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纷乱的春秋时代
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周代末期被消灭,为什么封建制度在当时我们把它视为是一个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因为相对于氏族部落邦联制,它建立了相对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你今天看封建制度很落后,可你想想,古人最初建立一个大区域的统治系统,他怎么建立?他只能用封建方式建立。
这就好比各位企业家,你早期创业的时候,你找什么人做自己的合作伙伴,你一定找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因为你对他们最了解,对他们的调查最省力,跟他们合作成本最低。因此你早期一定建立的是家族公司或者亲朋公司。尽管这种公司结构随着你企业发展到规模以上以后,它会成为一个障碍,但它早期一定是成本最低、信任度最高、最稳定的一个结构。
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合理性所在。封建制度由于各封建诸侯国享有完整治权,因此天下保持一种对中枢权力的制约结构。大家要注意这个东西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温床性要素。
什么意思?由于中国在公元前三世纪过早消灭了封建制度,这使得中国在宋代以后工商业文明的萌芽,当时就世界水平而言达到最高水准,但中国永远不可能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缔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过早地消灭了封建社会体制。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早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四百多年,公元1215年,英国发生一个著名的政治运动,叫自由大宪章运动。所谓“大宪章运动”是什么?实际上是英国各封建领主联合起来,跟当时的英王签了一纸协议。这纸协议严格限制英王的权力。其中83条说,英王只有宣战权和外交权,其他所有治权基本上归属于各封建领主,甚至英王的税收权都不完整,税收都必须跟封建领主协商,由此建立了英国历史上最早的“王在法下”的政治观念和社会习俗。这个东西最终铺垫了英国资产阶级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因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它相当于平民,叫第三等级。大家知道欧洲贵族第一等级:僧侣。他们控制人类的精神,有基督教解释权,所以他们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级:贵族,他们世卿世禄,世袭制掌握国家政权。第三等级就是平民老百姓。
而当时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由于各封建领主更关心自己的经济收益,因此他们不压抑资产阶级或者第三等级平民老百姓进行经商活动,尤其是各封建领地之间统治薄弱区,更成为第三等级经商和阶级意识逐步发生的空白地区,这造成资产阶级逐步壮大,最终成为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社会力量所在。
由于中国过早地消灭了封建社会,王权势力极大,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又不能在分立的文化摇荡中被疏散,导致中国近代或者说宋以后上千年,无法发育真正的近代思想体系、文化体系和政治结构力量。
到东周时代,封建社会逐步紊乱,社会纽带松懈。我们把东周分成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我解释一下,什么叫“春秋”?有学者认为,大约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四季关系,认为一年就是两季,叫春秋两季。这还不是主要的。
最重要的是“春秋”是孔子所在国鲁国国史的书名。传说中由于孔子晚年重新编修过《春秋》,于是就把《春秋》这部书也就是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这二百五十五年的时段总称为春秋时代。
这个话什么意思?大家要注意,在先秦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史。绝不是仅有鲁国有,比如晋国国史的书名叫《乘》,乘法的乘。因此大家注意,你如果在古书上见到《乘》或者见到“史乘”这个词,你就要知道它是指晋国国史。
再比如楚国也有自己的国史,书名叫《梼杌》。因此你在古书上如果见到“梼”或者“杌”这两个字中的任何一个,你都要知道这是指楚国国史。
为什么会用孔子所在国鲁国国史的书名《春秋》来标定这一个时代呢?
是因为传说孔子晚年编修过《春秋》这部书,他用微言大义的方式,也叫“春秋笔法”。所谓“微言大义”,就是用很少的语言注入文本极大的道德和伦理含义或价值观含义,把这个东西叫“微言大义”,也叫“春秋笔法”。
传说孔子用非常少的文字改动量,重新修订了《春秋》这部书。我举个例子,比如《春秋》这部书原来记载某大臣弑君也就是谋杀了国君。孔子认为“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于是他就把这本书中原来称呼这个弑君者的官号改称为直呼其名。
要知道在古代,对一个人的尊称是称他的官号,其次称字。直呼其名是对一个人的不尊重。孔子从官号改为直呼其名,就表达了他对这件事情的愤慨。这叫“微言大义”。
由于孔子编修过这部《春秋》,注入了他的整个价值观体系。在汉代以后,孔子学说变为国教,古代的法律相当粗疏,法律细节在判案的时候是经常缺乏依据的,于是竟然出现“春秋断狱”的局面。也就是后来的行政长官做法审的时候,如果找不见当时的法律文本参考,就以《春秋》价值观进行判案依据。可见《春秋》这部书对中国后世影响何其之大。
大家注意我前面讲过,在远古时代,我只要说世界各国均指东亚中原世界各国,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只知道东亚这个地方,认其为整个世界。后世文人把先秦时代东亚世界各国发生的任何事件都用《春秋》来纪年。
比如晋国发生某件大事,他不用晋国的史程来纪年,却会说鲁昭公多少多少年,晋国发生了什么什么事。由于后人总是用鲁国《春秋》这部书,作为这一个时段的纪年体的一个标志,因此后世把这三百年左右的时段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代晚期。这个时候天下大乱,因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时代也就是东周时代的两个重大事件,表达政治体系紊乱的事件——第一,灭国现象不断发生,也就是各诸侯国互相兼并。
大家要知道,到春秋时代末期或者春秋时代中期,仅中原周边或华夏区域,诸侯峰国竟达一百八十之众。王最初只封七十一国,以后各代周天子继续分封,封建诸侯国达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之多。大家要知道,各封建诸侯国君仍然往下分封,于是往下分封的部分叫采邑。也就是个封建诸侯国君给他的重臣和血亲继续往下分封。
这种层层分封的采邑,封地竟达上千之多。大家可以想想,当年的中原和中原周边的华夏之地,我前面讲过“华”指关中地区,以华山为标志;“夏”指黄河下游为标志。在这样一片范围内,国家政治碎片化的程度竟达数百诸侯国和上千封建采邑的程度,可见碎片化到什么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周天子权威沦落,各封建主自行其是,灭国和兼并事件就会不断发生。这是第一种政治事件。
第二,弑君事件不断发生。也就是国君被谋杀这样的事件不断发生。
根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古史记录,仅在春秋时代各国发生弑君事件,史书记载者居然达四十三起之多。大家要知道,一国政治首脑被谋杀是不得了的政治事件。比如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美国社会政治动荡若干年。像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君主被谋杀的事件,竟然在短短二百五十多年间就发生四十三起之多。近代有学者统计调查发现,弑君者的身份绝大多数是公子公孙和卿大夫。大家注意,所谓公子公孙,就是君王的血亲。所谓卿大夫,当年是世卿世禄制度,官位是世袭的,而世袭者都是贵族,也就都是君王的血亲。两者综合起来居然高达发动者77%的比量。
第二,以弑君的动机来看,宫室成员篡位而弑君的占51%,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的占14%,总合下来也占65%。他们仍然是国君的血亲和重臣。
以弑君事件的直接原因来看,经过长期策划的占44%,由于偶然事件引起的占35%,原因不明的占21%。也就是说精心谋划弑君占将近一半,因为一些不明原因,甚至很少的突然事件都能造成弑君结果的也占将近一半。可见当时弑君现象成为一个怎样轻易发生的政治事件。
从发生弑君的名次来看,第一名晋国和齐国并列,二百多年间都发生八起。第二名,郑国发生五起。第三名,就是孔子所在的礼仪之邦鲁国,居然也发生四起之多。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到春秋时代封建制度已经崩坏到何等程度。可谓“天下大乱,群雄峰起”,这才是孔子生活的总体时代背景。
《论语》中留下了孔子的一个弟子,叫仪封人。他给自己的老师所处的时代做了一个点睛式的说明。我先讲一下什么叫仪封人。孔子55岁被罢官以后,由于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路的两位内兄,也就是子路妻子的两位哥哥,在卫国做高官。
因此孔子在鲁国刚刚被罢官,立即受到卫国邀请。于是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最早去的是卫国,而且在卫国逗留时间最长,居然三进三出。由于孔子在卫国长期办学,因此在卫国收了很多著名弟子,其中就有这个仪封人。所谓仪封人就是卫国仪地采邑的封建主,他做了孔子的弟子。
他在《论语》中留下一段话说明孔子生活时代的状态。他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下大乱已经很长时间了,老天让孔子来作为人世的警钟。我解释一下,“木铎”是什么?古代铸造的青铜中,中间用来敲钟的那个木舌头叫木铎,也就是孔子作为乱世之警钟的含义。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生活的时代天下纷乱。前些年有人在中国主流媒体上讲《论语》心得,把它讲成幸福生活之类的。这当然全都是胡掰了。