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有情感?
人为什么会有情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理论问题,广泛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学术领域。然而,对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从而严重堵塞着理论界的研究思路与思想边界,也严重制约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速度。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被情所困,为情感所伤,甚至为情所杀,因而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情感本质是什么?人类的情感究竟是从何而来,又会走向何方?情感对于人类的生存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情感是如何运行的?显然,能否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界的争论
目前,关于人为什么会有情感的问题,回答起来五花八门,大都是答非所问,牵强附会。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1、人性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之所以会有情感,这是由人性来决定的,是人与动物最大的本质区别,人必然会有情感,没有情感就不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实际上就是用新的“定义”或概念来回答初始问题,或者通过转换概念“人性”来回避对于初始问题“情感”的解答,显然没有任何理论意义。
2、功能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之所以会有情感,是因为情感对于人具有如下功能:一是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二是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情绪、情感对内驱力起着放大和增强作用;三是信号功能,人类通过情感来实现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四是组织功能,情绪与情感对人类的活动进行积极组织和有效协调。这种观点只解决了情感对于人类的意义,而没有揭示情感的本质,也没有弄清情感的来龙去脉,而且它对于情感功能的阐述也不够准确,因此这种观点没有准确回答人为什么会有情感的问题。
3、基因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之所以会有情感,是由人类的基因来决定的。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指出:人类是基因的载体,而基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那么更为直接的目的就是能够生存和繁衍。于是基因就给人的大脑做一个设定,只要人做的事情,对基因有利的,人就会感觉到舒服和快乐;只要对基因有害的,人就会让你感觉到痛苦和难受。这种对于周围环境好坏的判断,以及人做的事情,基因给人一种感觉,这就是人类所具有的感情。事实上,人类是基因的载体,人类基因的生存和繁衍实际上就是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对于人类基因的“有利”或“有害”实际上就是对于人类的“有利”或“有害”。不难理解,就是“有利”实际上就是“正价值”,“有害”实际上就是“负价值”。基因说把“情感”定义为“对于人类基因有利或有害的感觉”,也可以理解为把“情感”定义为“对于正价值或负价值的主观反映”,这已经逐渐接近到了情感的本质。
二、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价值生产与价值消费两个方面,人类所有形式的自然关系或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价值运动是人类一切运动的核心内容。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可分为两大类:过渡性价值与使用价值。其中,过渡性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使用价值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食物类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与个体性消费价值两个方面)、社会性价值(包括社会性生产价值与社会性消费价值两个方面)。
人类机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复杂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一方面它需要通过各种消费过程不断地投入价值,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生产过程不断地产出价值。人类的生命过程就是各种过渡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循环转化过程。
人类生命系统的价值循环转化运行图,如下所示:
三、情感的本质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不难发现,“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事物的价值特性。由此可得
情感的本质: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决定着人类的基本命运,必然会被人的主观意识所反映,这种主观意识就是情感。
四、情感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情感的哲学本质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价值与情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情感以价值为基础。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
2、情感对价值具有反作用。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⑵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
3、情感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这种偏离现象就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异步性、量度上的差异性、方式上的局限性、机制上的异化性。
五、情感的五大功能
情感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功能。
1、价值识别功能(即情感识别功能)。帮助人如何来识别价值的大小,具体而言就是识别事物的价值率大小:价值率越大的事物,就越能引起人的正向情感;价值率越小的事物,就越能引起人的负向情感。
2、价值表达功能(即情感表达功能)。帮助人如何来表达价值的大小。人与人之间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工与合作,一方面必须及时准确地识别他人的价值状态,另一方面必须及时准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状态,包括个人的价值需要、价值观、健康、能力、素质、地位、职业、学识等,这就需要借助语言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仪表服饰等具体的价值表达方式。
3、价值计算功能(即情感计算功能)。帮助人如何来计算价值。各种客观事物的价值状态通过情感来识别以后,再通过情感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通过意志来计算自己的相应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并选择出最佳的行为方案。
4、价值消费功能(即情感享受功能)。帮助人如何来消费价值。一般来说,具有正向价值的事物能够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可以加强人对于该事物的消费规模或消费速度;具有负向价值的事物能够使人产生痛苦的情感,从而可以削弱人对于该事物的消费规模或消费速度。
5、价值创造功能(即情感求新功能)。帮助人如何来创造价值。一般来说,具有较大价值率的事物能够使人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来发展该事物的生产规模;事物的价值率越小,人对于创造该事物的积极性就越低。
六、情感取决于价值
情感取决于价值可表现在六个方面:
1.情感起源取决于价值起源
价值的起源经历了从无序化无机能量、无序化有机能量、无序化高分子能量、准有序化多分子体系能量(即准价值)、生物化学能(即原始价值)五个阶段。情感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化学反应、有机化学反应、有机高分子聚合反应、有机多分子体系链式反应、原核生命的趋性反应(即原核趋性)。
2.情感进化取决于价值进化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人类的价值、人类的情感都不是一夜之间突然产生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进化过程。生物进化、价值进化与情感进化三者之间有着严密的对应关系:生物的进化过程经历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感觉类生物、认知类生物、评价类生物、意志类生物六个阶段;价值的进化过程经历了无机能价值、有机能价值、要素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六个阶段;情感的进化过程经历了无机能趋性、有机能趋性、感性情感、知性情感、弹性情感、理性情感六个阶段。
生物进化、价值进化与情感进化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3.情感分类取决于价值分类
情感分类与价值分类的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根据价值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根据价值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根据价值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根据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假情感、善恶情感和美丑情感;根据价值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社会情感;根据价值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朔性情感、现实性情感和期望性情感。
4.情感特征取决于价值特征
情感的动力特性是指情感在其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变化特性,主要包括强度性、稳定性、偏好性、细致性、层次性、效能性、周期性和时序性八个方面,其中,情感的强度性和稳定性是情感最重要的两个动力特性。数理情感学认为,人的情感强度主要由价值强度来决定,并且服从“情感强度第一定律”,价值强度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情感的稳定性在根本上取决于价值关系的稳定性,情感的波动度取决于价值的波动度;情感的偏好性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对于某些事物的价值强度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情感的细致性取决于人对于价值关系细微变化的敏感性;情感的层次性主要取决于价值的层次性,人的价值可分为社会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代谢性价值四个层次,那么,人的情感也可分为社会性情感、个体性情感、生理性情感、代谢性情感四个层次;情感的效能性主要取决于人对于价值关系进行行为转化的效能性,用行为反应系数来衡量;情感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取决于价值关系的周期性变化;情感属性的发展时序主要取决于价值特性的发展时序。
5.情感变化取决于价值变化
根据数理情感学对于情感的数学定义,情感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虽然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的情感强度,但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数理情感学认为,情感的产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情感强度与价值强度(即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关系同样应该遵循生物学的“费希纳定律”。由此可推导出“情感强度第一定律”: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
6.情感规律取决于价值规律
人类有许多的情感规律,而在所有情感规律的后面,都隐藏着特定的价值运动规律。可以说,所有的情感规律都是价值运动规律的主观表现形式,并且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价值规律推导出来。例如,物以稀贵规律、喜新厌旧规律、难贵易贱规律、逆反强化规律等,可由“边际效用规律”推导出来。又如,爱屋及乌规律、以己度人规律、对号入座规律等,可由“价值关联性传递规律”推导出来。再如,强度性与效能性互反规律、逆反强化规律等,可由“利益为本规律”推导出来。
七、情感在人类意识中的作用
人类对应于四种客观事物,分别采取四种主观意识,从而解决四种基本问题。
1、四种客观事物
存在关系:物质与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
事实关系:事物与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即物质与主体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方式)。
价值关系:价值与主体生存与发展之间的联系方式。
行为关系:主体对于事物的反作用方式。
2、四种主观意识
感觉的本质:人脑对于存在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认知的本质:人脑对于事实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评价的本质:人脑对于价值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它分为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两种类型。其中,绝对性评价(即价值观):是指人类主体对于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直接评价的方式;相对性评价(即情感):是指人类主体以自身的价值特性为参照系统,对于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间接评价的方式。
意志的本质:人脑对于自身行为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3、四种基本问题
有什么的问题:通过感觉来解决存在关系的问题
是什么的问题:通过认知来解决事实关系的问题。
有何用的问题:通过价值观或情感来解决价值关系的问题。
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意志来解决行为关系的问题。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觉各种事物的存在关系,第二是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第三是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第四是掌握每种自身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感觉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评价(价值观与情感)活动来完成,第四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感觉到认知,再从认知到情感,最后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
人类心理过程(或意识过程)逻辑关系如下图:
参考资料:
1、统一价值论,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2、数理情感学,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3、情感机器人,仇德辉著,台海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