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041条:​中医不治喘?治喘要丢脸?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段还是讲小青龙汤,中间有一个插句,容易让大家误解。调整过来应该是这样的。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服了小青龙汤后感觉渴了,这是寒去了,病要解了,应该是这样一个顺序,而不是说寒去欲解了,再喝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我们上一条已经详细讲过,本条再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最后会简单介绍一下和小青龙汤组成很像的一些方子。
伤寒,心下有水气
伤寒,表实不出汗的麻黄汤证,再加上心下有水气,外寒而内有饮,基本可以朝小青龙汤的方向去考虑了。
咳而微喘
咳,喘,可以说这是小青龙汤的主证。小青龙汤里,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这几味药合在一起用,对寒证的咳嗽特别管用,咳,痰,喘,一网打尽。
发热不渴
发热,这是伤寒的表证。
不渴,我们前面讲了小青龙汤是或渴,也就是可能渴,也可能不渴。
心下有水气,这是水饮证,在金匮里有专门的水气病篇。
对于水饮证,有可能渴,也有可能不渴,二者比较的话,渴的水饮证相对轻一点,不渴的水饮证更严重一些。
因为渴,就代表胃中还是有点偏热的,气化能力还是可以的,只是相对于庞大的水湿而言,已经化不开了。
所以讲五苓散的时候,我们发现条文是微热消渴者,脉浮数烦渴者,汗出而渴者,都有渴证。
五苓散里有泽泻和猪苓。泽泻本草经中说寒,猪苓是平。其实猪苓也是有点微寒。正是因为胃中微热偏热,才会用到泽泻和猪苓来除湿利水。
而如果是不渴的水饮证,那就是非常阴寒了。里寒很重的人,是不会感觉到口渴的。
这里说不渴,说明是比较偏寒的,干姜可以多加一点。
小青龙汤主之

这个时候就可以确定用小青龙汤主之了。
伤寒,发热,用到麻黄,桂枝解表。
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不渴,这就用到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加白芍,你可以理解为桂枝白芍组合起来解表,桂枝加快动脉,白芍加快静脉,一阳一阴。也可以理解为和五味子是一组,下蹲是为了更好起跳,收回来是为了更好的咳出去,因为咳嗽本身就是在排邪,邪排干净了就不会咳了,排不干净还要继续咳,除非没有力气咳了,那就病更深入了,咳都咳不动了,是坏事。
加炙甘草,一是调和诸味,一是建中补津液,因为旧水去了要加新水。另外一个是个人的一点体会,因为五味子和细辛这两味药味道真的特别冲,加了炙甘草以后,味道会缓和一点。
这样小青龙汤就组出来了。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服完小青龙汤,感觉到渴了,这是病向好的反应。本来是不渴的,里面非常寒了,所以感觉不到渴,这也是人体的自救。特别湿寒了,再喝水那就是雪上加霜。
寒气排出去了,湿没那么盛了,阳气恢复了,于是才会感觉有点渴了。这个时候可不能牛饮,就算渴,也要小口小口的慢慢喝,一次不要喝太多,悠着点。
以上是本条的解析,下面说说和小青龙汤很像的几个组合。
有的时候,病患的表证并不明显,也就是并不发热,这个时候有可能会去掉麻黄桂枝白芍,剩下来的药组合在一起,也是能很好的治疗寒证的咳嗽的。
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味药就可以组合在一起。
如果痰特别多,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四味药合在一起。
肠胃不太好的话,或者嫌味道太冲,加上炙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五味药合在一起。
中焦湿盛,还可以加茯苓。
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一个温化寒痰的去痰剂,叫苓甘五味姜辛汤,就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
再加个半夏,杏仁,就变成了金匮中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大家也称为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其实这几个药,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化裁,针对于寒证湿证的咳喘,都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西医所谓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等,如果你非要加一个西医的病名的话。中医是不看病名的,中医是辨证施治。
后世流传什么中医不治喘,治喘要丢脸,那都是庸医太多,学习了错误的医学造成了他们治不好咳喘,才造成的对中医的误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