并存的

回答最初的问题,就是现在生态农业的技术越来越普及,在大企业大资本都进入农业的当下,我们这些小规模的生态农场,在成本节约上比不过那些个体的农户,生产效率上也比不过那些大规模生产的农企。

那么我们的优势在哪?我们的出路在哪?

说实话,这将近10年的探索,让我觉得,我们可能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给我们的客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相信有很多人去做农业的时候,可能都跟我差不多,不像大资本大企业那样占领什么行业高地。

首先我们自己特别喜欢干这个事,这是我们向往的生活,说到向往的生活,没有人会说,我以后想去那种植物都长成千篇一律的工厂化的农场。

我们向往的是古诗词写的“悠然见南山”的情景,我们这样的农场可能在未来依然有生存空间的,而且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消费者结构非常复杂的环境里,未来的农场一定是多元并存的,不可能是一个模式。

所以综合来讲,我觉得在未来一个小型的农场,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可能确实规模不是很大,但它可以在时间上做得很长久。

最好的模式应该是像我这样有一批特别忠实的会员,可以给他们提供食物等各方面综合的服务,可以有能力不断地创新,满足大家的各种需求。

最开始做农场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现在也是我的客户,订了很多年的菜。

他说:你一定要好好做下去,现在我吃你的菜,也时不时带我们家孩子到你家农场里拔拔萝卜,将来我们家孩子长大了,一定也会吃你的菜,也会带他的孩子拔萝卜,希望你的农场像欧洲庄园一样的,做成一个百年老店。

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对,我一直也觉得自己在往这个方向走。

对于农业古老的行业来讲,8年其实非常短,80年也并不长,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最关键就是我们仍然是要保持自己的初心,有方法有步骤,与时俱进,一步一步走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